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给共匪和WSJ调个解,习近平滚蛋
首先我想说的是,WSJ那篇文章说兲朝是“亚洲病夫”,实实在在是实话实说。
就像我经常念叨的那句话一样,说一个骗子是骗子,说造假撒谎的易富贤是造假大师,这不是骂人,是实话实说。
同理,说有病的兲朝是“亚洲病夫”也是实话实说。
我知道有些人不服气,拿中国人均寿命啊、消灭麻风病啊等等说事,来证明兲朝不太那么“有病”。
可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也仍然是病夫。
所以,要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健康,不能光看什么人均寿命,还要看国民的精神,国家的制度。
李文亮说得好:“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此前此后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
说那句话之前一个多月,他仅仅因为在一个小圈子里发出了一点与官方主流不太一样的声音,就遭到警察训诫;在他说出那句话仅仅几天后,年纪轻轻的他就与世长辞。而更多试着发出不一样声音的人,依然被警察骚扰,被噤声。
共匪治下的兲朝社会,从来都不能容忍异议,从来都不是多么健康。
喜欢讲逻辑的杠精会说:不健康并不代表一定就有病。
好吧,那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
这时,如果你还没有患上那种被称为“选择性失明症”的精神传染病,你或许会看到反节育派这些年制造的谎言(不好意思我又举这个例子,扎到有些人的心窝子了,别炸毛啊):
他们说兲朝到2050或2035年之前会有“上千万失独家庭”。经我验证,这种说法是假的。
他们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差,多子女家庭教育好。经我验证,这种说法是妖魔化独生子女的胡扯。
他们说领养中国弃儿孤儿的西方人是“绑票者”,是花一大笔钱买小孩。经我验证,这种说法是污蔑。
他们说兲朝光棍那么多,全是独生子女政策造的孽。经我验证,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大家都很清楚,是重女轻男造成了这种并非兲朝独有的现象,可就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
他们说“中国人口一点都不多”。经我验证,这种说法同样不可靠。
他们说“中国老龄化非常严重”。经我查证,有些说这种话的人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
他们说,“2018年中国人口开始减少。”经我验证,这种说法纯粹瞎扯淡。
……
以上只是过去10来年里流传于海内外媒体上的部分反节育派谎言。这些谎言的传播路线通常是这样的:首先发表在坏球屎报这样的党媒或一些国内网站上,然后被南华早报当做“人口学研究”介绍出口,接着由包括WSJ、NYT、BBC、RFA……这样的西方媒体转载或“报道”,经西方媒体镀金加持后,再由《参考消息》这样的党媒重新引入国内。典型的出口转内销,还是流水线作业。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家媒体公开揭露这些假新闻,更没有一家媒体为自己参与造假或传播谎言而道歉(包括WSJ)。
人口众多的兲朝人,尤其是兲朝知识界,以及部分在其他场合求真几乎成癖的兲朝媒体人,几乎没有一个愿意承认或正视这些谎言。
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集体患上了“选择性失明症”,这是病啊,得赶紧治。
所以,WSJ说兲朝是“亚洲病夫”,那是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共匪连这么一点事实都无法接受,那只能说他们的心脏太脆弱——患上了心脏脆弱症,俗称“玻璃心”。还是有病呢这不是。
在这里,作为中国人,我认为我们应该向WSJ那位在评论中说出真相的作者表示感谢,即使他说的真相与我上面说的不在一个层面上,即使WSJ也经常传播反节育派的假新闻。
由此,WSJ一名编辑在NYT发表那篇《北京“大跃退”》来表达自己的怒火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并不赞同他的全部观点,例如他认为“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和性别差距”是中国的“弱点”,这就有点“三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因为,正如NYT另一篇文章《SARS、禽流感、新冠病毒:为何很多流行病暴发在中国?》里所言,“中国有14亿人口……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0个大都市地区中,有14个在中国。”这才是我们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基本事实”。
兲朝需要面对的最大的人口问题依然是庞大的人口和拥挤的城市。它们不仅仅是导致这次新冠肺炎在中国迅速传播的主要因素中的两个,而且也是导致中国海陆空全方位的污染的两个主因。
至于他在文章末尾说“中国可能有一个比冠状病毒更可怕的真相——愚蠢的统治者”,我得承认这的确是事实。
如果不是因为习瘟猪太蠢,他又何至于被海内外反节育派共同制造的谎言所蒙骗(至少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这样,虽然也不排除他有可能是利用这些媒体的反节育宣传制造更多预备役炮灰,为侵略台湾做准备)。
毕竟,那些谎言连我这个非名牌大学毕业的小本科生都能看出来。习瘟猪作为兲朝第一名校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居然被那帮人骗得屁滚尿流、唯反节育派之命是从,实在是太蠢太丢人了。
当然,WSJ在人口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蒙骗这个蠢蛋以及更多自愿受骗、自欺欺人的“亚洲病夫”,实在也是不够厚道。
所以,最后,我劝你们——共匪和WSJ——还是和解算了吧。要不然我没得好戏看了。
(其实我有点幸灾乐祸,哈哈哈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