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織品到 NFT:當絎縫藝術碰上區塊鏈技術
本月 5 月 17 日,在 Arsnl,藝術家權力協會 ARS (Artists Rights Society) 的 NFT 平台上,將發佈一系列由四位傳統絎縫工藝匠人,與生成藝術家 Anna Lucia 共創的 NFT 藝術品「Generations」,結合虛擬與實體,聯繫著過去與現代的藝術創作。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e2fd1129-060c-42c2-8e06-4b44830dbc77.jpeg/public)
Anna Lucia
生於荷蘭、現居埃及開羅,自學成才的 31 歲生成藝術家。Anna Lucia 在 Artnet 新聞中提到自己第一次看見 Gee’s Bend 絎縫織品的圖片時便立刻被它們鮮豔的色彩、大膽的圖案和有張力的構圖所吸引,並且在這個可以說完全不一樣的領域中,發現了與生成藝術的相似之處。
每條紡織品獨一無二,卻又十分地相像。看似簡單的幾何構圖,在使用編碼描繪時,卻出奇地複雜。
Anna Lucia 過去也曾將傳統紡織與現代編碼技術做結合。例如她上一個以包豪斯運動 (Bauhaus movement) (註1) 被忽略的女性藝術家為靈感的 NFT 項目「Loom」,就是以演算法模擬四軸手動織布機的運作原理,在鑄造時去生成編織的圖案。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7149e232-5d86-4612-8371-943120c675af.png/public)
絎縫工藝和 Gee's Bend
絎縫是一種將至少三層織物連接在一起的技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戰後年代到 20 世紀。
當時的 Gee's Bend 還是一個植物園,如今幾乎所有 700 位居民,包含本次參與項目的四名絎縫工匠,Loretta Pettway Bennett、Louisiana P. Bendolph、Essie Bendolph Pettway 以及 Mary Margaret Pettway 等人,都是 19 世紀初被植物園主人 Joseph Gee 帶到該地區的奴隸的直系後裔,許多人都使用並分享奴隸主的姓氏:Pettway。
有鑑於當下的時空背景,人們普遍物資匱乏,許多非洲裔美國的婦女們,得在沒有自來水與電力的環境下,將布料拼湊在一起製作被子,給自己和孩子保持溫暖。材料通常取自舊衣、麵粉袋或任何可以再利用的東西。
也因此 Gee's Bend 的絎縫紡織品,經常以其隨機、幾何圖形聞名。一路以來也建立了自己專屬的獨特風格。時至今日,工匠們的技藝獲得認可,他們的織品也成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惠特尼美術館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等大型美術館的館藏。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55881cf6-3834-41fd-8d06-212ea1bf2702.jpeg/public)
Generations
NFT 將於 5/17 推出,每張定價 0.15 ETH (目前約為 274 美元)。其中 30% 的利潤將返還給絎縫工匠,每筆交易的 5% 將用在阿拉巴馬州的自由絎縫蜜蜂合作社 (Freedom Quilting Bee Cooperative), Anna Lucia 和 Arsnl 將各拿 25%,而剩餘收益將分配給 Refraction 和 Seed Club,這兩個協助該項目的 DAO 組織。
同時出售的還有六件 Gee’s Bend 的實體紡織品,價格在 8,000 美元到 20,000 美元之間。 (絎縫商將獲得高達 80% 的銷售額)
該系列包含 500 個 NFT,由 Anna Lucia 根據實體的絎縫技術開發的演算法所創建,每一張 NFT 都是由同一個演算法輸出,並且由絎縫工匠們選擇要出售哪些作品。 Anna Lucia 對此表示,每張 NFT 的數據中都透漏了關於「誰選擇了該設計」以及「這是哪一位藝術家作品」的訊息。換句話說,Generations 是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們對彼此創作的回應。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embed/e8d5372f-ab9a-43fc-9516-871bf28189ee.jpeg/public)
傳統工藝與演算法
Refraction 聯合創始人之一的 Greg Liburd,在他的策展聲明中表示 Generations 試圖透過編織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跨媒體文化故事來保存重要的文化遺產。
據 ARS 業務發展總監兼 Arsnl 聯合創始人 Katarina Feder 發現,當她們使用創作者語言時,兩者會變得極其相似。當你將目光掃過 Gee's Bend 實體織品與其數位版本時,你會發現兩者的顏色及圖案,實際上是遵照著某種指令或規則,而這些指令往往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在創作過程中。
註1:包豪斯 (Bauhaus) 是德國的藝術運動,持續時間為 1919 年至 1933 年,由一名德國建築師 Walter Gropius 所推行。
他希望創辦一所學校,將所有媒材包括繪畫、雕塑和建築等放在同一個屋簷下,讓所有藝術都能相互交流,並把個人藝術和大規模量產的功能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實現將所有藝術媒介融合的理想。
後來學校關閉,激進的藝術理念才漸漸轉化為現今所知道的風格。過去對大規模量產的執著,使得包豪斯派的設計通常是抽象、棱角分明、簡約、幾何的,幾乎不會有任何的裝飾。
參考資料:
artnet news《The Quilters of Gee’s Bend Head to the Blockchain, Collaborating With a Young Generative Artist on a Series of NFTs》
finance.yahoo 《 Anna Lucia x Quilters of Gee's Bend: A Fusion of Generative NFTs and Physical Quilts Spanning "Generations"》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