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體聖血節 Fronleichnam
基督聖體聖血節--天主教會的莊嚴節日
**慶祝基督的身體和血液--指的是主的晚餐。
**節日名稱與 " 屍體 Leichnam "無關。它源于中古高等德語的 "vrône lîcham"。翻譯過來,是 "主的身體"。基督聖體也被命名為 "耶稣基督的身體和血的莊嚴"。
**天主教教區以聖彌撒來慶祝這一節日。許多地方在公共場所舉行。
**彌撒結束後,舉行基督聖體遊行。自始至終,牧師都高舉著聖物 Mostranz。
**遊行的最後到達分別朝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對應的四個祭壇。在每個祭壇上,神父宣講福音,並為信徒們送上祝福。
**基督聖體節不是國家公共假日。然而,在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黑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法爾茨州和薩爾州,以及薩克森州的部分地區,該節日被視為公共假日。
**基督聖體節是復活節主日之後的第 60 天慶祝。
因此,這個節日是在5月21日至6月24日之間的一個星期四。
**基督聖體于1246年首次在列日教區舉行慶祝活動。幾年後舉行了第一次基督聖體遊行。1273年,在貝內迪克特伯恩。
鮮花地毯
合唱團唱了三首歌。其中我的最愛 " Tollite Hostias " 旋律朗朗上口, 不用看譜也能跟著唱。
莊嚴熱情,但又帶點小憂郁。
夏爾·卡米耶·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年10月9日-1921年12月16日),法國作曲家,鍵盤樂器演奏家。作品對法國樂壇及後世帶來深遠影響,重要作品有《動物狂歡節》、《骷髏之舞》、《參孫與大利拉》等
Oratorio de Noël 是當時23歲的法國作曲家卡米耶-聖桑(1835-1921)在1858年創作的一部作品。它的作品編號為12,幾年來一直在德語國家頻繁演出。
特點是以抒情-沈思為主,這部作品可以追溯到法國教會音樂普遍注重文本及其沈思的時代。
結束後我急急忙忙往小鎮廣場走去。想觀看今年的鮮花地毯。廣場空蕩。突然想起, 鮮花地毯已經是過去式。
身邊團友說 都是過去式了。
以前浩浩蕩蕩的遊行: 幾百位盛裝民衆跟著教會神職人員,挨家挨戶遊行祝福。 每戶人家特別打理門前, 盛大節日二樓挂出來彩旗。家裏珍藏的聖母聖子雕像恭敬放在門口小神壇。 門口布滿鮮花。
這一切傳統習俗隨著老一輩凋零,年輕人不再跟隨信仰,變得越來越少見。
聊著天到了團友門口。團友有先生已經在家門口等待。
聽到我們兩位唏噓。 老先生開朗的笑, 這就是時代潮流。
我們有我們的時代。如同我們的父母以及孩子孫兒。不需歎惜。如果只守舊,那我們還續留在舊石器時代呢。
來源 wikipedia:
基督聖體聖血節 Fronleichnam,也稱為聖體聖血瞻禮、基督聖體寶血日,是天主教和部分聖公宗以及信義宗會慶祝的禮儀和節日,這是為了紀念在彌撒中舉行聖體聖事將耶穌的聖體與聖血奉獻出去這一點。
節日起源是來自於比利時列日(Lüttich)教區一位奧斯定會修女茱利安納(Juliana,日後被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列為聖人)向該教區主教的請求,她宣稱自1209年起多次看見一個神視, 一個有塊缺口的滿月,表示缺少一個莊嚴的節日以奉獻給耶穌的聖體與聖血。直到1230年她才告知教區當局這件事。
1246年列日教區主教圖羅特的羅伯特(Robert of Thourotte)決定召開教區會議後頒布慶祝該活動的指令,並在1249年6月5日首度慶祝聖體瞻禮。
1264年,曾在列日教區擔任執事長的教宗烏爾巴諾四世(Urbanus IV)在下令調查了一個發生在義大利博爾賽那的聖體奇蹟事件後,頒布了《在離開這世界之際》(Transiturus de Hoc Mundo)通諭,下令普世教會慶祝該瞻禮。並請了當代著名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 (St. Thomas Aquinas,1225-1274)為此瞻禮,寫了五首彌撒中的讚美詩(Hy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