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avid Joh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刷不刷B站

David John
·
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近日读到同学的一则博客,有点想法今日写出。题目用b站,其实泛指互联网UGC平台,包括微博、知乎、小红书、b站、抖音等等。

当在这个人已经被高度工具化的社会,在企业中工作的人需要写一份“个人说明书”来物化自己方便他人“使用”,那些工具又对人做了什么?这些UGC平台的双刃剑非常矛盾,一面是拓展人的边界,一面是封锁人在边界内。

拓展边界,在于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拓展了人类被物理规律桎梏下所能看到、听到的一切,你能随时选择与世界另一头的人产生联系、看到不同的人或事。封锁边界,则在于让人做出的选择常常趋同,甚至不再选择任由算法推送掌握,掉入自己与算法共同编织的信息茧房中。互联网的UGC平台如此,而互联网本身何尝不是如此。

经典老图

人无法过出自己没有见过的生活,因为每一处生活的选择中都暗含了前几十年人生所塑造的限制。当没有见过时,选项本身都可能是残缺的,我们看到一些人的人生会惊呼wow,原来人生还能这样过。互联网,可以把人的视野无限地拓宽,延展其人生宽度;也可以把人地视野聚焦,使其固执中度过一生。

魔力的法棒,其实一直在你我手上。如何挥舞,便是教育。我们的教育尚未准备好应对互联网,甚至还在尽一切所能排斥互联网的一切。从手机到电脑,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使用互联网。你不教育,互联网便来教育你,教育你游戏、教育你沉迷,这便是工具的逻辑。

回归题目,刷不刷b站,在年轻群体中,这似乎已不是一道选择题,甚至不曾想过这是一道选择题。这种不假思索,与沉迷互联网的不假思索遥相呼应,正成为当代教育最好的墓志铭。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