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織品到 NFT:當絎縫藝術碰上區塊鏈技術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位於阿拉巴馬州博伊金 (Gee's Bend) 的工匠們,從事著代代相傳的絎縫工藝。 不同於迎合市場需求,他們對藝術品的塑造,依據著祖先的傳承與直覺。

本月 5 月 17 日,在 Arsnl,藝術家權力協會 ARS (Artists Rights Society) 的 NFT 平台上,將發佈一系列由四位傳統絎縫工藝匠人,與生成藝術家 Anna Lucia 共創的 NFT 藝術品「Generations」,結合虛擬與實體,聯繫著過去與現代的藝術創作。 

轉自 arsnl.art 官網

Anna Lucia 

生於荷蘭、現居埃及開羅,自學成才的 31 歲生成藝術家。Anna Lucia 在 Artnet 新聞中提到自己第一次看見 Gee’s Bend 絎縫織品的圖片時便立刻被它們鮮豔的色彩、大膽的圖案和有張力的構圖所吸引,並且在這個可以說完全不一樣的領域中,發現了與生成藝術的相似之處。 

每條紡織品獨一無二,卻又十分地相像。看似簡單的幾何構圖,在使用編碼描繪時,卻出奇地複雜。 

Anna Lucia 過去也曾將傳統紡織與現代編碼技術做結合。例如她上一個以包豪斯運動 (Bauhaus movement) (註1) 被忽略的女性藝術家為靈感的 NFT 項目「Loom」,就是以演算法模擬四軸手動織布機的運作原理,在鑄造時去生成編織的圖案。 

Loom 系列 NFT 轉自 thisispaper.com

絎縫工藝和 Gee's Bend

絎縫是一種將至少三層織物連接在一起的技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戰後年代到 20 世紀。 

當時的 Gee's Bend 還是一個植物園,如今幾乎所有 700 位居民,包含本次參與項目的四名絎縫工匠,Loretta Pettway Bennett、Louisiana P. Bendolph、Essie Bendolph Pettway 以及 Mary Margaret Pettway 等人,都是 19 世紀初被植物園主人 Joseph Gee 帶到該地區的奴隸的直系後裔,許多人都使用並分享奴隸主的姓氏:Pettway。 

有鑑於當下的時空背景,人們普遍物資匱乏,許多非洲裔美國的婦女們,得在沒有自來水與電力的環境下,將布料拼湊在一起製作被子,給自己和孩子保持溫暖。材料通常取自舊衣、麵粉袋或任何可以再利用的東西。 

也因此 Gee's Bend 的絎縫紡織品,經常以其隨機、幾何圖形聞名。一路以來也建立了自己專屬的獨特風格。時至今日,工匠們的技藝獲得認可,他們的織品也成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惠特尼美術館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等大型美術館的館藏。 

圖片轉自 arsnl.art

Generations 

NFT 將於 5/17 推出,每張定價 0.15 ETH (目前約為 274 美元)。其中 30% 的利潤將返還給絎縫工匠,每筆交易的 5% 將用在阿拉巴馬州的自由絎縫蜜蜂合作社 (Freedom Quilting Bee Cooperative), Anna Lucia 和 Arsnl 將各拿 25%,而剩餘收益將分配給 RefractionSeed Club,這兩個協助該項目的 DAO 組織。 

同時出售的還有六件 Gee’s Bend 的實體紡織品,價格在 8,000 美元到 20,000 美元之間。 (絎縫商將獲得高達 80% 的銷售額) 

該系列包含 500 個 NFT,由 Anna Lucia 根據實體的絎縫技術開發的演算法所創建,每一張 NFT 都是由同一個演算法輸出,並且由絎縫工匠們選擇要出售哪些作品。 Anna Lucia 對此表示,每張 NFT 的數據中都透漏了關於「誰選擇了該設計」以及「這是哪一位藝術家作品」的訊息。換句話說,Generations 是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們對彼此創作的回應。 

(左) Anna Lucia 生成的 NFT (右) Mary Margeret Pettway 製作的織品,圖片轉自 news.artnet

傳統工藝與演算法 

Refraction 聯合創始人之一的 Greg Liburd,在他的策展聲明中表示 Generations 試圖透過編織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跨媒體文化故事來保存重要的文化遺產。 

據 ARS 業務發展總監兼 Arsnl 聯合創始人 Katarina Feder 發現,當她們使用創作者語言時,兩者會變得極其相似。當你將目光掃過 Gee's Bend 實體織品與其數位版本時,你會發現兩者的顏色及圖案,實際上是遵照著某種指令或規則,而這些指令往往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在創作過程中。 


註1:包豪斯 (Bauhaus) 是德國的藝術運動,持續時間為 1919 年至 1933 年,由一名德國建築師 Walter Gropius 所推行。

他希望創辦一所學校,將所有媒材包括繪畫、雕塑和建築等放在同一個屋簷下,讓所有藝術都能相互交流,並把個人藝術和大規模量產的功能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實現將所有藝術媒介融合的理想。

後來學校關閉,激進的藝術理念才漸漸轉化為現今所知道的風格。過去對大規模量產的執著,使得包豪斯派的設計通常是抽象、棱角分明、簡約、幾何的,幾乎不會有任何的裝飾。 


參考資料: 
artnet news《The Quilters of Gee’s Bend Head to the Blockchain, Collaborating With a Young Generative Artist on a Series of NFTs》 
finance.yahoo 《 Anna Lucia x Quilters of Gee's Bend: A Fusion of Generative NFTs and Physical Quilts Spanning "Generations"》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