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常态化30年后或寿终正寝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于3月4日称,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本届人大未来三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标志着自1993年常态化、制度化30年的总理记者会,或将寿终正寝。
发言人娄勤俭解释,国务院总理李强去年出席了记者会,“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部署”,已明确整个任期思路。今年,社会关切的问题会在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回应。
【总理记者会曾是反映体制内部改革动力的晴雨表】
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是政府领导人释放政治信号的重要场合之一。媒体统计,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三任总理上任时的“首秀”记者会,谈及“改革”共89次。
1998年,朱镕基首场总理记者会,回答“哪些是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列出“政府机构改革”等六项改革内容。2003年,温家宝首场记者会,回答“怎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称,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和舆论监督。2013年,李克强首场记者会,回应“机构改革的难度”时称,机构改革“是削权,是自我革命”,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并补充称,政府简政放权不能“明放暗不放”,“搞变相游戏”。
当改革陷入停滞、政府内部改革呼声渐弱时,总理也会在记者会上承认改革阻力之大,表达对改革前景的担忧。
2020年,李克强在新冠防疫时代的第一次总理记者会上强调,中国仍有六亿人月均收入1000元左右,引发民众共鸣,批评习近平主导的经济政策,甚至导致党媒发文澄清“灭火”。
胡温政府末期,政治体制改革阻滞。2012年,温家宝在其最后一次总理记者会时,主动提及文革,称文革遗毒还未完全清除,并坦承自己对改革停滞的焦虑,称“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温家宝说,“我可以对大家讲,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奋斗一天。”
1988年,新上任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第一次非制度化的总理记者会,回答“与总书记在改革问题上有分歧”时,否认和赵紫阳存在分歧,并否认“赵紫阳主张改革开放,李鹏主张稳定经济”的说法。一年后,六四事件爆发,赵紫阳被软禁,直至病逝。
【总理记者会初衷是给外媒更多提问机会,也常出现人权、民族等“敏感问题”】
11年前,全国人大新闻局负责人曾表示,设置总理记者会的初衷,是给境外媒体提供更多采访机会,更多了解中国,现场提问机会也向外媒和港澳台媒体倾斜。三任总理的记者会首秀中,外媒获得18个提问机会,占比48%;港澳台媒体获得八个提问机会,占比21%。
2008年奥运前夕,温家宝在总理记者会回答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Finiancial Times(英国《金融时报》)关于中国政府被指控镇压西藏和平游行、实施“文化灭绝政策”、如何处理与达赖喇嘛的关系等问题,并回答了Reuters(英国路透社)关于中国政府以“颠覆国家政权罪”逮捕起诉胡佳等异见人士、中国是否准备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等问题。
【个性话语展现中国政治人物鲜有“人性”一面】
相比人大、党代会等大型会议,总理偶尔于记者会以个性话语,少有地展现中国政治人物“人性”的一面。
朱镕基在记者会被问到“经济沙皇”的外号时,说自己“不高兴”,解释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
李克强在记者会督促部长们回应记者问题,说道:“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他也曾幽默回应AP(美联社)记者的双语提问:“你自己给自己当翻译,应该拿双份工资。”
2003年,温家宝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后说:“实在抱歉,如果大家中午不吃饭的话,我们还可以再交流下去。”
2012年,温家宝最后一场总理记者会历时三小时,远超预定时间。他在散会前说:“我认真地、没有敷衍地回答了记者朋友的每一个问题,整整三个小时了。是不是可以结束了?谢谢大家,再见。”
欢迎在社交网络追踪《新新闻》:
Instagram:@newnewscn(https://www.instagram.com/new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