大眾亦如此,小眾又如何

另一个树洞
·
(修改过)
·
IPFS
·

文:NINI


NINI說:失業的生活,就是別人出門上班的時候,你在家待著,別人下班回家,你出門。又是在家待著的一天,晚上必須得要出門活動活動。可外面的誘惑實在太多,得多大的毅力才能忍住?我反正是向來沒有毅力的人。



“你好,麻煩給我一杯紫薯拿鐵”我說。


“不好意思,這款口味現在下架了”店員回答。


“是以後都不再有了嗎?還是最近一段時間沒有?我還挺喜歡這個味道”我不放棄地繼續追問。


“這款口味比較小眾化,應該不會再上了”店員顯得有些無奈。


沒辦法,只能被迫換點其他口味。不過,被店員這突如其來的「大眾」、「小眾」的說法,我似乎有些話不吐不快。因為不管從喜歡的音樂、電影、明星、書籍,亦或是我的文字方向,無一不被身邊的朋友稱之為小眾。


最初被說成小眾,是朋友得知我最喜歡的樂團竟是蘇打綠。主唱吳青峰那不同于平常男生低沉,渾厚的嗓音,讓他們的音樂,成為了「最特別的存在」。


身邊知道蘇打綠的人不多,更別說能有和我一起為他們的音樂著迷的同伴了。同為樂團,五月天的音樂,應該顯得更加大眾化吧!


在我強烈推薦甚至有點“威逼利誘”下,朋友在試聽過蘇打綠的音樂後,對於我的喜好,全都搖頭表示理解不了。到後來的方大同,韋禮安,甚至到國外的龍俊亨,EPIK HIGH,依舊擺脫不了他們口中的小眾之說。


關於電影,至今對美國大片,所謂的好萊塢大製作,大場景不感冒。你投資幾個億,跟我喜歡與否沒有任何關係!反而小敘述,小場景的電影才是我的style。


《海角七號》、《盛夏光年》、《外婆的家》、《飛越老人院》、《三十二》都是我的獨家珍藏。這類型的電影,更多是在講述小人物之間的喜怒哀樂。小到就像是講述我和我的外婆,我和朋友之間的故事。沒有感官上的刺激,沒有視覺上的衝擊,更多的是在講述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日常,平淡又熱烈,生動而具體。


在書的選擇方面,我想說的就多了。近些年來,書店裡的暢銷書排行榜,成功勵志學和青春文學總能排行前列。就個人而言,比起這類型的書,更喜歡書能帶點歷史感,例如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朱天心的《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溥儀《我的前半生》......因為那些是我沒經歷過的年代,更能引發人的思考和想像空間。


近來自己也在嘗試著寫文章,我不會寫熱門的雞湯文,明星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也不想去瞭解。就像經常說的,只寫自己想寫。


可是否熱門、暢銷,就意味著大眾,反之即小眾?何謂大眾,何謂小眾?是按作品的受歡迎程度區分,還是按作品所涉及的人群來區分?


爸爸經常問我,為什麼不能選擇像誰誰那樣的生活?為什麼總有那麼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為什麼總是和別人不一樣?


這是否也印證了,在我爸的眼中,我也是小眾的那部分?可是「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自己的樣子」啊!這不是遲來的叛逆,而是人生本該如此,不是嗎?


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無所謂大眾和小眾。並非小眾就意味著特立獨行,選擇大眾就是正確答案。記得三毛曾說過「我喜歡用我的方式過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我自己也不確信我活得有多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大眾亦如此,小眾又如何」?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