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張嘉恩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8岁参政,你赞成或反对?

張嘉恩
·
·

The Malaysian Insight 16-7-2019 專訪https://www.themalaysianinsight.com/chinese/s/168249

尽管青年及体育部提呈修法,将成为候选人的资格一并从21岁调低至18岁,惟各界却也质疑,究竟18岁的少年,是否具有相应的经验与资格,来担任人民代议士。

对于社会人士抱着的怀疑眼光,两个大专生组织的领导人,在接受《透视大马》访问时,皆反问:若现在不给予青少年接触政治的机会,那又该等到何时?

国大(UKM)学生团结阵线前秘书长张嘉恩直指,一个人的参选权力与其政治经验并无关系,既然18岁的青少年有投票权,就代表他们有权力决定国家的政策。

“同理,18岁的青少年,也应该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样的地位,就是进入议会,直接利用政治力量,塑造他们理想中的马来西亚。”

她理解社会上担忧青少年的经验不足,难以担当管理国家的重任,但她认为全民应互相提醒,政治经验需要累积,而累积经验的重要元素便是时间与机会。

张嘉恩反问:“若我们没给予18岁青少年参与民主的机会,那么我们又怎么能寄望他在21岁时,突然就有了参选需要的经验?若没有这份机会,那到了21岁时他们依然是白纸一张,我们是否能用一样理由,去剥夺他们参选的机会?”

马大新青年主席廖洋葓在受访时,也一样抛出疑问:“18岁青年是否是成年人、公民的一部分?既然他们需要背负法律责任,有收入者需要纳税,那为何要他们背负这些责任的同时,却剥夺他们的参政权?”

他说,尽管在来届全国大选将成为合格选民及候选人的青少年,或许在大众眼中都是“未准备迎接政治的孩子”,但正因如此,成年人及家长才更需关注,如何让新生代熟悉政治才对。

“大马从308政治海啸到509改朝换代,也不过10年,大多数公民都是在这风风火火的世代迅速长大,若我们把孩子当笨蛋来教育,还未开始就咬定他们一定不懂政治,这是没意思的。”

对于“青少年政治经验不足”的论述,他提出两点反驳:“我国的民主投票制虽有门槛,但并非设定在政治理性之成熟度内,来界定是否赋予公民参选的权力。”

“第二,涉及民主建设的政策,不能只看现在,民众也必须思考民主政治的未来发展。”

廖洋葓分析,我国甫经历政权交替,惟改革速度却及不上社会期待,其实有可能引发另一波政治冷感,势必会影响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要扭转此现象,引入更多公民的实际参与(政治),就变得相当重要,让18岁公民有权投票及参选,是最简单迅捷的方式。”

张嘉恩也举例,放眼国际社会,有不少的魅力型领袖,如台北市长柯文哲,或者美国总统特朗普,他们在踏入政坛前也是零政治经验,前者是台大医学教授而后者是企业大亨。

“虽然他们的政绩毁誉参半,但我们必须承认,政治经验并不是成为一个民主社会领袖的先决条件。”

她进一步阐述,纵观国外青少年领袖的政治经验,不一定较前辈少。

“香港众志的秘书长黄之锋,在18岁时就响应学界大罢课,更是2014年雨伞运动的标志人物。”

“在瑞典,16岁的桑柏格自2018年起,亦发动“周五为未来而战”(Fridays for Future)的环保运动,号召全欧洲学生响应罢课,向各自政府施压解决气候危机问题。”

“这些面孔虽然稚嫩,但面对不公义却挺身而出,向大人表达诉求。对我来说,比起面对不公义却噤声如寒蝉的‘大人’们,他们更具领袖的行动力与勇气。”

谈到18岁青少年是否会为了参政而忽略升学,廖洋葓则认为,如何兼顾政治与学业,是参政青年自己的人生选择与安排。

“其次,选民会自己思考,一位青年议员是不是他们想要的、适不适合大家,法律并没有强制选民一定要接受青年候选人。”

张嘉恩也附和廖洋葓的说法,呼吁社会应尊重这些18岁候选人,日后是否会升学的抉择,至于有关决定是否将影响服务素质,则应交由选民的判断。

青体部曾于本月4日,在国会下议院提呈2019年宪法(修正)法案一读,以将选民的投票年龄从21岁降低至18岁。

然而,反对党较后却开出支持的2项条件,包括同时需修宪降低参选年龄至18岁,还有落实自动登记选民措施。

首相马哈迪于本月8日与众希盟领袖商讨后,议决同意反对党的要求,随后青体部长赛沙迪即于本月11日,撤回原本提呈的议案,纳入反对党的两项要求后,再度提呈寻求国会通过。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