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救援》:在絕境裡我們更需要想像力
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得獎的是《Colette》,講述二戰法國抵抗運動(French Resistance)成員 Colette 事隔 74 年後到訪納粹集中營舊址的故事。一直以來對法國對抗納粹的影視作品所知不多,可能因為香港的法語電影接受程度一般,也是因為普遍以英美作主題的二戰作品較為著名。
《無聲救援》並沒有在香港上映,注意到它原是因為飾演主角默劇大師馬歇馬叟是謝西艾辛堡(《社交網絡》﹑《情迷聲色時光》Jesse Eisenbergz),而且稍加了解後,對這部人物傳記電影有所期待。
而且電影除了描寫主角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本人之外,還有一個主角伊麗莎白——一個大概10歲的猶太女孩,以她的角色反映當時猶太兒童的經歷。
伊麗莎白在電影開首出場,那天就是「水晶之夜」。
1938年11月9日晚上到翌日,納粹黨衛隊突襲全境的猶太人,一千五百多間猶太教堂﹑七千間猶太商店被縱火或損毀。
伊麗莎白當晚父母雙亡,成了德國的猶太孤兒。
馬歇一家都是有猶太血統的移民,他們早年為避反猶的浪潮從波蘭移民到法國。
而馬歇的父親是一名售賣符合猶太教教規的肉販,一直反對馬歇到擔任默劇演員,尤其他是在酒館娛賓。(在猶太教義中:葡萄一但進入酒廠後,監督工作就要開始,不允許非猶太信仰的人接觸到葡萄酒,但他們的確可以飲用葡萄酒。)
馬歇的表兄喬治(Georges Loinger)是法國救援猶太兒童組織的一員,他所屬的基金會贖下了德國123名猶太孤兒。他希望馬歇可以用一向的表演才能安慰孩子,其實馬歇的家人一直都只視他對默劇藝術的興趣為扮演小丑。
馬歇的父親尤其的不理解他醉心藝術。
「告訴我你為何畫畫?」
「你為何上廁所?」
「因為我的身體讓我別無選擇。」
「這就是了,這就是我的回答。」
面對孩子初到境內的不安,馬歇用了自己的專長令他們適應了斯特拉斯堡的生活。可以想像大部分孩子都是德國人(例如伊麗莎白),但救援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法國人,雖然有共同的猶太人語言意第緒語,不過很多孩子都拒絕與外界交流。
所以他開始不再用言語,他自顧地在一角表演起默劇來,引起了孩子的注意。
欣賞默劇,最需要的是——想像力。
他為他們帶來了歡笑,但孩子也使他更明白他表演的意義。
孩子逐漸讓他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他也沒有了以前的孤高,還跟救援組織的工作人員艾瑪和蜜拉姊妹熟絡起來。然而,馬歇的哥哥亞倫身為德法邊境的警衛,開始意識到德國並不會止步於對付境內的猶太人,而斯特拉斯堡住了很多猶太難民使這裡成為了目標。
他們開始訓練孩子求生逃命的本領,也在秘密計劃分散孩子,送到寄養家庭甚至天主教教會。那怕猶太教徒其實是抗拒天主教會的,他們有自己的猶太曆而不用公元,也怕被迫吃下違反猶太教教規的食物,惟事關生死時沒有選擇。
1939年9月,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相繼入侵波蘭,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法國政府下令所有邊境城市的國民撒離,斯特拉斯堡所有居民撤到法國南邊。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伊麗莎白,也因此被送到天主教會,她從原本唱猶太的敬拜歌到學會唱聖詩。
僅僅六週後,德國征服了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法國則被劃分為兩個地區。北部–佔領區–受到德國軍事統治,而南部–保稅區–由傀儡政權維希政府控制。1942年,他們加入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反抗軍。
馬歇擅偽造護照筆跡,改猶太姓氏為法國姓氏,幫助反抗軍偽造身份。然而同一時間,艾瑪和蜜拉所在的秘密據點被踹了。德國的蓋世太保(「里昂屠夫」之稱 Klaus Barbie)以恐佈酷刑折磨她們逼供,最後僅艾瑪活著出來。
崩潰的艾瑪生還後像盲頭蒼蠅一般對馬歇說著復仇計劃,比如要弄來武器﹑訓練大家學會用炸藥。因為對方是禽獸,而自己沒有任何反擊能力。
引發出馬歇與艾瑪的思辨,前者仍想專注於拯救猶太孩子,後者則渴望殺幾個納粹份子復仇,兩種理念何其熟悉?
真正的抵抗是讓敵人死去,抑或自己人倖存,救更多人才是復仇?
戰火繼續蔓延,馬歇跟艾瑪帶著孩子前往和平之地瑞士,後段竟跟經典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劇情非常類似: 追兵在後,有人犧牲﹑以求孩子存活。
「誰可 隻身保衞 烽煙裡 無常世
無辦法 以一擋百 看宇宙搖曳
各去守 時代的崗位
立明日信誓
馬歇作為反抗軍並沒有武力值,但他透過表演天分安撫孩子的心理創傷﹑以自身藝術家的能力反抗惡勢力﹑也真實的拯救了許多受害兒童,讓人明白在世上任何形式的抵禦,連溫柔的力量都有其意義。
暗系或是變化系
土遁或冰火魔法
航道上都懇請任意發揮
劍術像浪客壯麗
或你怕死 像我妻
要是同路去 未怕亂世」
ToNick《鬼滅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