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回复:割裂的青年,通过读书走出小城,是一系列巧合的累积 | 青年通信计划 vol.2
青年通信计划vol.2|关于“割裂”的第二封回信
数日过去,「青年通信计划」陆续收到七位青年朋友的来信,他们分别出身商人家庭,农村家庭,基层工人家庭,铁路职工家庭,教师家庭等等。今日,我们将选取阙之的来信,与大家进行分享。
其他青年朋友的回信以及关于割裂的学术理论,我们也会陆续在新的文章里进行推送。
割裂主题系列信件回顾:
信件征集:《信件征集:从后浪,看青年人群的割裂 | 青年通信计划》
信件回复:《信件回复:割裂的青年,当我们批评小城青年时 | 青年通信计划 vol.1》
阙之:
你好。
看了同学社的通信计划公告就想写回信,结果直到截止日期最后一天才有空回复。
我们的经历类似又不同。相同的是同样因为读书与自己童年和少年时的伙伴们有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的是考进985能够硕博连读已经在我看来已经够得到帝都定居的门槛。大多数和我一样读了双非本硕的农村出来的同龄人,定居北上广依旧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基本情况,93年出生于沿海小城的农村,祖父母务农+开小商店,父母后来进城打工,我研究生毕业后也进城打工,也算是“女承父业”吧。因为年少叛逆错失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一直在社畜的苦逼生活中挣扎。
就像你说的,能够通过读书走出来是一系列巧合的积累,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会如此幸运。我的读书生涯非常坎坷,比较幸运的是家里给的遗传基因还不错,虽然走错了许多路,因为智商尚可,没有沦落到高中毕业就结婚嫁人,一辈子留在农村。
我自小酷爱读书,性格争强好胜,地摊上买本奥数辅导书随便看看也能做出考试的附加题,小学六年级给自己择校,说服家人报名县城寄宿中学,小升初全乡第一名顺利考进升学率最高的初中,那时全县所有小学的前三名基本都这里借读,我随便学学能考到年级前十。初三闹着要退学被父母打压后考进了全市第二的高中实验班。本来可以顺风顺水一路沿着应试教育的康庄大道脱离这个阶层。坏就坏在应试教育了。
我那时迷恋韩寒,认为应试教育摧残心智,认为数理化无用,应试考试无用。我写信给系主任和校长抗议学校形式化的跑操,抗议每月只有一天回家没有人权。我一度认为我看穿了应试考试的丑恶嘴脸,觉得自主招生才是中国教育的未来,直到高三时学校开始推荐自招人选。没错,我和你一样,遭遇了“自主招生”带来的文化冲击。
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教室黑板上缺席的名单几乎全是我们这个寄宿高中的城镇学生。拿到自主招生加分的同学无一例外都是公务员家庭或者教师家庭,最差也是城镇户口的中产之家。只有他们的父母,在那个下沉市场教培行业的蛮荒时代能指导孩子进行广泛阅读,独立思考。我的同桌拿到60分的加分,他学政治看的是爸爸给的政府部门内参。当我们一起在自习课上一起研读斯塔夫里阿诺斯和亚当·斯密的时候,我曾一度认为我们是同类,直到同样高考失利以后他去了中外办学后考了哥大研究生成为奥巴马的校友而我出不起学费去了民办大学时我才猛然醒悟,我们并同类。而那个考完回来问我翁帆是谁的女孩,和我一样出自农村有余粮的家庭,她虽无力竞争自主招生,但是勤学苦读却成为应试教育的受益者,最终以全校第一名考入985大学的金融专业。年轻人的未来高度或许取决于自己的知识与奋斗,但托底的却是身后的家庭。
我从那张自主招生的名单读出了绝望,感觉仿佛是滋滋冒着热气的炉子被人兜头浇了一桶冰水。我亲手葬送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在即,我的模考成绩够不到任何名校,我陷入巨大的绝望和焦虑。然后毫无悬念的剧本来了,我得了抑郁症加慢性阑尾炎。
我精神极差,隔三差五回家病休,拒绝参加高考。妈妈一度以为我中了邪,又一度以为我早恋失恋,暴瘦二十多斤,觉得我任性,痛骂我又与我抱头痛哭。妈妈哭着追问原因,最后我说我完蛋了,我考不上好学校了。妈妈居然如释重负,说,一本考不上不还有二本吗,二本不行还有三本,只要你好好的,考多少都行啊。我至今都特别感动,因为我发现即使我不优秀,我妈也依然爱我,无条件的爱是我后来慢慢走出抑郁的最强支柱(在此感谢我妈一句话救我狗命)。我上网申请了澳门特区可以跟内地同步录取的大学,后来顺利拿到录取通知书,高考前半个月回到学校参加了高考。
奇迹没有出现,那年一本线暴涨30分,我没能超过任何一个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的历年录取分数线,家里也出不起去澳门读书的学费,我去了一个二本大学,学了自己不喜欢的外语专业。高考失利让我做了整整两年半的噩梦,夜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惊悸失眠。直到大三的某一天,我在梦中坦然交上了那份写一半的高考数学卷,告诉自己,就这样了。自那以后噩梦奇迹般的消失了。
因为专业不喜欢,精神状态也不好,专业成绩一直吊车尾,大三结束时核算绩点,差0.01拿不到学位证,因为担心学费打水漂,于是开始狂刷绩点,大四结束时拿了奖学金还考了下研究生,虽然没考上北外高翻被调剂了,但毕业后也勉强算是硕士学历了。
因为自己的学习经历,深感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因此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世界500强前十的外企,进入教育行业,希望能为下一代做些什么。然而正如你所说,深有无力之感。如今的社会割裂现象比二十年前更为严重,且各项政策似乎也在加剧这种分化。情况十分不乐观。
2006年,交一点借读费农村学生就能凭借优异成绩进入县城最好的学校读书,我借读的第二年,这一制度被叫停,重点高中名额分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区房开始了,房价开始一路飞涨。到我弟上初中时,成绩优秀也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塞进好学校了,费用自然是比借读费贵了十倍。但是我也庆幸有这样的灰色地带,如果真的要买学区房,我家所有后辈都只能退出高等教育的赛道了。
由于爸妈都上班,我弟从六岁开始周末只能自己在家玩电脑游戏,没有钱上托管班和辅导班,爸妈也没有能力进行正确引导,渐渐的不爱读书,痴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习。虽然也是凭借天资聪慧考进本市最好的高中实验班,但是现在在家上网课,每天玩游戏,很担心会重蹈我的覆辙。
但是我们姐弟无疑是幸运的,我们虽没有抽到富贵之家的投胎券,却抽中了百里挑一的智商券。若是家境普通,父母无力辅导,自身又平庸,中考分流之后就只能去做体力劳动了。
我读书时K12教育培训还没有这么疯狂,大家都是在公立学校读书。初中从全县各个小学选拔进来的尖子生在县城初中住宿,当时分寝室以成绩排名,我们寝室八个人有7个是前十名,有个名额性别填错,后来住进来一个体育特长生。目前除了一位本科毕业后结婚生子,一位体育生没有读研,其余六人均为硕士学历,不过即便读研,也没有考到C9名校的。
小学同年级共62人,跟我同一初中2人,与我同一高中不足10人,高考后二本以上不足5人,研究生毕业的据我所知除我之外只有一个总考第一的女生。六个研究生的同班室友情况大致类似。虽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双非硕士学历不值一提,但是在全县5000名左右同龄人中,我们已经是中了彩票的佼佼者之一。
我们几人都是农村出生农村长大,借着时代的东风一路读书,幸运的走到现在。在我们的小群里,时常会抱怨社畜的心酸,或是科研的艰难,但是回顾过往我们的经历实在称得上”幸运”。但凡这些巧合有一点点的不连贯,自身的能力稍有不足,便连抱怨论文难写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县城高中建校于道光年间,校友中不乏两弹元勋,发起863计划的科学家,入世谈判的外交官这样的前辈,但是自千禧年以来,衡水中学形成的巨大虹吸效应把好生源抢走了,各级县城中学竞争力逐步下降。衡水中学这种教育界巨无霸与社会发展中的超级城市一样,将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创造了高考和经济的奇迹,但是无疑也加剧了社会的割裂。
作为应试教育曾经的反叛者之一,如今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十分理解社会各界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反感,但是更焦虑的是越来越多本来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大世界的寒门学子,由于公立教育的衰败,失去了探索的机会。
以前教育权归学校,无论家境统一在学校上课学习,自习课有任课老师答疑,有能力的孩子不需要花钱参加辅导班也能考上好学校。而现在,学校早早放学,课后辅导交给家长,像我一样家长无力辅导又没有钱和意识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学生,如今只能望洋兴叹,无缘与顶尖高校。
我不是推崇无差别的教育,更不是说应试教育好,毕竟每个孩子的特性和偏好不同,但是我反对公立学校盲目减负。若是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在普通的公立学校开设音乐,舞蹈,绘画,表演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不分贵贱都去自由探索人生的边界。而不是顶尖牛校门槛极高学生非富即贵,普通公立学校啥也不教,放学了事,中产奔波于各种高价辅导班,其他随波逐流自生自灭。盲目减负,利用制度给学生创造更大的差距。
我们谈社会的割裂,谈及不同的群体无法对话,但是在我读书的阶段这种割裂并不明显,领贫困补贴的孩子与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在同一间教室上课,参与同样的话题讨论。只是毕业后才察觉,这种短暂的交集在毕业后就无以为继。同样的分数由于家境的不同,走向不同的命运。
我的大学由于分数不高,管理严格,同学大多是家境较好但成绩一般的孩子,与我之前家境一般成绩很好的同伴们大相径庭,我又经历了一次文化冲击。在大学之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穷,我以为大家都和我一样,都是拿到生活费后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后来看到本市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才发现我们学校的三成同学生活费没有上限,中位数是5000(当地一平米房子的价钱),那种拿着公立大学一年的学费钱买个LV包背着,进班往地上随便一扔的,周末坐飞机去看一场演唱会的同学大有人在。即使毕业之后,大家收入相当,但是这种没有后顾之忧的从容姿态就决定了我们之间依旧横亘着巨大的鸿沟。
后浪火了之后我看到一个评论深以为然:别人三代积累的财富,怎么可能被你的十年苦读一朝追平呢?(其实是二十年)
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只要有阶层流动的通道存在,社会就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能够发起这样的通信,恰恰是因为我们经历过曾经存在的社会流动通道。如果教育这条通道被堵死,今后各阶层生活在不同的世界毫无交集,连觉察割裂的现象都不一定做得到了,更谈不上发起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有兴趣读这些来信和参与这一通信的,或许来自不同的家庭的学校,但估计也都是读书出来,亲身体会过这样流动的人。我期待互联网教育能够改变一些现状。让优秀的教师和资源能够以更便宜的方式抵达更多的学生面前。这也是我选择教育行业的初衷。
每每遇见餐饮,快递,保洁,直播,导购等各行各业的同龄人,我都觉得他们是我,如果不是这一连串的巧合。
每每看到名校的博士,90后创业者,各行各业领军的后浪们,我觉得他们也是我,如果不是这一连串的巧合。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给阙之回信的蒋
2020年5月11日
青年通信计划
基本简介:
「青年通信计划」,顾名思义,是青年人通过书信建立沟通和相互促进的一个书信计划。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公开通信的方式,探索万千青年的生活景象,探讨思想学家们的智慧,借由生命和学术的视角,通过理性温和的方式,共同思考青年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为彼此带来思辨性的交流或经验性的补充。
通信目的:
一、经验:通过通信,为彼此带来不同生活景象的经验补充,比如个体在家庭生活、集体环境及社会境遇的所见所闻所感等;
二、学术:通过通信,为彼此带来学术视角的探讨,比如哲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的思想、理论和论述。
往来方式:
信件回复:写信者如果对当前话题感兴趣,请在「信件征集」发布截止4个工作日内,将「信件回复」投至706同学社「青年通信计划」公共邮箱。
信件征集:任何时候,写信者都可以将自己遭遇的困惑或者想探讨的话题,用清晰的表达方式,以「信件征集」投至706同学社「青年通信计划」公共邮箱,由本社进行筛选并发布成为下一期的「信件征集」。
留言互动:若内容较短不便邮箱往来,阅读者可以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下方进行留言,706同学社进行筛选后将统一发布至下一期的「信件回复」中。
公共邮箱:tongxueshe706@163.com
发布频率:每周一次。
注意事项:来信观点不代表本社立场,请大家温和理性看待,或者予以回应。
706同学社简介
706同学社致力于在青年人群中推广人文教育,在同学社的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对问题的不断追问,一起去思考“何为理想的社会?何为美好的生活?何为幸福的人生?”等关键性问题,并运用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思维框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形成一套初步理解生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更完整的人。
同时,我们将利用线上和线下空间搭建一个关注人文领域、具备人文精神的青年文化社群,为青年人提供学习、交流与实践的平台,把每一座孤岛连接在一起,让青年人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听见多元和理性的声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