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Nishinoak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讀書日記 | 《恋人絮语》

Nishinoaki
·
·


羅蘭.巴特是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其諸多著作對於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的影響。

1975年,羅蘭.巴特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開設討論課,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文本,探討戀愛百態。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嫉妒、瘋狂、困惑、焦灼、無解、絕望、相思難耐、舊病復發、輕生之念等等……這也成為書籍的各章節名。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聚焦點卻不是文學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兩年後,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也成為一代思想家巴特流傳最廣、最為人所悉的著作。

整本書為了避免敘事化,所有篇章都按照名稱的首字母排序的,碎片化的結構將絮語的形式感通過細碎的書籍結構表現出來,令人感到彷彿在某個人的腦海裡悠閒散步,無法預知下一秒的際遇。他用文本解構的方式將戀人的思緒那種千絲萬縷,憑空而來,並且稍縱即逝的感覺傳達給讀者,書裡充滿想像指代的X和lover似乎可以是任何人,當你陷入愛河的時候,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都能在文字裡讀到共情的部分。但又因為作者的rhetoric取向是詩化碎片,斷裂、顧左右而言其他的離題、虛幻的場景構造,同時還將心理學、神話學、符號學等各樣素材攪碎加入篇章,化成詩語和夢囈,所以讀起來讓人覺得斷裂和沒頭沒尾,甚至有點意識流和晦澀。

從語義上說,戀人絮語不過是文本,而戀人是詮釋這套文本的演員。戀人與戀人,不過只是單純的個體,是一種符號,連繫這符號的正是愛情。節外生枝、嫉妒、等待、懊惱、不安,諸如此類,戀人們的情緒反應,又錯綜複雜地交織出愛情結構,讓愛情具象化,然而比起愛情故事的具像化,被抽絲剝繭之後的核心,就是愛情的本身,是與任何主體符號無關的嘮叨呢喃。一口氣看完的話,會很爽的!

-

「每一個閃現的情境都彷彿一個脫離和諧曲調的單音,

或是像繚繞在耳邊的某一個單調的旋律,令人厭煩地重複不停」

-

【相思】「思念遠離的情人是單向的,總是無時不在的我,總是不在身邊的你對峙才顯出意義。」

【可愛】可愛。說不清自己對愛戀對象的愛慕究竟是怎麼回事,戀人只好用了這麼個呆板的詞兒:“可愛!”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