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ky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萃讀 04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kyo
·
·

原先規劃的第一本萃讀,到圖書館才發現被「外借中」,只能無功而返,並交由「別人」來打先鋒。

連同這一次借閱,已經是今年的第三次了,足見我對它存在某些特殊的情感而一借再借。第一次是為了重讀,第二次是為了讀書會分享 — — 但最後並沒有。而現在,它又重回到了我的手上。

要說它有什麼魔力,我想大概是因為…我永遠無法成為一個馬拉松跑者。畢竟,連跑個 4 公里都堅持不了幾次啊!


前言:是作者也是跑者

村上春樹的大名即使沒看過他小說的人應該也都聽過,不過同時知曉他是一名超過 20 年跑齡的馬拉松跑者的人就不多了吧!至少我是如此啦。

為什麼要寫這樣的一本書?他自己在書中是這麼說的:

我是個不把事情化為文字就沒辦法好好思考的人,因為要考察跑步對自己的意義,就不得不寫成文章了

不把情事化為文字就無法好好思考?我完全認同。

Evernote、WorkFlowy 裡滿滿的記事、閱讀整理、自我檢討,也是我生存與前進的方式。而且就經驗來說,「化為文字」的過程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環,或者說是第一階段的思考。

如果你願意,可以再把寫下的想法再轉述給能夠理解你的朋友聽,你會發現,在說完的當下甚至過程中,在對方還未開口回應你之際,你竟然又得到了對這件事情額外的理解與歸納!而這樣的收獲,有很大的部分來自於第一階段的書寫、思考。

扯遠了,這裡只是要提一下本書的創作起源:考察跑步對自己的意義。

輪廓:跑步即人生

要概括這本書的內容並不容易。它記載了作者這些年所征戰的世界各地的馬拉松、當下的心情、肉體的痛苦與事後的感想。也有穿梭於其中,一些透過跑步所領略出來的人生道理,這種東西嘛,有時候也是很個人的:

我寫小說的方法,很多是從每天早晨在路上跑步中學來的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作家就作家,做一樣的事,你只能擠個 500 字心得,而人家卻能出書!沒關係,即使當不了跑者也當不了作者,至少我們還能夠當個讀者,我看看書總可以吧😙

我的觀點與書的看點

就像前面說的,連跑 4 公里都難以堅持的我,自然不是為了知曉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馬拉松跑者而讀,本書更不會有這樣的承諾。

我們看的是村上本人對於長跑與寫作的體悟,好啦,外加一點跑步的樂趣。而這個部分,我只能說,應該不會讓你失望。作家什麼不多就是想法多、話也多,你要他乖乖只講跑步的細節與方法?他才懶得理你咧!

之所以對本書情有獨鍾,我想也正是因為書中這些所謂的體悟吧。

縱觀自己摘要出來的讀書筆記,大半是和寫作有關,而不是跑步。有些則是村上在還沒有成為職業作家之前,白天開店晚上寫作的生活,闡述他作為一個餐館老闆的卻得要蠟燭兩頭燒的艱辛。

這些我都很喜歡。

每天去櫃檯調酒做菜,到深夜打烊關店,回家才在廚房桌上寫稿子寫到睏為止。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 3 年,感覺好像比一般人多活了兩倍的人生似的

🌱 萃讀:平庸作家們的自我要求

無論勝負,都不太在意。相反地,對於能不能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則非常關心
  • 跑過馬拉松的就知道,在比賽過程中,勝過或敗給某個特定人,對跑者來說並不重要
  • 一般跑者多半是抱著「個人目標」來挑戰的
  • 換句話說,跑完之後是否能感到「自豪」,對長距離跑者而言是很重要的指標

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大概的意思不外乎是在勸你別太短視近利,不要太斤斤計較一時的輸贏,要和自己比,不要和別人比…

道理簡單是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多,為什麼?

因為我們都沒跑過馬拉松嘛。

我喜歡獨處
  • 所以至少一天跑一小時,藉以確保只屬於自己的「沉默時間
  • 這對我的心理衛生而言非常重要

獨處之難,我覺得難過於一切,尤其是在這個手機解鎖就能立即上網的時代。我們還需要更多更多的沉澱,或寫作。而跑步就……

工作模式:Deep Work
  • 以我來說,平常一天有三到四小時,在清晨之間集中注意力工作
  • 天黑之後就放鬆下來,不再工作
  • 看看書、聽聽音樂,放鬆心情,盡量趁早睡覺
  • 托這個的福,這二十年來工作進展得非常有效率

相信 Cal Newport(暢銷書《深度工作力》作者)深表認同。

你無法討好每個人 — — 開店的經營方針
  • 十個客人裡面只要有一個覺得很棒就足夠,只要十個裡面有一個能成為常客,生意就做得起來
  • 換言之,十個裡面有九個不喜歡也沒關係。這樣想心情就就可以放輕鬆了
  • 但對於這一個人,你有必要讓他確實地、徹底地喜歡
  • 而且經營者需要舉出明確的態度和哲學之類的東西當作「旗幟」,並將之堅忍不拔、風雨無阻地維持下去才行

原來是在講開店啊,我還以為是在說寫作呢。

平庸作家們的自我要求
  • 沒有那麼多天賦才能的作家們,從年輕時就不得不自己鍛鍊出一點力量。他們靠訓練培養出專注力、增進持續力
  • 而且不得不把這樣的資質(到某種程度為止)當成「才能的替代品」來用
  • 晚年之後才開花結果的作家們,應該多少都經歷過這一類的過程
  • 世間無法成為巨人的大多數作家們(包括我),或多或少,都不得不靠各自的下功夫努力,從各方面來補強「才能絕對量」的不足,不這樣的話,是不可能長期寫出一點有價值的小說
  • 用什麼方法,從什麼方向來自我補強,最終會成為個別作家的個性和品味

小結:至少還是個讀者

我相信有些事情,只有長距離跑者們才能明白

或許我們沒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馬拉松跑者,也無緣作為一個暢銷小說家,但至少我們還可以透過閱讀,從書中汲取那些日後有機會影響我們人生的點點滴滴。

而用什麼方法,從什麼方向來閱讀與汲取,顯然就是你作為一個讀者的個性和品味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