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时间里的文字

Shawn
·
·
IPFS
英国作家、记者 Jan Morris 在书中描写她经历的九七香港主权移交之夜:零点的钟声快要敲响,她一个人在酒店房间,品尝红酒,听瓦格纳钢琴曲(我怀疑是《诸神的黄昏》),俯瞰维多利亚港,暗自揣摩港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真的像看上去那样高兴吗?

花两天时间整理了过去八年的微信朋友圈文字内容。

微信朋友圈截图

2014年5月12日

正在重读 James Joyce 的《都柏林人》:

"Now that she was gone he understood how lonely her life must have been, sitting night after night alone in that room. His life would be lonely too until he, too, died, ceased to exist, became a memory—if anyone remembered him." 

Dubliners, "A Painful Case"

2014年6月4日

叔叔患肝癌晚期的噩耗传来—一个星期后他就去世了,我在极度悲痛中读里尔克的诗:

《沉重的时刻》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冯至译

2014年8月2日

陈乐基到 Beyond 的距离,大约等于杨坤到齐秦的距离,远得令人绝望。这是我连续两小时听齐秦巅峰期的巅峰作品《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的感受。

2015年7月6日

治愈单恋的办法:

1、成为基督徒,伏在神的脚下哀哭后痊愈;2、让时光倒流至单恋发生以前,和另一个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3、写一部伟大的作品,最好叫“单恋的解析”,和弗洛伊徳的“梦的解析”一样流传下去;4、成为时代的奴隶,与世界同流合污。

2015年7月7日

英文写作练习:

I am still not a believer of Christianity now, last Sunday when I came to a family church in Chengdu I said the same words to Mr. Wang Yi, the priest and founder of that church. 

I told him: I am still not a believer of Christianity, but I have always been a believer of your writing. 

I know Christianity well, Christianity is an important theme of many great works I have read and admired. But it's not easy for a “born skeptic” like me to be a true believer, I have so many things to do before I turn to Christianity.

2015年7月9日

偶遇20多年前的心动女生,作诗一首:

因为神的指引/和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重逢/因为魔鬼的诱惑/擅闯陌生的城堡/应当顺服于命运/遵从世界运行的冷酷法则/写一首诗/然后如她所愿/从城堡彻底消失

2015年7月14日

艾萨克·辛格的长篇小说 Shosha 快要结束时的一段对话,被我翻译成中文:

Haiml 说,我有信仰—按照自己的方式。我是有信仰的!我相信灵魂不朽。如果一块石头都能存在几百万年,为什么人的灵魂—或其他任何你选择的称呼—会消失呢?我与那些逝者同在。我和他们一起生活。在我闭上眼睛的时候,他们全都和我在一起了。如果一束星光都能穿行、照射几十亿年,为什么人的灵魂不能?

2015年7月18日

正在单曲循环《默》,第一次认真地听周杰伦,比小我十五岁的堂弟晚了十年。

2015年8月29日

All man’s miseries derive from not being able to sit in a quiet room alone.

—Blaise Pascal

人类的所有不幸起源于不能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独处。

—帕斯卡尔

2015年9月2日

电影《聂隐娘》观后感:

在空荡荡的影厅为这部票房惨淡的电影捧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便对影片本身多加评论,只是冲着它惨淡的票房而去。直觉告诉我,被这个时代漠视、抛弃和遗忘的,往往是好东西。

2015年11月18日

奶奶去世了。奔丧途中,列车停靠巴东火车站。有人下车抽烟,我下来拍照,这条铁路一直延伸至我的故乡,离我19岁以前住过的房子只有几百米。

2016年1月6日

有感于一起惨烈的公交车纵火案:

在雾霾笼罩的赵国,在盛世,在末世,每一个不配姓赵的人都是潜在的纵火犯,也是潜在的受害者。没有无辜的人,连一个也没有。

2016年2月20日

“才华配不上梦想”这句话不止一次在微信朋友圈的鸡汤文里出现,似乎这是我们痛苦、迷茫和抑郁的根源。

但梦想不应该以任何理由被扼杀,对于身陷战俘营、奴隶庄园和疯人院的人来说,梦想恰恰是活下去的唯一理由,与才华无关。每个人的天赋都独一无二,需要担忧的是,梦想是否辜负了才华?

2016年6月3日

对母亲们来说,这是白色恐怖的27年,令人窒息的27年。

杀人凶手的拖延战术很奏效,一切终将消逝。如果火星上曾经有生命,谁还记得火星上的罪恶呢?一个不信上帝的政权,我们拿它有什么办法?

党员应该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吗?我见过不信的,但那种“不信”更多是怀疑。这个政权如此坚定自信、理直气壮地“不信”,反而很假,很虚弱,很无知,很阴险。

2016年6月13日

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关心你。

2016年8月1日

一封情书:

这辈子我还能见到你吗?十五年没见到你了。那个爱情破灭、世界坍塌的夜晚,已经过了十九年。我在女生宿舍楼下等了很久,你终于出现,然后你说要和别人去跳舞,不能和我散步。不过不要紧,我相信有来世,有永生永世。爱情可以重来,下辈子遇到你,我会做得更好。宇宙有一天会坍塌,200亿年以后,宇宙再次大爆炸。又有了光,地球重新形成,再一次经历冰川期,再来一场持续几十万年的大雨。大地裂开,海洋形成,生命在海洋里孕育,地球上出现人类。所有活过的人,都要再活一次。人类重新开始公元纪年,我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年份,1994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统统都会再回来。我还会冒着被你拒绝的风险,去女生宿舍楼下等你。

2016年8月11日

以第三人称续写的情书:

暗恋你的那个男生还活着,他知道你有老公和小孩。他推断,你的幸福指数在平均水准以上,你的婚姻城堡牢不可破,他没有破城的实力和勇气。

但是你也不能大意,那个男生比较顽固,他没有放弃攻城计划。他每天都在厉兵秣马,打造攻城利器。他一定要把你抢走!正是这样的信念,迫使他早上六点开始写作,然后赶在七点之前截稿。

他读过《圣经》: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是否继续攻城,取决于他能否成为虔诚的基督徒。

2016年8月23日

王怡牧师的声音越来越强劲,他们的赞美诗越唱越好,愈发荡气回肠。秋雨之福的证道录音,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强的音。

2017年12月27日

英文写作练习,谈王怡和任不寐:

Mr. Wang and Mr. Ren are two of my favorite, and arguably the most talented, Chinese writers. One lives in Chengdu, the other in Montreal, it’s quite strange that both of them happen to be Christian and pastor.

2017年12月29日

就文学作品的“灵魂撞击力”而言,没有人能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排在后面的是卡夫卡和廖亦武—《地震疯人院》的作者。

2017年12月31日

英文写作练习,谈英国女作家 Doris Lessing:

This passing month saw the obsession with reading everything just happens to be at hand about Doris Lessing, it was the same obsession with Alice Munro in the winter of 2013. 

One of those wonderful paragraphs: 

“Capitalism was dead. It was done and finished. And the future was socialist or communist. We were going to have justice, equality, fair pay for women, cripples, blacks -- everything, in a very short time. This nonsense was believed by extremely intelligent people. That's what interests me.”

The way Doris Lessing uses English was astounding, so I couldn’t help sharing another impressive paragraph.

“Were you surprised at the criticism you received after writing, in your first book, about leaving the kids from your first marriage behind you?”“Of course I wasn't surprised. The thing was that this was a terrible thing to do, but I had to do it because I have no doubt whatsoever if I had not done it, I would have become an alcoholic or ended in the loony bin. I couldn't stand that life. I just couldn't bear it. It's this business of giving all the time, day and night, trying to conform to something you hate. Nobody can do it without going crazy. My husband was a civil servant who became increasingly high in the ranks. He couldn't afford a wife who had [radical ideas]. I wouldn't have lasted. I became friends with the kids later, and the grandkids, and so on. I'm not pretending that anything terrible didn't happen.”

2018年1月1日

注册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开始尝试“创意写作”。

2018年1月2日

我的翻译习作,斯坦贝克谈写作对父母的影响、作品的艺术性和畅销程度,原文见 The Paris Review 1969年秋季刊:

“这是个很不幸的消息(斯坦贝克有个朋友的儿子要当作家),我认为你对此毫无办法。我至今还记得我的父母确信我要当作家时恐惧的模样。一个只知道写作的儿子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你别再指望得到儿子的照顾和关心,为了写作他可以背叛父母。事实上,你会想杀了他。我的父母就经常考虑毒死我。你和他都不会再有安逸的生活。他甚至懒得去追求成功,即便他成功了,他也会找茬儿似地把那当成失败,因为对于作家这一职业来说,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都意味着失败。丹尼斯(丹尼斯·墨菲)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个很优秀的作家。我对玛丽和你表示同情,但我必须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从现在起,你作为一名父亲的职责将是在儿子进监狱时想办法把他弄出来,在他快要饿死时给他一口吃的,当他失去理智时在他身边绝望地守着他——你得到的最好回报是被他忽视,如果你侥幸逃脱他的辱骂和中伤。别指望去理解他,因为他都无法理解自己。看在上帝的份上,别拿有关人类美德、恶习和弱点的正常标准来评判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很难说清楚他的价值在哪里,你找不到衡量他的具体标准。我能给你的最好建议是顺其自然,做好应付困难的准备,保护好自己。如果你盘算着杀了他,宜早不宜迟。他的生活将不得安宁,你也别想有好日子过。你可以断绝和他的关系。叫墨菲的儿子有很多。”

“很显然人们不太乐意掏钱买我写的那些东西。于是,为了挣钱,我必须写一些他们想读的东西。换句话说,有时候我必须牺牲艺术的完整来换取我个人的完整。我知道这个手稿让你恶心,但我的恶心程度更甚于你。康拉德曾说只有两种东西畅销,最好的作品和最差的作品。从我最近的努力来看,我还写不出最好的那一类作品。我确信自己将来可以做到,但现在我还不能。至于我是不是能写出最差的那一类作品,还有待观察。”

2018年1月4日

如果第一秒钟没有爱上一个人,还有可能再爱上那个人吗?

如果第一秒钟就爱上一个人,还有可能再爱其他人吗?

向女人表白的方式有许多种,对于穷困潦倒的单身文学青年,写情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他有机会阐述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写作野心,通过持续展示创作天赋来征服她—如果她愿意读他的信。

如果迟迟收不到回信,也不要轻言放弃。要夜以继日、变本加厉地继续写。

很少有人可以持续输出高质量的情书—每个字都饱含了真挚而浓烈的情感。

写得越多,他的机会其实越大。很少有女人可以持续漠视来自男人的“真挚而浓烈的情感”。

如果依然没有回音呢?

如果一直等到70岁,对方依然沉默,他还要继续吗?

应该继续!

要耐心地写,耐心地等。她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他回信。

2018年7月23日

很多外语学习者始终不能领悟写好一门外语有多难,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商务邮件。

2018年7月29日

正在读斯坦贝克1938年的日记:

“In every bit of honest writing in the world there is a base theme. Try to understand men, if you understand each other you will be kind to each other. Knowing a man well never leads to hate and nearly always leads to love. There are shorter means, many of them. There is writing promoting social change, writing punishing injustice, writing in celebration of heroism, but always that base theme. Try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John Steinbeck wrote in his 1938 journal entry.)

2019年2月8日

付费墙越来越高,如何挖掘新的阅读渠道,并且充分利用免费阅读权限(比如每月5-10篇免费文章),对囊中羞涩的阅读爱好者是个挑战。

2019年2月26日

在咪蒙的文章成为众多女白领的鸡汤之前,冷漠的情歌早已风靡工厂集体宿舍,抚慰了无数打工仔受伤的心。

2019年4月2日

偶然读到一篇谈“写作者的挣扎”的文章(https://electricliterature.com/what-if-you-cant-afford-a-room-of-ones-own/),我深有感触,摘录下面两段:

Just being a writer is called a “bad choice”; we’re told to give it up and learn to code. If we expect to be paid, it’s greedy. If we write without pay, it’s narcissistic. As Woolf says, the world “does not ask people to write poems and novels and histories; it does not need them. It does not care whether Flaubert finds the right word or whether Carlyle scrupulously verifies this or that fact.” She is right that this indifference is hard on writers and harder on writers who are poor.

So I want to end with a message to struggling writers everywhere. If you don’t have money or a room, write wherever you are, write however you can. Write on a park bench, in your car, at McDonald’s, in the waiting room at the ER. Eat spaghetti with ketchup and live on your parents’ sofa and speak truth to power. Don’t feel bad if you have to inhabit other people’s space like a ghost, like a mouse, waiting for the people to leave so you can come out of hiding. Write until you make room for yourself. Write until you make them listen.

2019年4月19日

华为的公关部门在邀请《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Josh Rogin 到深圳总部“考察”之前,显然没有做足功课,被 Josh Rogin 把“邀请函”公之于众,酿成不大不小的国际乌龙。华为的公关人员读过 Josh Rogin 的文章吗?他们是否因此被追责?

2019年5月15日

阿拉巴马州通过了史上最严厉的堕胎禁令,引发巨大争议。美国是一个严重分裂的国家。某种意义上,这些“分裂”—关于堕胎、控枪、死刑等问题的分歧—恰恰彰显了美国社会的极度繁荣和多元。

有人只想要自由,有人更敬畏上帝,分歧无法弥合。

在既没有自由,也不要上帝的国家,上面的分歧是奢侈品。

2019年5月29日

新西兰公立中小学教师大罢工,要求涨工资、改善工作条件和被尊重,那种“天下苦秦久矣”的不满和愤怒,我感同身受。

2019年6月3日

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绝食并非为了抗议,也不是像穆斯林那样恪守宗教信仰,在斋月禁食,而是“实在找不到喜欢吃的食物”。

蔡琴曾说,我不信50年后没有人听我的歌。《地震疯人院》的作者不信他的作品100年后没有人读。我也不信,那年夏天发生的事,300年或500年后,不再有人记得。

2019年6月12日

《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的 App 五天前开始不能更新,我们注定只能阅读“姓党”的媒体吗?

2019年6月29日

网页浏览器的“书签”里还没被封的英文网站越来越少,Esquire可以正常登录,或许因为它只是一本时尚杂志—它的中文名叫《时尚先生》。它也涉政,但聚焦美国本土政治。Esquire 有发表优秀文学作品的传统,曾刊发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

2019年7月1日

英文写作练习:

I knew and occasionally read LA Times before LeBron James came to Lakers, but really can’t imagine if not for him I would be a reader of Miami Herald or Cleveland.com. Unfortunately, the “good old days” without paywalls and with easy access to almost all English websites have gone, and may never be back.

2019年7月2日

英文写作练习:

WeChat seems to be intelligent enough to identify and block any “sensitive material”, Politico Magazine is accessible, but it doesn’t mean an article like this is shareable.

2019年7月13日

“What happens when all of a man's intelligence and athleticism is focused on placing a fuzzy yellow ball where his opponent is not? An obsessive inquiry (with footnotes), into the physics and metaphysics of tennis.” 

上面的英文摘录自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写的一篇关于网球的“文学性新闻”报道,主角是网球运动员 Michael T. Joyce(他曾是莎拉波娃的教练)。15岁之前,华莱士打了足够多的网球,他曾参加美国中西部几个州的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当他采访1995年加拿大网球公开赛,近距离观察比赛时,他清楚地意识到,那些顶尖的职业球员(如桑普拉斯、阿加西和张德培)—甚至普通职业球员(如排名70多位的 Michael T. Joyce),在球场上所做的一切多么不可思议,他和他们的差距多么不可逾越。

2019年10月16日

已被封杀7年的《纽约时报》破罐子破摔,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发表伤害我国人民感情的文章,这位名叫 Farhad Manjoo 的专栏作者,文字好“恶毒”:

There was a time when Westerners believed that the internet would be the Communist regime’s ruin. In a speech in 2000 urging Congress to normaliz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President Bill Clinton famously quipped: “There’s no question China has been trying to crack down on the internet. Good luck! That’s sort of like trying to nail Jell-O to the wall.” The crowd of foreign policy experts erupted in knowing laughter.

China proved them wrong. It didn’t just find a way to nail Jell-O; it became a Jell-O master carpenter. Through online surveillance, facial recogni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propagandistic gold mine of social media, China has mobilized a set of tools that allow it to invisibly, routinely repress its citizens and shape political opinion by manipulating their feelings and grievances on just about any controversy.

2019年10月21日

《南华早报》转载了一篇裴敏欣教授的文章,裴教授专注于中国问题研究,他的风格迥异于李世默和张维为。

2019年10月23日

正在读陈纯博士的散文《我们心中的哪吒》(标题有些奇怪):

“有一次我看到我妈在带我外甥,百般疼爱的样子,心里泛起一丝愧疚。这世上的其中一种悲剧是:你想做一只雄鹰,你的父母却以为你只能做一只麻雀。多年以来,我都被这样的矛盾所折磨,直到最近我才想通:他们没有给我爱和认同,但他们给了我一个我不曾因之后悔的生命,如果他们以另外的方式对我,说不定我就无法变成我现在的样子。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恩惠。”

2019年10月26日

爱国小粉红们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ESPN 也开始涉政,美国副总统彭斯猛烈抨击 NBA 和耐克:

The NBA was acting like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China's "authoritarian regime" for failing to stand up to the government's criticism of Rockets General Manager Daryl Morey, he said.

"Nike promotes itself as a so-called `social-justice champion,' but when it comes to Hong Kong, it prefers checking its social conscience at the door," the vice president said in a speech laying out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China.

2019年11月2日

各大主流英文媒体惨遭封禁,一段时间以来,已无新闻可读。对关注政治和体育的阅读爱好者而言,NBA 事件的一个积极意义是,本来无比纯粹的体育媒体惊现大量政治内容,体育和政治原来可以如此紧密地结合—感谢那些爱国者。

ESPN 旗下的 The Undefeated 刊发文章,比较克制地批评了湖人队球员詹姆斯对莫雷言论的态度,有理有据。同样是在中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ESPN 坚持说出自己一直相信和坚持的,让人尊敬:

“When Morey sent his tweet, James and his Los Angeles Lakers were headed to play two exhibitions in China, which is a $500 million market for the NBA. China also is an essential partner for Nike, which employs James under a $1 billion lifetime contract, and a key market for James’ growing TV and film empire. (The Undefeated is an ESPN platform; ESPN and its parent company Disney have various 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China.)”

2019年11月17日

继“改革开放40年”系列专题报道以后,《纽约时报》再次惊现关于中国的长篇深度报道,黑底白字的版面设计很贴切。

2019年11月25日

The Irish Times 让我想起詹姆斯·乔伊斯,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像他那样用英语写作。这份报纸来自一个小国,不属于“主流英文媒体”,所以还没有被封杀。

2019年12月2日

索尔仁尼琴总是让我想起流亡德国的一位中国作家,因为恐惧,我不敢在微信朋友圈提他的名字。

2019年12月9日

王怡牧师殉道(或非法经营+煽动颠覆)一周年,天堂沉默了半小时。成都的冬天,不要太冷。

2019年12月28日

读了《一个青年文人的正常死亡》,作者李借之,一位二十出头的留美学生。吸引我的,不是文章本身有多好,而是一颗灵魂要多么自由不羁,才会这样思考和写作。

2019年12月30日

读米米亚娜的“年终感言”有感:

成都很奇妙,不光有美女和美食。还盛产最有才华和野心,最自由不羁和反叛,最具“灵魂撞击力”的作家、诗人、牧师、孤魂野鬼和丧家之犬。

2020年1月22日

一位看上去相信无神论的微信好友转发了一篇科普长文,这类揭示“宇宙真理”的硬核科普文章,离真理有多远呢?对于不研究天体物理学的普通读者,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渺小而脆弱的人类如何洞悉“宇宙真理”?无神论者活着的盼望在哪里?

唯物主义背离“道路、真理和生命”,无神论者眼里只有死寂的星球。

2020年1月25日

《纽约时报》记者储百亮今天抵达武汉,期待他的报道。(我父亲说:“这个美国记者不安好心,跑来看热闹了。”)

前《经济观察报》著名记者许知远和前半岛电视台驻华记者 Melissa Chan 对疫情表示关切。许知远早已转型,不当记者很多年。Melissa Chan 签证到期后被迫离开,很可能没有机会再来中国,她的批评更激烈了—破罐子破摔。

2020年2月9日

有人建议“对武汉立刻实行军管”,很糟糕的建议。

他们把生命当成蝼蚁。再大的灾难,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次“难得的军事演习机会”。夫复何言?

2020年2月12日

香港防疫专家管轶谈武汉之行:“我马上就撤离武汉了,这里似乎不欢迎防疫专家,不需要科学家。”

是啊,他们只相信军队,突发灾难时第一反应是摸枪。

2020年3月22日

3月20号,美国加州开始封城,普通居民的自由受到极大限制,他们可以外出的情形大致包括:

买菜,买药,预约看病。在保持必要距离的前提下,散步,骑自行车,从事其他户外锻炼。遛狗或给宠物看病,帮助有需要的人购物。

这差不多是我们解封以后才有的自由啊!我永远不会忘记封城的那些日子,家突然变成监狱,社区工作人员和小区保安摇身一变充当狱警。

2020年4月9日

武汉解封后,西安有媒体发文欢迎武汉人民:

“如果您持码到来,张开双臂,热情欢迎,并为您提供体温测试、核酸检测、血清检验等知心服务;您所在单位、社区、酒店还将进行走访慰问,开展健康咨询。”

“张开双臂,热情欢迎”—然后诉诸国家暴力,这种写法真的让我毛骨悚然。简体中文写作的癫狂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20年4月20日

感叹“秀玉红茶坊“倒闭:

开业两年一直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西餐厅终于倒闭了,瘟疫是棺材上最后一颗钉子。

2020年4月22日

在父亲的葬礼上,美国作家 James Baldwin 回忆他和父亲仅有的谈话—他们几乎不说话:

I remembered the one time in all our life together when we had really spoken to each other. 

It was on a Sunday and it must have been shortly before I left home. We were walking, just the two of us, in our usual silence, to or from church. I was in high school and had been doing a lot of writing and I was, at about this time, the editor of the high school magazine. But I had also been a Young Minister and had been preaching from the pulpit. Lately, I had been taking fewer engagements and preached as rarely as possible. It was said in the church, quite truthfully, that I was “cooling off.” 

My father asked me abruptly, “You’d rather write than preach, wouldn’t you?”

I was astonished at his question—because it was a real question. I answered, “Yes.” 

That was all we said. It was awful to remember that that was all we had ever said. 

The casket now was opened and the mourners were being led up the aisle to look for the last time on the deceased...

2020年5月5日

微信公众号“法意读书”(其编译团队成员主要由国内各大名校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组成)的选题每次都很精准,美国民主的“败坏”在《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里一览无余。

哈哈……就安全性而言,在中国批评美国,排第一。在美国批评美国,只能排第二。在中国批评中国排第几?我不知道,也不敢说。

2020年5月13日

49年以后的驻华记者先驱,波兰作家卡普钦斯基谈毛泽东的“百花齐放”,留下不可思议的珍贵文本。游长城引发的思考—中国为何执迷于建墙?25岁的卡普钦斯基目光如炬:

But the Great Wall was only a metaphor—a symbol and a sign, the coat of arms and the escutcheon of what had been a nation of walls for millennia. The Great Wall demarcated the empire’s northern borders; but walls were also erected between warring principalities, between regions and even neighborhoods. The structures defended cities and villages, passes and bridges. They guarded palaces, government buildings, temples, and markets. Barracks, police stations, and prisons. Walls encircled private homes, separated neighbor from neighbor, family from family. If one assumes that the Chinese built walls uninterruptedly for hundreds, even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f one factors in the population—enormous throughout the national history—their dedication and devotion, their exemplary discipline and antlike purposefulness, then one reckons with hundreds upo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hours spent building walls, hours which in this poor country could have been spent learning to read, acquiring a profession, cultivating new fields, and breeding robust cattle. 

That is how the world’s energy is wasted. In complete irrationality! Complete futility! For the Great Wall—and it is gigantic, a wall-fortress, stretching for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through uninhabited mountains and wilderness, an object of pride and, as I have mentioned,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is also proof of a kind of human weakness, of an aberration, of a horrifying mistake; it is evidence of a historical inability of people in this part of the planet to communicate, to confer and jointly determine how best to deploy enormous reserves of human energy and intellect.

2020年5月23日

纽约的葬礼主持人在 The Saturday Morning Post 撰文,分享战疫经验,他分明在给敌国“递刀子”。一个训练有素的爱国小粉红,能从他的文章里找到1000把刀。

2020年11月11日

现居上海,来自爱尔兰的前雅思老师陈浩泽对我说,“it's always good to know another reader”。我猛然意识到,“读者”也是独立的主体,如作者、歌者、行者。我们可以在介绍别人的时候说“Ta 是一个读者”。

我和陈浩泽聊到 James Joyce,他说他耗时六年才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我一下子变得释然—我耗时十五年还没读完,原来并不慢。

2020年11月16日

拜特朗普所赐,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一批主流英文媒体,在过去四、五年间逐渐从我仰视的“神坛”滑落。

分享一件职场往事:

2014年4月,我的前雇主,江苏某制药公司,被美国 FDA 检查,我充当一位白人男性检察官的翻译和“随从”。我和检察官在工作时间之余聊政治,提及可能再次参选的希拉里·克林顿,他恨得咬牙切齿。他说,“那对夫妇嘴里吐不出一句真话!(That couple just lose the capability of speaking a single word of truth!)”

我说我喜欢阅读英文媒体,列举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等一串响亮的名字。他诡异地笑了笑,推荐我读《华盛顿时报》(The Washington Times)。

2020年11月16日

读完了艾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杀人犯》,全文不到两千字,小说的主要情节转述如下:

一位获释的杀人犯—他用斧头砍死出轨的女友而获刑八年,离群索居,靠捕鱼为生。他唯一的嗜好是饲养宠物,如猫、狗和鹦鹉。

有一天,他从流动马戏团的表演师那里买了一对绿毛小鸟,属鹦鹉科,比麻雀大一点。他用曾经的狱友(男巫)和他的情人(女魔法师)的名字给小鸟命名,雄鸟叫 Stach。Stach 似乎被死于斧下的女友附体了,怪事接连发生,他的宠物陆续死去,最后只剩下 Stach。

他把 Stach 关了八个星期—对应自己的八年刑期。刑满释放时,Stach“判若二鸟”,它整天歇在屋檐上发呆。他自己也日渐消沉,开始酗酒,用破网捕鱼,半夜还在路上自言自语……

他托人给监狱写信,询问男巫是否依然在押,然后从人们眼里消失。

其他渔民觉察到异常,破门而入,发现他已经上吊自杀,雄鸟 Stach 也死了—它歇在他的头上!

2020年11月16日

越来越发现,美国的非虚构文学创作真是群星闪耀,《纽约客》旗下的作家 Joseph Mitchell 是我近期最大的发现。为下载他的书,我在一个线上图书馆捐赠了五美元。

没有哪座城市比纽约更适合流浪,Joseph Mitchell 笔下的 Joe Gould,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流浪汉之一,他们二人互相成就,“联袂奉献”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非虚构文学名篇。

有些作者,写来写去总是在写自己。有些读者也是,读来读去,一直读自己。

2020年12月6日

读《今天文学》刊登的“在柏林 | 覃里雯”一文有感:

二十年前的《经济观察报》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新闻从业者,如覃里雯、迟宇宙、许知远,“新闻理想”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词,估计 Ta 们做梦也没想到,今天的新闻业,竟然是如此局面。

2020年12月8日

“A cut between cameras, and here was the advance guard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crossing the border from China rigid as automatons in their buses and open trucks. Another cut, and it was Martin Lee the chief Democrat promising loyal opposition from the balcony of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building. Protests, troops, diplomats, champagne, Deng Xiaoping’s widow; all Hong Kong life was there, flickering on one or another of the thirty-two channels. But I spent most of the time till midnight drinking red wine, playing Wagner on the stereo and looking out of my window. There lay the marvellous city, awaiting the moment. Interminable crowds milled about the streets below. The incomparable skyline was ablaze. The sky was angry with storm clouds, reddened by the city lights, and all about the harbour the lights of police boats were winking, keeping the water-traffic away from the Convention building. What were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really thinking down there? Were they as happy as they appeared to be? Should we have doubts, in these last few minutes between the British goodbyes and the Chinese acceptance? ”

最近去世的英国作家、记者 Jan Morris,在书中描写她经历的九七香港主权移交之夜。零点的钟声快要敲响,她一个人在酒店房间,品尝红酒,听瓦格纳钢琴曲(我怀疑是《诸神的黄昏》),俯瞰维多利亚港,暗自揣摩港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真的像看上去那样高兴吗?

2020年12月10日

贝克莱、休谟、伏尔泰、卢梭,都是高中政治教科书里耳熟能详的名字,唯独没有洛克,他们好阴险。

2020年12月27日

康德的哲学成就/地位其实远远高于马克思,我被高中政治教科书误导了很多年。

教科书提到的很多哲学家,都是马克思的陪衬物。还记得那些选择题吗?“辩证唯物主义”是绝对真理,康德“唯心”了,应该被批判。贝克莱和休谟之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更是在课堂上被当作笑料。

2020年12月28日

高中生被误导,博士生也不能幸免。2019年,我偶然读到青年学者陈纯的文章,知道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和列奥·斯特劳斯(Leo Strauss)。国内学术圈“施派”横行,陈纯(他推崇伯林)以一己之力单挑施派大佬甘阳,让我肃然起敬。

姓党的大学没有陈纯们的容身之地,比起崇尚自由和多元的伯林,斯特劳斯的学说更容易让党国拿来“为我所用”,所以这些年中国大陆的施派学者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2021年1月4日

美国政治的撕裂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临界点。

历史学家唐德刚曾把民主制度比做打麻将,玩牌的人都想赢,想尽各种办法赢,底线是不掀桌子。特朗普和一些共和党议员已经突破底线开始掀桌子,他们的理由是“有人出老千”。

2021年1月9日

过去两个月读了太多无聊的“挺川”文章,童大焕让我眼睛一亮,他曾在《南方周末》开设专栏,此次撰文“挺川”,展现的说服力让我惊叹。(后来我浏览了童大焕的其他文章,终于嗅到“挺川”者固有的“熟悉的味道和配方”,有些不适。)

如何看这次美国大选?怎样评价川普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他的推特账号该不该被封?我承认我的认知出现混乱。

难道要搬出《圣经》?没有一个义人!上帝审判民主党,也审判共和党。上帝审判拜登,也审判川普。

2021年1月31日

读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新闻系毕业生关于“墨茶”的深度调查报道。我确信,它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那一类新闻写作—作者有年轻时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子。她在大学入学面试时告诉新闻系的老师:“我最喜欢的记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2021年3月2日

读完了 《巴黎评论》的 Jan Morris 访谈录。她说她花四十年才读完《尤利西斯》,至于《芬尼根的守灵夜》?一辈子都不够!2006冬天,我在成都一家外文书店买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书页早已泛黄,不知道何时读完。

2021年3月8日

花九个小时(下午1点至晚上10点)读了二十页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读的是“John Stuart Mill and the Ends of Life”这篇),步行回家。我打开手机上的腾讯音乐,开始单曲循环五条人的歌曲“阿珍爱上了阿强”,猛然转头,看见一家名叫“可盐可甜”的烘培店,感觉很温馨。

在一个有胡锡进的世界里,生活因为《自由论》、五条人的音乐和“可盐可甜”烘焙而变得可以忍受。

2021年5月24日

当揭竿而起的路被堵死,“躺平”即正义。

2021年7月14日

政治学吴强博士公开起诉开除他的清华大学。

是啊,除了携刀擅闯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复旦大学数学系“割喉”惨案),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起诉。

2021年7月15日

等雨一停/如果天还没黑/或不够黑/跳舞的人就跑出来/占领整个广场

在中国大陆,跳广场舞俨然已经成为大规模聚集的唯一合法途径。但是,年轻人占领广场,国家才有希望。

2021年7月29日

某知名微信公众号谈南京疫情:“辖制禄口机场的东部机场一把手已经被换人,机场管理上的不专业和混乱还只是民间传说,但人们对本轮南京疫情的蔓延,共识之一是它由低能管理引发。行政蒙羞,导致南京居民遭受附带伤害,这是基本认识。”

我不太熟悉南京的机场,对它的火车站却印象深刻。十几年前,作为携带超重行李的流民,我被火眼金睛的车站工作人员降服,乖乖地补缴罚款。那个年代,流民在南京火车站的惨痛遭遇罄竹难书。车站工作人员并没有兴趣为旅客提供出行服务,甚至无意维护车站秩序。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对付”大规模聚集的流民。

2021年8月5日

总是想起余英时先生的两句话(大意):1、1949年是一个天大的错误;2、只要错误还在继续,我就不可能回去,我在哪里,中国就在那里。

2021年8月16日

在塔利班卷土重来的历史性时刻,《华盛顿邮报》又现史诗级的专题报道—The Afghanistan Papers,同名书籍在亚马逊有售。报道的很多内容都是美国的“国家秘密”,但《华盛顿邮报》根据“信息自由法”起诉相关部门并胜诉,国家秘密不是挡箭牌。

2021年8月30日

今天是女儿四岁生日。再过四年,她就上小学三年级了,要学一门叫《伟大领袖思想》的课程。我该怎么救她?

2021年9月5日

读完了 Reading Chekhov,今年夏天去世的美国作家 Janet Malcolm 写的关于契诃夫的书。Janet Malcolm 曾追随契诃夫的足迹,远赴雅尔塔、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开展文学朝圣之旅。

没想到契诃夫死得那么早,终年才44岁,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不治之症。书的封面色彩浓重,弥漫着死亡气息,和早逝的契诃夫很吻合,我很喜欢。

Janet Malcolm 是作家和记者,生前长期为《纽约客》撰稿,她的创作大致可被纳入“文学性新闻”范畴。这本 Reading Chekhov 比较难以归类,它不是传记,不是书评,不是学术论文,更不是游记。它似乎刻意拒绝被任何体裁束缚,自成一体。

极度繁荣的美国新闻业催生了《纽约客》等一批令人尊敬的期刊,卓越的写作者不断涌现,期刊、作者和读者彼此需要和依赖,共同缔造繁荣。这一切在饱受审查制度摧残的地方根本不会发生。

2021年9月9日

明天一早,女儿要携带三束鲜花去幼儿园。楼下邻居说,他们去年给老师送了巧克力,今年改送鲜花。下午五点,花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几百个学生带着礼物走进校园,那样的画面到底是美得令人窒息,还是细思极恐?

2021年9月10日

发现一本关于英国“桂冠诗人” Ted Hughes 的传记,他是天才女诗人 Sylvia Plath 的老公。

1963年,Sylvia Plath 自杀,年仅30岁,

1969年,Ted Hughes 的第二任妻子和女儿一起自杀。

2009年,遥远的阿拉斯加,47岁的鱼类生物学家 Nicholas Hughes 上吊自杀,他是 Ted Hughes 和 Sylvia Plath 的儿子,一直饱受抑郁症折磨,逃到天涯海角都没有用。

2021年9月18日

开始读《红色通缉令》,充满传奇色彩的金融家 Bill Browder 讲述他和俄罗斯不得不说的故事,他是普京的眼中钉。

2021年9月22日

看到一张老照片,两位上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先锋作家的合影,右边穿蓝色衣服的是马原,左边是马建。

旅居英国的马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中国读者,我已经是个死人。”

2021年9月23日

审查制度对文学和音乐的不同影响:

纳粹铁蹄碾压下,波兰华沙的废墟里有人弹钢琴。劳动党掌权的朝鲜,民间依然有美妙的音乐。《关于郑州的记忆》下架了,但浙江卫视的音乐盛宴还在继续,今年进入第十季。

不敢涉政以后,文学窒息而死,音乐却活得好好的。

2021年10月18日

昨天傍晚,晚餐结束以后,出门散步之前,女儿突然哼唱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女儿四岁零四十八天的日子。

2021年11月13日

“For me the great number of matadors(斗牛士) wounded and rewounded badly in 1959 was due first to the wind which can uncover and expose the man when he is handling cape or muleta and leave him at the mercy of the bull, second to the fact that all other matadors were competing against Antonio Ordóñez and trying to do what he could do, wind or no wind.”

海明威喜欢观看斗牛比赛,他写了两本关于斗牛的书。上面是 The Dangerous Summer 里一个普通的段落,海明威运用英文的方式让我惊叹。就像费德勒打网球,一次普通的击球都让球迷心跳加速。

我小时候就知道海明威,读过中文版《老人与海》,没太读懂。每个字都认识,却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可能有些东西在翻译中丢失了,而且那时我也完全不懂海明威。

2021年11月22日

农村养老金正在逐年小幅增加,七十岁时上涨至每月一百元。

但有人从来不去取这笔钱。就存着吧,取出来又能干嘛?一直存着,如果活得足够长,有望用它办一场低调的葬礼。

2021年12月14日

上午八点四十五分,路过附近的“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些群众模样、上了年纪的女性在门口聚集,和穿红马甲的社区工作人员对峙,大声交流。我没有停下来围观,甚至故意目不斜视,加快脚步往前走。听到有人说,“把我们老百姓当成啥了?”,我回头看了一眼。

2022年1月8日

在公交车上读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书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主角是晚明文人张岱,我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段落(Though there are no precise figures available, various local and imperial records suggest that when the Ming was founded in 1368, there were around 85 million people in China. By the time Zhang Dai was born, that figure had risen to somewhere in the range of 180 million, perhaps more.)划了重点。明朝初年中国的总人口大约8500万,到张岱出生的时候增长至1.8亿。

那些人都死了,所有曾经活过的,密密麻麻的,不计其数的人,都死了。我还活着,此时此刻,我正在 iPad 上输入“那些人都死了”,他们也曾经谈论别人的死亡……

2022年2月3日

一天新增400字,这样写注定破产,我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提及“核心价值观”的机会,正如我在襄阳英语角认识的朋友 Tim,他分明在惩罚那些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 HR,正月初一也要打电话过去询问,“你们招人吗?”

我告诉 Tim,正月初一打求职电话不合适,HR 休假的权利应当予以尊重,并提醒他:医院精神科过年不打烊。

2022年2月10日

七年前“自费”翻译的艾萨克·辛格的一个短篇,我今天花了一整天打磨有明显缺陷的译文。顺便更新了前言,必须承认,写前言让我上瘾。

2022年2月15日

南京音乐人李志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撞击灵魂的方式换成了音乐。

2022年2月28日

高中同学微信群:“西方国家把一个大国逼到绝境的后果考虑过吗?俄罗斯肯定不怕打核战争。就算北约核打击俄罗斯,炸个寂寞,炸得很多地方都是无人区,森林,荒原冻土层。俄罗斯炸北约,一打一个准,城市毁灭。北约这是计划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就是不宣而战。”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主持人:“这个世界不要俺们了,所以要毁灭它。”

美国众议院少数派领袖:“普京的行为鲁莽、邪恶、危险。”

我看不到一个自由、民主、文明、富强的美国对这个世界的威胁。相反,威胁来自一小撮自绝于国际社会的拥核国家。

2022年3月8日

一边在厨房洗碗,一边听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谈俄乌战争,差点被他洗脑。

2022年3月9日

可以想像米尔斯海默在中国多么受到推崇,他在西方也很有市场。他的观点很难反驳,自然不能说他错了。唯一的问题是,如果他对了,这个世界将多么无趣和毫无希望。

昨天应该是第三次听米尔斯海默,第一次听的时候,还不知道他就是“米尔斯海默”。听他最大的收获是,更能理解国内为何有这么多人支持俄罗斯,但仅此而已,我永远不会支持俄罗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