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范米索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金钱背后的人生模式思考

范米索
·
·

前几天,我陆续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即刻/微博)更新着我在拉美的所见所闻,除了此前写过的关于数字游民带给我的亲密关系思考以外,这一次我会把「金钱」这个话题拿出来聊一聊。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老在讲「成人教育」,如果你有心去翻历史记录,你会发现大量话题都在围绕着思维、个人成长、亲密关系、金钱财富等话题展开。

「成人教育」在我这里不是职业培训、技能培训话题,而是简单又粗暴的关于财富、生活、关系、认知思考等围绕个体的命题。

我写作的风格随性也严肃,但凡有灵感或者新的观点对我产生碰撞,我就会写下来分享出去,我一贯的文字风格和我这个人的性格是绝对拟合的,自我、干脆且直接。

好处是容易快速和类似性格的人拉近距离,成为亲密朋友,坏处是对非类似风格又倾向于保守的朋友容易带去冒犯。

我没有任何机构,经纪公司,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我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而垂直,因此我不受任何来自机构或者庞大用户群的牵制,可以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活出自己的人生,而对于我而言,这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要说这些?

因为我的生活态度跟我对财富的观点是呈正相关的,近期我会围绕金钱这个敏感的字眼,认真谈谈为什么充分拥有对金钱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远比开始学习如何赚钱更重要。


(1)


在开始谈HOW之前,我想先跟各位谈谈WHAT和WHY。

我如今是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简单点来说,就是背着一台电脑,可以线上工作,拿好签证就能满世界到处跑,四处探索、学习、看世界的这种状态。

做播客、写作、做视频、咨询、教练、投资、其他商业项目等目前都是我的工作。

普诺(的的喀喀)

那么我为什么会变这样?现阶段对我而言,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是什么?

有人或许羡慕,有人或许不屑,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活法不同,对于他人的选择同样会带有自己视角的解读。

对于渴望安稳的人而言,我的人生模式就是在流浪和作死之间徘徊,很可能毫无积淀可言,没头衔,也没社会背景,一无所有;而对于渴望探险的人而言,我的人生模式充满了奔波与不确定性,可同样也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需要澄清一点的是:没有一种模式一定强于另一种模式,也没有一种模式就一定是比另一种更轻松快乐的,想清楚你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模式。

「环游世界」最需要拥有的恰恰不是金钱,而是勇气和策略。

放弃你熟悉的领域,去往陌生的国度和领域,接受陌生的语言、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的冲击,面对陌生人的打量,甚至有可能遭遇旅途中的重要物件丢失,迷路,恶劣的环境与突发状况等等,这些事才是常态。

至于旅行网站那些美妙照片与宣传语,不过是用来满足了一年或许旅行一两次的那些观光客们的旅行需求,它跟你要的「环游世界」人生可不同。

即便你足够有钱,私人奔驰接送你前往各处景点,五星级豪华酒店,品鉴着昂贵美食,拍下了一张又一张足以让无数人点赞的照片,但这些都并不代表你真正「看过了更大的世界」,因为这些奢侈本身并不构成看世界本身,只满足了自身的欲望和虚荣,及社交网络的谈资。

至于你的大脑、你的内心,该空洞还是空洞,世界各地不过是金钱换来的打卡点,更何况有些地方只能靠双腿去经历,如徒步四五天才能碰见的藏在印加古道里的天然温泉,顶着泠冽严寒攀登安第斯山脉和五千多米高海拔才能见到的彩虹山……而经历身心磨砺后所取得的胜利心理也截然不同。

当然,这种金钱环游世界的模式也无可厚非,总归是踏出去看了一圈。

那么为什么我会用这个比喻?

因为这个比喻本身就代表了你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有机会能够“环游世界”,可到底你要的“环游世界”是怎样的呢?

如果“环游世界”是一项工作,你真的能做好环境不断变更所带来的一系列冲击性吗?

你真的拥有对陌生环境强大的适应能力吗?

你真的能够打破自我,深入到当地去了解和学习大量的语言、文化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思维方式吗?

当这些与你本身的文化相斥,你是否能处理好文化冲突、思维差异所带给你的不适和痛苦?……

可我想,无论你此刻身在何处,做什么工作,生活着怎样的一种生活,有三样要素一定是驱动你去选择人生最关键的思考要素:

目标、激情和归属感。

人生很漫长,每个年龄阶段的这三个要素都不会不断迭代变化,而你要做的无非是找到自己的目标,找到激情所在,找到合拍的人、团队、事业、地方等归属感。

只要拥有这三者,那么无论你身处何处,做着怎样的工作,你都会无视于他人对你的评价,而全身心投入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回到我自己,我在尝试许多不同职业模式后,发现我还是喜欢大量阅读,结识世界各地有趣的人,体验不同的文化语言思维带来的冲击,渴望踏遍未知的世界,探索和徜徉其中,再把所学所见所闻所思汇聚成内容,构成我自己认知的「教育」,去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模式。

我深知我早晚会安定,就像知道早晚自己会面临死亡一样,可恰恰是清楚人知道这些,我才会更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我的安定绝不会是现在,因为我依旧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值得花时间把自己想学想体验的事儿做好,过早的安定必然会让我遗憾。


(2)


前两天,我在朋友圈洋洋洒洒写下了在拉美遇见的数字游民朋友们,与我分享他们的赚钱思路和商业模式,于是我收到一个小女孩的评论,她留言问我:“姐姐,你是什么专业的?你似乎帮我打开了我从未接触过的圈子。”

我告诉她,我是新闻学背景出生。

她的问题很好:“新闻专业不涉及商业(除了与经济学相关的)你是怎么积累那么多商业经验的?”

恰好前阵子,即刻上有些朋友因为「人物」关于东航灾难事故报道,提出了极大的质疑,并且对媒体记者,甚至大学读新闻学这件事展开了讨论。

记得当时刷到一位朋友的状态,大意是:“如果家里不是特别有钱,我是不会劝自家侄子去读新闻的,因为读新闻当媒体记者,不要指望靠这个能赚多少钱。”

我觉得对方说得的确没什么问题,如果按照设计好的游戏规则和脚本,学新闻,进入媒体单位工作,拿着固定工资,是赚不了几个钱,跟出入陆家嘴金融中心的上班族完全没法比,这是现实。

我在即刻针对这点写过:

“我15年浙报实习的工资也不过500块,可偏偏自己没啥新闻理想,激情也不在做报道,对报社更没啥归属感。于是毕业就转行跳去互联网了,互联网薪水直接翻倍。这次事故引发的一些争论连带烧到了这个专业本身,关于学新闻这事儿,到底有没有用,赚不赚钱,见仁见智。

事实上,我见过不少新闻学背景出身的投资人、创业者,他们对行业,对信息的捕捉和敏锐度不亚于纯金融背景出来的人。比如硅发布的lynn写得内容,呈现出的专业度和严谨性,的确令人叹服。再比如我身边一些媒体背景出来创业的人,其实都做得还不错。

我大学专业不是我自己选的,本来一心想学金融,但奈何金融分数线比其他专业高出不少,无奈听了我舅妈的指示,稀里糊涂学了新闻,可如今我是感激的。

新闻本身就是杂家,我们需要看许多国内国外的新闻报道及分析一些写作手法,也需要出镜练习表达等

除本专业此外,我们还要同时修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世界历史、纪录片鉴赏等等杂七杂八的学科和书籍,而恰恰是这样,以至于大学有意无意看了许多有用的、没用的…的知识。

另外,媒体的资源的确能让你接触到一些普通人很难一下子接触的角色,毕竟哪怕你是个跟班的,都能见到一些电视上才能看到听到的人物。

当你坐下来跟他们吃饭,听他们在说什么话题,你的见识都会跟着蹭蹭上涨,倾听能力也是在那时候顺便锻炼出来的。而有时候,你还能得到宝贵的采访机会,去直接和那些有成就的人物对话。

我现在之所以那么喜欢追着别人刨根问底,那么坦然从容的去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看法,那么擅长搜索并找到许多比较难找的资料,包括对于一些潜在的机会,我的嗅觉的确可以很敏锐,能够发现一些别人会忽略的东西。上述种种能力,我认为一部分是这个专业本身的训练所带给我的。

我大学并不是开窍的人,专业课学习我自认为很一般,可并不影响潜移默化培养出了日后塑造我,并且给我带来许多赚钱能力与机会的技能。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一些争议,例如:学新闻这种听起来“水”的不行的专业,没啥用/我并不会建议晚辈去学新闻,除非家里钱多否则根本赚不到等等……

这些想法其实没啥问题,可我只分享我自己对于以上关于「专业方面」的争议思考。

我个人认为“新闻”本身这个专业含金量是可以很高的。

背后杂七杂八的知识,和一系列交给你的判断能力及追踪线索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跟人对话的能力……这些在日后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即便你不做记者,也能让你受益匪浅。

我自己家里也有小侄女,虽然她爱好和天赋在画画,但如果以后她没法走这条路,理科如果不太好,又不得不面临专业选择,我会给她的建议大概率是让她学新闻,学外语也行。

总归一定要让她接触到能够看到更多丰富资料、史料、更多元视角内容的专业,再辅以相关的技能工具。

我是不信她会轻易迷失自我、丧失辨别能力,活得狭隘不自知,还赚不到钱的。

新闻真是一个入门门槛低,但上限可以拉到比许多行业都高的专业。当然,总归也有学歪的人,但如果因此而对整个新闻专业产生鄙夷和不屑,其实真没啥必要。

至于这专业出来的人,能赚多少呢?我觉得我身边的人赚得都挺多的,而且为人大多都挺谦逊随和,逻辑表达清晰有力。”

我想,这段话里,非常清晰地解释了奠定我如今能成为自由职业的几个重要因素:

1、新闻是杂学,大量有用与无用之学都需接触。

2、信息的多元、多样性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构成无比重要。

3、挖掘线索、交叉验证信息、找到关键人物、提问与对话采访对象。

4、清晰严谨的逻辑性与自信坦诚的表达能力。

以上每个词,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是每个词语背后,都需要十年磨一剑下苦功夫。从我接触这个专业起的第一天到现在,刚好十年,坦诚地说,我至今依旧不认为我做得有多好。

(3)

基于这种背景与技能,让我越发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十分强烈,比起采访普通民生新闻,我更喜欢阅读跟商业相关的一些书籍内容。

尤其是早年看了大量关于硅谷互联网的影视与书籍作品,接触了一些早期知名的风投、极客、创业者、个体作家等内容信息,越发沉迷阅读个人成长、认知及财富等话题。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三阶思维:我如何搭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的文章。文中我提到自己的阅读类型书籍(视频同理),虽然我是个「杂食动物」,但真的抽出来分层,其实只有三大块:

1、底部:社会生存之道,与工作与生存技能强相关。

2、中部:工具性较弱,教育性较强的书籍。

3、顶部:人文社科、历史政治、哲思类书籍

或许有人会问:看这些内容,从底部到顶部,分明是离赚钱越来越远,有关系吗?

有,你看得越多,你吸收越多,越能从中窥探到更大的世界,窥探到真实的你自己。如果看不清自己,你就看不清自己人生的道路选择,更看不清赚什么钱,怎样赚钱。

底部的内容看似离钱最近,但实则不然,如果你只停留在底部,固然这些技能可以帮你赚到小钱,可也能禁锢住你,让你成为赚钱的工具,沦为金钱的奴隶;顶部看似离钱最远,可恰恰最有机会帮你抓住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财富跃迁的机会。

不过,需要注意的事,不要只看顶部的内容,否则即便你掌握「屠龙术」,对你真实的生活而言,也没有任何的帮助,不脚踏实地去拿下底部的生存技能,不仅无法改善最现实的生存问题,更可能陷入虚无主义。

我为什么会热爱商业,热衷于认知思考与教育?

因为这些内容帮我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大门,我发现每次我看类似认知思维、商业思考、财富等类型内容的作品,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我吸了进去,我很难走神,相反,往往是看着看着就停不下来,灵感不断涌现,甚至有时候沉迷到过了吃饭时间,而这些恰恰就是我找到自己的激情与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而后,我在2020年真正接触到一个小众的圈子「生财有术」,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我承认以前看多了硅谷系的人的作品,身边打交道的一些朋友们也都来自于相对不错的投行、投资机构、知名互联网企业等,对于这类圈子多少有些瞧不上,总归觉得拉不下面子,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优越感,大概就是高大上接触太多的缘故。

因为是关系很好的一位「高大上」朋友的推荐,我决定还是咬牙花了一千多块钱买了,反正知识星球平台本来就有三天无条件退款的条例,进去看了如果真不喜欢退出就好。

至于后面结果如何,很多身边朋友可能是一路看着我变化过来的,生财有术的确让我接触到了许多「奇人高人」,我去年就专门写过一篇「感谢生财遇到的那些人」

没有他们一些人的点拨和帮助,我在财富积累上不会那么迅速,如果当金钱成了一个障碍,那么我就无法真正很好的去花时间阅读喜欢的作品,思考更高层面的东西,接触更多元的人,甚至踏出看世界的那一只脚。

相反,只会不断陷入金钱的困境中,做不了自己充满热情想做的事,更见不到远在天涯海角的恋人。

关于个人成长部分,我从去年开始把原本1000/小时的咨询价格,彻底改成免费提供帮助,而此间我不知道私下陆续回答了多少朋友关于求职、人生选择、亲密关系等等之类的问题,无论对方是否在接到答案后说一句谢谢,我都不再像曾经那般计较,认为对方伸手党。

对我而言,我用自己能提供的认知,去帮助主动求助者,本身就是自己对自己的馈赠,对方提出的问题恰好也多一个让我思考的机会。

我认为财富增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为人处事的心境。

最后,要想平衡好身心,要想理解财富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只看别人的东西,远远是不够的。

你需要踏出那座堆满知识的象牙塔,带着你的利刃去经历,去打怪历练自己,去验证你曾看到的那一切内容,验证其真实性,验证对你的匹配度。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想掌握所谓的商业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自己跑完一整套的商业模型,说通俗点就是自己做个生意,卖卖货,赚到钱了再说,至于生意的高低贵贱,不妨先把这层心理放一放。

因为当你躬身入局的那一刻,你本身就在磨练自己,无论是技能还是心理层面。而在策划执行的过程中,对你培养所谓商业敏锐度,和识人能力一定有极大的帮助,无论结局失败与否,并且你要做好随时失败的可能性。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