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黎如西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7月1日致J信

黎如西
·
惯例。

J同学:

  你好!

  谢谢回复!

 *关于读书与交流。我现在的想法是,二者不能能偏废。但大多数人应该都无法接受,在微信上随时进行一种没有目的的闲聊。这是我自己有过尬聊经历后的想法。而有深度的交流则是愉悦的。但书也很多,需要沉下心读。

 *名字的来历。来历非常简单,家里人起的。更早的名字是XXX,但他们觉得偏女孩子,就在15岁给改了。我很不喜欢这样,因为这种修改,丝毫不咨询你的意见,“明天起,你就叫这个名字了”。差不多这样的感觉。不过现在来看,无所谓了,名字也是符号罢了。这样说,是否给你糟糕的感觉?不过有一点不错,我的名字是书,因为我喜欢读书(指闲书)。

 *邮件和错字

  只要有时间,我都能尽量按时回复。这礼拜舟车劳顿,各种人事,有点荒废学习,现在在开往SZ的火车上给你写回信。

  我也常有错别字,唯有细心。我在写完短文后,重新看一遍修改。我想,这也是写信的好处之一。

*父亲的故事

  这的确是值得回忆的故事,感谢分享。我也是留守儿童,不过按我那的习惯,我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


*情报和法国

  是的。我想展示信息至少需要看两方面。这是表现个人旨趣的路径,但同时也就有了相应的代价。怎样利用前者,规避后者,需要学习尝试的太多了。完全放弃自己的舆论阵地,陷入无底的信息海洋,未免都有些极端。

  这点受教了。自以为对法国了解得差不多了,但看来还是不够。

*与朋友交。

  我的想法是:可能还是要尊重别人。如果是我,我会按别人的要求称呼。称呼可能也是一种形式。

  我可能算比较严肃的人,我从小不是喜欢外号,但没有侮辱意味的也就随意了(例如学号什么的)。说起来,似乎TJ这带喜欢去姓称名?我在南方很少见这种方式,我还觉得不错。喊人连名带姓好像总是不太友好——想想爸妈如果这样喊,多半自己犯事了。

  如果有机会多交流,其实也是小事,倒没有很严重的地步。从第三者的角度看,我是这样想的。

*人与衣物。

  图书馆很好,我很怀念它。

  哈哈,还行,我有许多件订制的印字T恤。我想读书人穿衣服,得明白衣服上印的是什么。

*Tandem.

 谢谢!这个软件我大概在上周在IPAD上发现,也推荐给朋友了,可惜用了几天就赶着返校事宜……《小王子》我最记得那段成年人对房子的审美,很有触动。


*古典。

 有点慕古之风的意思了。我反复想到的话是: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就是它开始被浪漫化。(《发现社会》)

*杂谈。

 对,慢慢想。写作有助于你日后回忆……我现在在用手机配键盘回信,这里暂时看不到你的头像。你能看到我的吗?


 我的生日,就很难忘,2月29日,有意思吧。


*6月24日

 是的,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机械问题了,非常野蛮。我们学院大概吸取了教训,允许提前到达住宿旅店。

 恋爱倒不一定,不过结婚大概是的。再看再想了,实在没有特别想法。

*画作及其他

 怎么会批评不好看?我自己都画不好,不好我也看不出来(不是)。

 我注意到“去中心化”这个词,互联网,以及我现在喜欢用的写作平台(matters),也是标榜“去中心化”,我学习一下。这似乎能通向自由。

*气温

 写信就是这样,看到回信的时候,高温也就结束了。但重点在写作时的心境,写下词句的时候,人内心的烦恼好像也得到了些许解脱,这或许是写作的快感。


*祝我们毕业快乐。

 火车在今天临晨3点,为了对抗极有可能的倦意。我昨天喝了四杯咖啡。

  我喝了最后的图书馆的咖啡,强饮两杯。一杯浓缩,一杯冰美式。午夜时分,于海河两岸踽踽独行,从那旁边的711又喝了两杯。解放桥上,有人问我“卖笔”,有人问我“帮忙”,我不能理会。

 总的来说,学校的咖啡更好喝,且便宜。 

 祝好!

                           耶加

                            2022年7月1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