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遠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处在香港无大台社运下的一些思考

遠程
·

有幸参加了matters关于“反送中”的一次线下讨论会,前些日子正因为其中的一些问题困扰,听完思路清晰了很多。但我始终感觉运动进行到现在,似乎方向不如刚开始明确了。

关于之前的疑问”此次运动是否是香港社运低潮的一剂强心剂“,我想无大台至少是很重要的一个配方,在这次运动中,由social media之间的互动到“香港人”身份的构造,还有“伞落社区”精神实打实的落实(签名联署),都让这次运动走到了每一个香港人的面前。社运低潮在我的理解下本身包含着对结果的无望和参与的无力感,但这次政府的看似让步无疑是对社运的一种鼓励。未来的社运,社交媒体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每次进连登看到大家有无数的想法和明确的分工, 这种力量是震撼的。袁教授同时还提到每一个大组下面会有无数个小组,我认为这让每一个战术都能最大化的落到实地,但同时也会出现现场决定冲击立法会这种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的抗争方式。这场运动中,领袖任务隐藏在社交媒体中,让每一个人都有了使命感。由此想到,是否这种每人参与其中都能获得参与感的心理会让人忘记需要两面思考的重要?换句话说,是否使命感会让这次运动偏离方向?

再者郑教授提到“由于自由民主此时在外受尽挑战,此时香港发出如此强大的民主声音,所以反修例运动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我认为还有另一方面还有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之下,香港本身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再者中国的强大让全世界都开始更关注不同制度的可能性,而香港正处在两种制度的过渡期。

关于如何看待示威者之间的不同意见,我想大家都还在学习。在讨论会中听到很有意思的细节,有一位中学生在冲击立法会时问身边人“你们是否想清楚结果?“ 证明分歧就在发生的当下已经产生,个人认为无法判断哪种方式更为有效的时候只能判断哪种方法更为合理。学会去谅解成本更大的示威者时,更多的是需要参与者本身在经历过后去思考有效性和未来的方向。但我始终认为低成本和和平的方式绝对不是无效的。

最后,关于未来抗争的方向,我在和香港朋友聊过天之后发现大家也都在摸索,摸索中会有一些不理智的想法,因为会遇到无法解决的困局。是否愿意放下成见是很重要的部分,但答案估计没人知道,这也是抗争的目的,边走边学习。

今后的抗争也就是历史的轨迹,而这种探索不会是无用的。祝福每个人在这抗争中保持初心,祝福香港。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