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nder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耶穌受洗》

Anders
·
·
度過了幸福童年的耶穌,步入成年,面對上帝託付給他的任務。 所有的一切都從他的洗禮開始,他讓其表兄約翰·巴普提斯特——伊莎貝拉的兒子,鄭重操辦此事: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回來,在約旦河 受了約翰的洗禮。 他從水中出來的那一刻,看見天空開裂,恍若白鴿的聖靈降落在他的身上。 於是天上傳來聲音 : 你是我的愛子,選擇了你,我很中意。
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耶穌受洗》,1448-1450, 木上丹培拉,167 × 116 cm, 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

此畫是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1416-1492)為其家鄉博爾戈·桑·塞波爾克羅的未來大教堂所作。 位居巨大裝飾屏中央的這幅畫被繪製在兩塊相連的楊木板上。 它的主人本是約翰·巴普提斯特宗教團體,但後來又流散各處,最後在1861年被倫敦國家美術館購買。

這幅《耶穌受洗》再現的是『神的顯現』 : 基督受洗,聖靈以白鴿的形像出現,上帝的聲音從天而落。 在約旦河,在表兄約翰的操辦下,耶穌接受了洗禮聖事。 來自白鴿的金色光芒證明了儀式的神聖性,也被畫面左邊的三位天使盡收眼底。 中景裡正準備著另一場洗禮,而三位賢士正談論著神奇而光芒四射的白鴿。 遠處,崗巒起伏的風景追思著托斯卡的甜美,其所有的色彩和光線的微妙變化被畫家描繪得淋漓盡致。 與當時的佛拉芒畫風不同,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並不讓遠去的景緻變得依稀可見,而是根據嚴格的幾何原理縮小了它們的尺寸。 近景中的參天大樹象徵世界因基督的降臨而重生,它被種植在約旦河岸,也就是『應許之地』的邊境,好像守衛人類王國國界的哨兵。

整幅畫面有一種超自然的平和渲染,這一切都源自於天才畫家皮耶羅·德拉·弗朗切斯卡 。 首先,畫家對比例尺寸作了嚴謹的計算。 畫面自然而然的意象純屬我們的幻覺。 其實,樹幹的位置取決於黃金分割; 同樣,我們也看到垂直的中軸線將畫面一分為二,也將基督的身體分成對稱的兩部分; 至於畫面的整體感,則取決於一種完美 簡單的淳樸: 一個方形(高度以白鴿的翅膀為準)上面加了個半圓。 我們還可以看到無可挑剔的層疊等分: 基督的肚臍、合掌的雙手、他的面容、約翰倒水的手、還有白鴿的頭。

《福音》裡的聖靈白鴿,如同在基督周圍漂浮的一朵白雲,在其的頭頂上翱翔。 它張開的雙翅形成十字,暗示剛被受洗者的未來悲劇。 後景裡默默地站著三個東方裝的賢人,他們比金色光芒下的白鴿更讓人難以察覺,其中一位伸手指向具有儀式感的鴿子。

三位天使的尊貴儀態和色彩鮮亮的穿著一直以來讓人困惑不解。 他們在這裡除了見證洗禮儀式外,象徵了文藝復興時期不同基督教堂的衝突,其互相勾肩拉手暗示了不同教堂的必要合作,以此來抗衡東羅馬帝國倒台時土耳其伊斯蘭教的威脅。

畫面右邊遠處的風景被點綴著田野和山丘,看起來很怡人,證明畫家對自然主義的喜好。 我們還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到這樣的感覺,在蜿蜒的約旦河裡,就如同在畫面上部搖晃閃動的樹枝叢裡。 遠處的村落讓耶路撒冷煥然一新。

洗禮場面的後面隱退著一位年輕的初學教理者,他在約翰的身後褪去衣服,準備接受洗禮。 脫去衣服意味著告別從前和重新生活的決心,而浸禮之水將讓充滿瘴氣的過去純化。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