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國藩人生中學習勤・恆・拙品質
印象中認識的曾國藩是在學生時期中的歷史課本內,雖然近期自己開始樂衷的研究歷史,但是朝代也沒有往後推移到曾國藩的時代,我對曾國藩的認識可能在後期多在於他所寫的家書,被很多人提及,也讓我常聽到曾國藩這個名字讓我對他多幾分好奇。
今天打開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讓我對曾國藩的一生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學生對於曾國藩的評價是「儒緩」,說白話點就是形容他反應慢。朋友對曾國藩的評價則是「才短」,聽這個才感覺就不是一個很正向的評語,就是形容他沒有才氣,欠缺才略。
而曾國藩形容自己「吾生平短於才」,看到這句評價的時候總感覺他是不是對自己沒什麼自信,但深入了解之後才明白的底氣和一股強勁的力量。從曾國藩身上感受不到過多的銳氣、天資聰穎、魅力,較多的則像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多了點勤奮、堅持與笨拙點綴下更顯得不凡。
從他一生中遭遇過五大恥辱,心想著也不容易。在秀才考試,考了多年都沒有上最後還被公開批責;向皇帝提議日講堂,回去在沒有藝術天份下徒手畫了一張圖,最後被同事譏笑,因此事成為同事們的笑柄;勇敢的批評皇帝,在社會處事上權貴唾罵;在長沙「打脫牙和血吞」以及江西之困,積淚成江。
我看讀完他這五大恥辱時,不免想像這人到底具備多強大的鈍感力呀。回想以前在學生時期考試,自己也不是個會考試的人,總是很努力但就是用錯方法。如果將曾國藩的秀才考試,考了這麼多年而且中間還被公開批責,我想我肯定是不會堅持下去的。
除了鈍感力之外,我認為曾國藩也多了異於常人的「勇氣」,儘管畫圖這事他可能不會但也盡力的去做好,此外敢於批評皇帝,上奏書信書寫了很多皇帝的不是。我想起自己之前也曾這樣,帶著血氣方剛的心和氣,去批評老闆的話甚至批評老闆的行為,在看到曾國藩有這段恥辱的時候,不免會心一笑,心想著那時候可有著多大的勇氣,敢於在那樣的場景說出這樣的話。
從曾國藩的人生中,他多年考不上秀才加上他的身體始終都不好,但他有著勤奮與堅持。儘管在他人的評價與他對自己評價中都可以感受到一股拙氣,有著一種愚笨反應慢半拍的感覺,但他卻不以此作為自身標籤,更是願意花上自己的力量去突破、去改變。這一點讓我十分欣賞。
三十歲的坎
儘管曾國藩在眾人眼裡是個直話直說、不拘泥小節,而且時常因為眼直心快的對話中無意的重傷他人,也使得他在職場上的路並不順遂。這一連串的不順遂之下,也會使得自我情緒掌控不好,而書本也正是人在一片黑暗中,引領人走出黑暗的指引。年輕的時候的我,有著異於常人的行動力也充滿著好奇心,也因此為自己創造出一些小成就,而這些小成就讓我可以享受社交紅利,因而導致自己漸漸開始自我膨脹起來,總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能成一樣,但現實世界裡這樣的好景並不會讓自己高興得太久,隨即而來的就是一陣無情的打臉。
陷入黑暗中的人感到徬徨、無助,就像一艘在大海上漂泊的船隻找不到燈塔的光線一樣。現在一陣又一陣的漩渦裡,久久不能自拔,感嘆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嘆這事為什麼唯獨發生在自己身上,除了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外,能做的大概就只是待在房間裡抱著玩偶哭泣。當看到曾國藩在失意的時候,開始拿起老莊的書本時。突然有股激動感,因為當時自己在失意的時候,也不知道誰給的方向,竟然開始讀起《道德經》,那也是我的轉折點,因為自己沒辦法吸收以及理解,於是便開始以最低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一天學一篇就好,正是這樣的每天在國學文字中的薰染,開始放慢自己的心、開始去反省自己,就像是每天撿起一顆小石子都讓自己前進一步一樣,81天就這樣過去了。在這路裡頭,感覺的自己內心中安定,開始做不同的選擇。
書中提到當曾國藩經歷過一陣低谷後,再次復出有著不同的氣質。開始和氣謙虛、會打太極、一同爛舉、寬嚴相濟,我覺得這也是從書本中不斷自省,在時間積累之下使得一個人變得更靈活而且有著彈性。
這過程裡到底曾國藩用了怎麼樣的勤?他每天都使用文字紀錄,他一生當中寫了兩千多萬的文字,而且還是用毛筆寫,不像現在的我們可以敲打著鍵盤,隨時就可以打出一千多字來。從文字紀錄中,除了寫下他對自己的感悟外,更也是用一種像某個人對話的方式書寫出來,例如他寫給弟弟、寫給兒子...等,有著某個對象。而在這過程即是他在多次生病身體虛弱下甚至的帶兵打仗,都不忘要透過文字記錄下來。
回想自己從去年十月開始寫日記,讓自己在睡前些日子感受一下今天的所做的事或者所認識的人,從他人身上、事上學習經驗,每次在書寫日記時都有著不一樣的感觸,好像見證著自己今天也不枉過一樣,而這樣的習慣也持續到現在。用文字紀錄有時候有著意象不到的力量,除了可以記錄下當下感受與情緒外,更在書寫的過程中重新整理一次心情,用一種具有脈絡、邏輯的方式梳理的情緒與感受,回想去年曾立志要在一年內創作一萬篇文章,但有時候拖延症來犯病,甚至也回想自己曾經給自己要求每天要創作兩千字,但有時候總以忙碌為藉口推移。這一點曾國藩的勤奮與堅持實在讓人佩服。
當下定決心後的改變,也需要讓自己有良友陪伴。說白話的點就是你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就要多靠近那些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這個道理。吉米‧羅恩他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你是與你相處時間最多的五個人的平均值」,也就是改變自己的朋友圈和環境是很重要的。我從今年開始加入許多學習訓練營,遇到來自不同地方的很致力求學的人,這些人都很棒,正也是認識這些人後,他們像是麻一樣,使我這個蓬生麻中一點一滴的成長,甚至是被推動著走,每次回顧都會有種直的感覺。H.sir也有著很大的力量,推動著我讓我每天都想努力完成寫作,有時候這種互相督促、互相夾持,會少了些懈怠。
而曾國藩在三十歲也給自己立下大志,讓自己有為此堅韌不拔。去年底開始我很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那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方向,於是想著參考一下別人的志向,那時候我總到處問別人的夢想,但很少有人回答我,準確來說是都沒有一種被打動的感覺,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說的保守又是普遍大眾的夢想,就是環遊世界、財富自由不用工作,就少了點個人鮮明的特色。甚至那時候當我在問別人這些問題時,人們都覺得我像十歲孩子一樣還相信著人有夢想這種謬誤。
於是那時候的我,試圖想找出自己的方向,就是我想去的目的地。或許也整好是年底,有一個社區活動是寫著「死前要完成的十件事」那時候我在Matters上看到許多標題都這樣寫著,於是我好奇的點開每個人在死前想做的十件事,有些人想完成的事打動了我,也些人則是沒有,那天下午我雀躍的決定參加這個遊戲,於是我開始認真思考。那一天在房間裡的我和眼前的電腦,陷入一種異常的安靜,因為總覺得打上文字後就代表著一種承諾,沒想到才一開頭打了字之後,潛意識內的想法隨即湧入而現。
那時候我給自己立志要有三個身份,分別是企業家、投資人以及作家,那時候當下打下之後覺得自己口氣很大,但這無非是我內心中最想做的事的最佳概括,那時候的我就像曾國藩在家中心煩意亂失意的時刻,但卻並沒有因此陷入絕望,在內心中總會感受到世界還是充滿的希望,而那希望正是建立目標的自己,那一刻彷彿有了方向,方向很大路很遠。那時候我也到處詢問要如何建立從建立目標到制訂計畫,因為我覺得制定計畫就需要時刻反覆,到底什麼樣的計畫叫做好計畫,人們也覺得我這問題很笨拙,但我總是帶著一股想要找尋答案迫切的心,我看了《清單革命》好像離我理想中的差了一點,後來我開始使用每天六個任務法,而那六個任務就像是我大目標下展開的戰略,有時候我總是很難判斷到底自己離這目標的達成率是多少,甚至有時每週的檢討總會讓自己覺得這一週一無所獲甚至的前進,但卻總會在某一天,當我開始和人們對談時,我發現以前我插不上的對話,現在都可以接得上話,此外也會有著自己的一套思維方式,那時候才讓我感受到一股小小的成就感。
而在學習完《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後來是發現自己對於勤奮和堅持做的沒有想像中好,應該要以史為鏡,從中學習方法從中檢討自身,而曾國藩的五勤讓我想要以為作為一種提醒,時刻將此作為勤奮的準則。
曾國藩五勤
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
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丈,必反覆審閱。
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
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
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亦通。
總結白話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從細微之處識人、養成一個好習慣。與他人的相處之道,最後就是堅定的意志品質。
從曾國藩這個被人評論儒緩以及才短的平凡人身上,學習到不凡的勤、恆、拙,如果他能做到,相信我們也可以的。最後我想用今天學習到的論語作為最後的總結「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如畫」很多事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在於我們不想做而已。一起從古人中學習精神,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