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拍照的展览越来越少?所谓商业化的展意味着什么?
IPFS
一位跳槽到上海的朋友跟我说“上海的很多展都很商业,看展还是北京的氛围比较好。”
那么所谓商业化的展到底怎么定义呢?说这个之前,讨论一下展览这个社会化的东西的存在意义吧。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过一个土著的故事:美拉尼西亚的土著人迷恋和崇拜天上飞的飞机,期盼飞机降落在他们这里,于是用树枝等只做了飞机模型和画出一块地等待真飞机着陆。作者认为,人类对奇迹产生的原始信仰也同样发生在消费社会中,因为商品被贴上了“幸福”“奇迹”等标签。
消费中受过圣迹显示的人也布置了一套模拟物、一套具有幸福特征的标志,然后期待着(一位道德主义者很失望地说)幸福的降临。
这是一种决定消费的神奇的思想,是一种决定日常生活的奇迹心态,是一种原始人的心态。这种心态的意义是建立在对思想具有无比威力的信仰之上的:这里所信仰的,是标志的无比威力。富裕、“富有”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物品本身所提供的满足感等同于模拟飞机,等同于美拉尼西亚人缩小了的模型,也就是反映了潜在的极大满足、十足的富裕以及最终受到圣迹显示者背后的狂喜。 其强烈的希盼使得日常生活的平庸得以延续。这些最小的满足还只是一些驱魔做法,还只是一些获取、祈求完全舒适与幸福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益处并不是作为工作或生产过程的结合来体验的,而是作为奇迹。
艺术展也是一种“幸福”消费,他提供一个空间来向消费者展示“奇迹”“难得”“远方”等艺术,让平庸的时间通过对立面来被记录。
那么,越来越多的展允许拍照,有些会提供拍照最佳位置,是否说明艺术已经走下神坛进入生活?或许这只是媒体延伸后的一种幻觉。
通过技术上的恩赐,它消除了消费者意识中社会现实原则本身,即通向形象消费的漫长社会生产过程。因此,同土著人一样,电视观众在神奇而有效的方式上把这种占为己有的手段视为骗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