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雜談 II. “熟悉的開頭2”
這是關於吉他彈奏的我思我想,長度以及更新時間不定,請贊助窮苦音樂家加速產出。
現代人/媒體似乎有越寫越短的傾向,但我還是喜歡以網誌/blog的方式呈現...跟大家分享
II. “熟悉的開頭2”
Agustín Barrios Mangoré (1885 - 1944) 奧古斯丁·巴里歐斯·曼哥瑞的La Catedral (中文翻譯是《大教堂》;《大聖堂》是日文漢字)第三樂章Allegro solemne《莊嚴的快板》一直是吉他演奏家的試金石,音樂又快又炫又好聽,而且相當具有難度---快嘛。很多時候幾乎是兩手都難,左右手的運動思考都要以達到原速為目標來設計(不過,原速是什麼呢?跟Barrios彈得一樣快嗎?)。
不用提困難的C段(Allegro solemne為輪旋曲ABACA-Coda曲式),我認為光是樂曲開頭就相當有意思了。最有名的Richard D. Stover校訂版並沒有標記右手指法,而日本/台灣這邊常見的日本全音出版社Jesús Benites R. (巴里歐斯的學生)所校訂的版本則附有如下的指法(Ex. 1):
說實話,這個指法要彈到BPM 80-96(一拍六音)並沒有問題。做得到的吉他家右手運動能力相當好,彈奏Allegro solemne應該不成問題。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這個指法稍微稍微更動一下,是會減輕右手負擔的,比方說:
1. 多安排一點運動方向相對於a m i指為反向的右手大拇指,會讓a m i三指負擔少一點
(編按: p為右手大拇指、i為右手食指、m為右手中指、a為右手無名指);
2. 讓a m i 三指專門負責特定弦:a第二弦、m第三弦、i第四弦,簡化右手運動,穩定手掌。
根據這樣的想法,指法可以是:
這樣的彈法會簡易一些!
上述這兩個p指參與較少的指法,在彈完p之後,可以將之放在第六弦上,會有穩定右手的效果,彈奏者可以嘗試。
另外,以生理結構來說,若右手大拇指具備能穩定彈奏free stroke (西文 al aire)的情況下,其實多使用大拇指與其他指頭交替,是更省力且容易達到速度的提升----當然這需要練習,但卻是非常值得的投資。
以這樣的觀點,可以試試以下的指法:
甚至是
沒有特別意外的話,這兩個指法會比前面Ex. 1和Ex. 2更容易彈快,當然,前提是彈奏者能穩定的控制大拇指。
我個人偏好Ex. 3。不過說實在的,以需要彈快的情況來說,其實只要不重複運指、穩定右手,每個人都可以創造適合自己的指法。也就是說,開頭的12個音,大概第一個音用大拇指,最後一個音不要用大拇指,只要速度上得去,且音樂合理,指法沒有什麼必然。 大家各憑本事了!
另外一個話題:Allegro solemne在拍子上有3/8 (如Richard D. Stover版) 與6/8 (如Jesús Benites R.版) 兩個版本,差異頗大。
我個人是支持3/8拍的,因為6/8在音樂上面有很多樂句不一致的地方,譬如說C段的兩次相同開頭居然前後在不同地方進入:一個在強拍上,另一個在弱拍上,不太合音樂邏輯。這個問題相當有趣,大家不妨自行研究。
----------------------------------------------------
Dionisio Aguado (1784 - 1849) 阿瓜多的Rondo in A minor, op. 2 no. 3 《A小調輪旋曲》讓我想到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三樂章,《大教堂》其實讓我想到的是同一個作曲家、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三個樂章,類似張力結構的配置,精彩。巧合的是巴里歐斯本人也有改編《月光》的第一樂章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