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Terence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為何 Atom 幣價炒不起而我還喜歡它

Terence
·
·

直接說主因:因為無大莊家。

而這正正是我喜歡 Atom 的原因:它的擁有權分佈很簡潔。

(披露:我持有 Atom。)

https://unsplash.com/photos/1vKTnwLMdqs

Cosmos 項目在 2017 年 4 月完成眾籌,在 20 多分鐘內完成集資 1,700 萬美元,當時賣出 創世分佈約 2 億多 atom 的約 75%,價格 $0.1/atom。其餘的 25% 中,核心團隊 Tendermint Inc 及基金會 ICF 各持 10%,另外 5% 由早期投資者持有。以我個人的估計,初期的主要持有人是這樣:

ICF 10%
Tendermint 10%
PolyChain 5%
Dokia 4-5%
MultiChain Venture 4%
CMCC 3-4%

最大的機構投資者 PolyChain 已賣出它的投資的很大部份,應該達七成。

相對於其他絕大部份的較後期出現的項目,Atom 的創世分佈真的簡單很多:團隊、基金會及投資者,就是這種簡潔的關係,沒有再細分甚麽開發者的池、社區的池 (Atom 的社區資金池是在主網上線後以打稅形式積存起來的) 等等名目。

Tendermint 公司早於 2014 年就成立,當時目標是開發達 production grade 的具拜占庭容錯特點的共識引擎,然後才慢慢到 2016 年向外公佈 Cosmos 這互聯鏈(internet of blockchain)的構想。當他們眾籌時,很多現在我們知道的有名的投資機構都未出現,Binance 未出現,a16z 似乎都未成立加密貨幣基金,很多人錯過了這次眾籌,比特幣當時只是一千多美元,以太幣只是幾十美元。

無論是 Tendermint 還是 ICF (先簡稱他們做核心團隊吧,雖然有點政治不正確),從來沒有與交易所就掛牌 Atom 的事宜合作,這點甚至 Binance CZ 都有在 Twitter 公開說過。所以會掛牌 Atom 的交易所都是自發地去做。核心團隊亦從來不做那些 Twitter 買假粉的行為,他們從來不以社交媒體熱度及 VC 或交易所參與度作為表現指標,這些對他們來說是「vanity metrics」。

所以,Atom 並沒有大莊家有誘因去對幣價進行炒作。當這些投資機構錯過了 $0.1 價格帶來的 50 倍以上的回報,對他們最理性的操作就是發掘其他早期項目並用各種方法進行炒作推高幣價。


Cosmos 及 Polkadot 的開發者生態,是繼比特幣及以太幣之後最大的。雖然 Cosmos 及 Polkadot 都試圖解決區塊鏈的擴容問題,但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世界觀,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的意識形態。技術方面我就不多說了,單看兩位發起人之後的命運,大家要怎樣解讀就悉隨尊便。

(披露:我持有 Dot。)

Polkadot 的 Gavin Wood。眾所週知他就是以太坊聯合創辦人之一,以太坊黃皮書的作者。至今天,Polkadot 的團隊介紹 Polkadot 時,有時都會說它是 "A Wood's project",至少我親耳聽過。

Cosmos 的 Jae Kwon。早於 2014 年時,當 Vitalik Buterin 及 Gavin Wood 等搞以太坊這「世界電腦」時,Jae 卻去搞了個 Tendermint 出來,Tendermint 自身並不涉及通証經濟模型,而是會幫到其他區塊鏈項目達到拜占庭容錯水準。

在去年初,Tendermint 團隊發生內鬨,以高層 Zaki Manian 為首的一些團隊成員對 Jae 的管理提出質疑,並且波及 ICF,最終 Tendermint 及 ICF 分別再出重大改組,就連 Tendermint 聯合創辦人 Ethan Buchman 都連同一些在加拿大的 Tendermint 及 ICF 的員工組成新的公司 Informal Systems,一些在柏林的開發團隊就另外成立 Interchain GmbH,亦有一些原 Tendermint 員工各自營運自己的公司,包括 Zaki 的 Iqlusion 及 Sunny Aggarwal 的 Sikka 等。

我認為這個內鬨正正反映 Cosmos 生態經歷過其他新登場項目所沒有遇過的考驗。當一個項目足夠去中心化及多持份者時,才會產生這種大規模的內鬨及隨之而來的重組。內鬨的結果是我們看到更熱鬧的生態,眾多有潛質的開發員,不再受制於法律上的僱傭關係,各自按自己的想法對 Cosmos 作出貢獻。

Cosmos 並不需要原發起人 Jae Kwon 擔任領導及意見領袖,甚至現在 Tendermint 公司亦只是生態中的其中一家主要貢獻者而已,這種程度的去中心化,基本上在近一年多陸續誕生的項目中都沒有出現。


Polkadot 採用的是典型的資本密集的方法,用銀彈來買生態規模。我並不會低估這做法的威力,因為當它有夠多的錢來資助其他團隊進入 Polkadot 的生態,他們就會學習並貢獻 Polkadot 的技術,一旦用了一門技術來開發項目,日後就不會輕易轉去其他生態,慢慢地這網絡效應就會自我實現。

雖然 ICF 都有支持生態發展,但它審批態度非常保守,若涉及的項目是獨立的區塊鏈,ICF 的態度就更保守,它要求項目對 Cosmos 的核心技術都有貢獻。Cosmos 生態的發展更多是歸功於它自身的包容性,它構想的是互聯鏈,即那怕你是以太坊還是 Polkadot 的生態鏈,都可以連起來成為互聯鏈的一部份,它們甚至不一定要選擇以 Cosmos Hub 作為中轉站。


不過這亦是一些機構對 Atom 價值的質疑,Cosmos 是開源的,而其他鏈又並非必需要要連去 Cosmos Hub,那麽 Cosmos Hub 憑甚麽存在?我沒有技術上的答案,但我有作為 Cosmos Hub 上的驗證人的角度或許能解答這問題。時至今天,最強的驗證人都雲集在 Cosmos Hub,無論競爭環境如何激烈,他們都不敢輕言脫離,這令 Cosmos Hub 的安全性提供極大的保障,而作為鏈與鏈之間的訊息交流,我們就需要作為中樞的鏈有極高安全保障,Cosmos Hub 的龐大驗證人社區,並不是簡單 copy and paste 就能複製。

另外,雖然互聯鏈的構想還未正式實現,但它的發展已至少比 Polkadot 早大半年。雖然在科技創新的世界,大半年或許不算甚麽,但我們要考慮的是,Polkadot 要追上來有沒有基本因素配合,因為 Cosmos 不會停在原地不動,而當雙方的構想還未正式獲得商業上的應用所驗證,那麽我們能參考的就只有開發者的胃納,依我的觀察,若非有金錢誘因,正常的開發員都會選擇 Cosmos SDK 來開發區塊鏈,因為 Tendermint 作為共識引擎已有六年的商業世界的驗證,而且 Cosmos SDK 相對來說亦成熟得多,整體而言 Cosmos 相關的技術棧的開發者體驗 (DX) 是領先同儕。

(我公司開發的 @Desmos 區塊鏈,亦是用 Cosmos SDK/Tendermint 開發)。


我作為區塊鏈領域的創業者,並沒有太大興趣去繼續強化巨鯨大莊的市場優勢,雖然我明白資本是必要的。既然 Cosmos 已有強大的基本因素,所以就算 Atom 幣的炒作特點欠奉,按目前市值,我認為它是繼比特幣後最值得作長線投資的幣,相信再過一些時間,市場就會明白它與其他項目的不同,它的情況就與 2015 至 2016 年間的以太坊相似。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