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沉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超级无敌挡箭牌之自由言论 - 自由之下言而乏论

沉浮
·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我引这话是想指出古人孔子有着辨别人事与真理的智慧。这不简单。人要去运用自己所知去辨别世事上的利害关系得花上点功夫,而这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候。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稍稍翻了下近来Matters上的发表的一些文章,看到了这篇:无谓的性别战争:俞敏洪道了不该道的歉。读的时候,我不禁惊叹作者能够那么清晰得解刨出来现在网络言语,讨论思想中的诸多问题。对此文章,我也写了一小篇引申,虽然对作者的分析论点表示极其的称赞,其如此犀利解析得出的结论是有点让人跌眼镜。。。作者核心的论证观点是众人不应以言论者的逻辑错误来对其进行道德评判。这里就不多提了。不过作者文章里所述的那些关于探讨的观点,非常值得借鉴。我下面列出作者的几个观点。希望@韓十洲阁下不介意我引用你的文字。

作者指出:

当下,网络中的话语混战,日常会话中的交流困境,例如,言者常常词不达意,听者往往自己加戏,认知和交流成本高到深度沟通和相互认同变得不可能

作者提出评论者需要“认知上档次”:

一是善意理解: 只要是开口说话,就不可能没有bug,那么,“言传”的球,就要靠“意会”来接,而这种“意会”必须是“善意”的,否则,要是存心恶猜对方、抠字眼儿和吹毛求疵的话,那很可能变成“疑邻盗斧”,或陷入无穷的争执,有意义的交流就会变得不可能。
二是尺度-角度原则: 每个人因自身经验和知识的原因,会带有不同的看待事物的尺度和角度。。。我们每个人要对这种尺度-角度效应有足够的自觉与谦卑的意识。
三范畴-层次原则: 在尺度相对统一和角度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具有范畴和层次的意识,该区分的要能区分开来(分析),该联系的要能联系起来(综合),这也就是逻辑的内涵

上面作者所说的需要有善意的理解,实际上是针对现在人看到稍有不和己意就想杠的性情来说的。理解实际本身需要的是能根据说话人当时的情况和言论的背景去明白其意。而后进行逻辑分析来评判其言论。却不是抓住其言论的某一角度的理解来为评论者自己的观点服务。

然后我补充下,之所以我们需要做出作者韓十洲所提出的这些建议,不光单纯是因为人理解思想内容方面的缺陷,还源于语言本身的特性和局限性。和作者有着类似的想法,我认为中文语境多少是偏人文道理而少纯逻辑。字里行间多是透露着笔者的心情或褒贬之意,即使应该是以中立性的角度描述某些事物与思想本身的时候。而且语言本身表达的来自于人主观的意识,有很多词的描述可能是不存在的事情,语言理解缺乏足够背景都只能迷失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字面上的任意取向。比如说话的人说到爱的情感,那你非要说爱,情不存在,都只是欲,那我们可能将无法沿着说话人的意思去进行讨论。

在当下互联网迅速的信息传播下,我们看到的话题和评论目不暇接。虽然话题日出不穷,对话题议点的对错评价,谈论的方式,多是围绕着我们现有的价值观展开,议论对错就是以我们的综合价值给予的评判。这些相似处可以在俞敏洪的言论和此文要讲的金马奖最佳记录片得主傅榆导演身上看到,亦显现在telegram群里发生的争论中。但在唾沫星子漫天飞舞的时候,谈论事情的人能否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并愿意去理解说话人的本意,就事论事,不因争议中的某些自己认同或反对的价值观而完全妨碍到自己对事件或言论整体的审视?

那现在来进入此文源于的话题。这来自Matters Telegram 群里关于傅榆的金马将上的获奖发言争议的“讨(zheng)论”。那在这里我的措辞和语气可能会比较。。嗯。。个性化 :) 探讨时候诸多troll出来捣乱,我必然要教育一下。而就这事上我学到了一件事,就是后来有人建议把思路理清发到Matters上,可我当时还觉得群里说说就好了,结果就是基本重复叙说同样的事。你一言我一语,就没进展,还喂了一群troll。

是这么开始的。我当时进群大概20天左右,群里还比较安静。Matters admin 在群里分享了Matters FB 上关于傅榆金马言论的图文。当时我好像已经知道了并看到了视频。可能是过了几天后我看到了更多的关于此事的消息,视频等,然后我就reply给admin分享的那则消息。而令我诧异的是,接下来得到的回应是一面倒得来怼这话的观点。出来说话的没有愿意从此观点去理解。

(消息记录用户名用字母替换,而 Me 就是我本人。)

Me:

"我覺得藝術是純粹的,我希望大家能夠尊重這一點." -- 李安

A:

Me :我看了半天才弄明白他们想说什么。表达这么不清楚,所以逻辑也跟着混淆。 我想是他们没明白。艺术是纯粹的,不是不让你的艺术里没有政治。是你在谈论艺术的时候扯上政治,表明个人政治观点。 Not exactly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is it?

B:

https://twitter.com/linyujing/status/1064155400042233859
【如果伞运纪录片得奖了,获奖感言说:希望大家尊重一国两制,高度自制,希望香港早日有双普选。这是非常恰当的获奖感言(否则拍个这样的纪录片干啥呢?),同样,这个台湾纪录片导演的发言非常切合获奖影片,不知道那些硬要人遵守规则的傻逼怎么想的。】

A :

藝術是純碎的?不好意思,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藝術創作以及展示、交流,等等,一定是一連串的社會互動的過程,不僅會與政治相互作用,還會與經濟、語言,等等,相互作用。

后面引发出有人说有500+的信息,而且之后还有很多后续。我把一开始的讨论贴到了这篇的引申文中。现在去翻一开始的讨论,看上去还挺像样的。后来troll多了起来,跟些个见不得生的疯狗一样。实际上一开始就有,只是有些信息似乎被删了。管理员说telegram bot会自动过滤掉一些其认为的spam,现在还未有要到需要手动删掉信息的地步。不知道有些是不是troll自己后来删的。

言归正传。讨论基本上是围绕了两个议点:一个是艺术(不)纯粹,还有一个是获奖的发言是言论自由的。我对此在讨论中也认为解释了多次我的观点和理解,自认为并不复杂,但似乎没有得到理解。在这里我几乎也是再重复,但尽量把自己的观点说得透彻一些,也会再回应对立方的一些主要反驳观点。虽然我的语言水平有限,可能无法像韓十洲作者那样表达得清晰,但我会尽量解释得全面,希望读者至少能够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

那先来看同学A的发言。ta先贴上了网上某两个人的网络上的发言。我并不认识这两人。我读的时候,就不是很明白他们是针对什么来解释人对“艺术归艺术”的误解的。想了片刻后,我看他们大概是在反驳一些说艺术和政治应该分开的观点。既然同学A发出来,那估计也是针对这金马奖争议的。那我就觉得这是个牛头不对马嘴的反驳,因为现在的矛盾不是在说艺术作品里面不能有政治内容,而是在评论电影节上获奖人的个人政治观点的发言。

再看A的第二条信息,ta说艺术并不纯粹。实际上现在能看见有一些争议单从语言上就已经出现了,而语言上就出现了理解问题,往下的讨论就先要在争论语言的意思上先花力气了。”艺术纯粹”和贴文上的“艺术归艺术”都容易被孤立在字面上,在失去背景后随说话人的意愿被任意理解。其原因就是“艺术”所指并不明确,即指艺术作品又指创作艺术的过程。大家都觉得自己用的没错,都是艺术,但这里需要区分,或者干脆抛掉这种表达不明的口号标语。我们先理一下这里的关系。创造艺术好比用一个放大镜,往下看,可研究生物细胞,往上看,可观天文星辰。艺术可以指向任何对象,包括政治。艺术创造者要表达某些思想,但这些思想需要被赋予某种型体才能传达给他人。创造者选择的对象,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这推敲成型的过程便是艺术创造。而“艺术归艺术”这话的意思很容易即被误解又被运用成硬要拆开艺术的创作和其所涉外界势力的内容。我不知道这话的出处,但我认为是可以用于贴图文里所述的观点,就是不让艺术创作的自由因其内容而受外界势力的影响。那李安所说的艺术纯粹显然并不针对艺术里面的内容,而是指关于艺术的创作,见解,探讨等。这些层面面向,紧密关联着内容,可却又是内容以外的,纯粹的艺术。

那现在在理解了李安前半句的基础上,我们再试图去理解他的下半句,“请大家尊重这一点”。他说这话应该不是闲着没事干吧?那怎样去尊重艺术是纯粹的这个观点?嗯嗯。。先不做他肚子里的蛔虫,揣测他的意思了。现在都什么年代,网上都有视屏,全记录下来了,在群里当时我也贴出了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ZusZkNKdc。干脆把他整篇话全搬上来吧。李安在后台被采访时候说道:

“台湾这边是自由的嘛,我们这边影展是开放的。ta爱讲什么就讲什么,我们又不能说你不能讲什么,你怎么样,所以。。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我们的客人,包括本地的和外地的。ta只要来金马奖,我们希望就艺术论艺术,我也不希望有任何的政治事件或者其他的东西来干扰。我觉得艺术是很纯粹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尊重这一点。真的我们金马奖能有今天这样的成果,你看他们几乎90%以上的都出席了。在华语圈没有一个影展可以这样子,所以大家心里是有分量的。请大家给电影人一种尊重。”

这个就我个人理解,我觉得李安就差干脆敲那人的脑瓜了,但我毕竟还记得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那就他原话里我看到了“我们希望就艺术论艺术,我也不希望有任何的政治事件或者其他的东西来干扰”。所以李安所说的尊重艺术,电影人,可理解为人不要以艺术以外的因素来干扰艺术创作和探讨,没问题吧?

而这事的irony就是从事电影艺术的导演傅榆主动把一个非常敏感的艺术创作之外的话题带上了台,而这直接导致出席电影节的嘉宾和观众对其言语的抗议,很多嘉宾提前离场。但不要误解,我们不是说你不能提政治或其他敏感话题,还是搬李安的话(你看人家都说的那么明白了),“ta爱讲什么就讲什么”。就像艺术作品可以指向任何事物,言论自由也是你的权利。只是在这里有争议的是发言的具体内容和目的。

回过去看同学B贴出的twitter言论,也大体表述了很多其他人的观点,就是获奖发言是自由的,可以表述任何个人观点,并不需要与艺术有关。我上面已经也提到了,这个没问题,现在不是要禁止你发言,是在质疑你说的内容。一般来讲,这只是一个人的发言,其他人不爱听也不必为其上蹿下跳。只是这个发言触犯到很多人,因为这说的是国家分裂的事情。我们现在把这样的言论归为简单的政治言论,说明我们对这能引发战争的言论都已经失去了很多应该的警惕甚至畏惧感,想得估计是反正现在只是动嘴皮,料想也不用上战场。所以这种敏感话题的上台充其量也只是搞了个形式上的一地鸡毛。那这种提及话题的意义又何在?让台湾人知道导演傅榆的个人观点?这很重要?或者说是傅榆导演认为她的个人观点比讨论艺术重要,值得抛弃掉对其他电影人的尊重。

再看下傅榆的发言: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这部片,很多人以为只是在讲政治,但它其实更多是在讲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错。我们可能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身上,这有可能发生在人对人,也有可能发生在国家对国家。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身为一个台湾人最大的愿望。”

傅榆本人已经表示这发言并不是一时冲动[1]。我看了下她本人及其它描述她的记录片内容的文章。这影片记录的是两个参加社运的学生,一个台湾的,一个来自大陆,还有傅榆本人七年时间从对台湾社运期待的兴起到最后的失落。参加社运的这两个学生或以个人原因而选举失败而不能继续。傅榆在文章中写道,因为海峡两岸拥有共同利益的政商集团正在逐渐积势的, “而一種最美好的想像是,如果我們想要抵抗這樣的力量,是否有可能在尊重彼此獨立的前提之下,同樣加強中、港、台之間,人民力量的連結?”[2] 可最终的结论似乎是对“第三种中国想象“的否认。然而导演又选择了说这不明不白的“希望台湾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的话。被谁?没说清。是说被中国大陆吗?那被看成独立的个体后,政商集团就会消失?台湾就不会大陆影响了?还是说你的目的就直接是台湾独立。那这个观点也只是一部分人的意见吧?所以导演拍这的记录片就可以被当作政治宣传片?如果要像韓十洲作者那样善良的话,我们可以说傅榆可能犯了逻辑错误,我们还是不要对其作道德评判。但社会毕竟需要人对自己的话负责。而且傅榆这话真是取巧的很,你这美好的希望是要怎样实现?凭什么让中国要把台湾视为国家?为什么事后要拒绝专访[1][3]?台上选择发言,台下不解释清楚,不是要为自己的作品说话吗?傅榆自己都说这片“更多是在讲青春”,虽然关于政治,但记录的主角只是社运中的两个人,所以并没有为她的这个“希望台湾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的观点做出明确的解释。说的话这么含糊,恕我愚钝,没法把这些空格填上。如果有明白的人,还请指教。

和同学A谈论的时候,来回几次,发现对方根本没理解我的意思,我抱怨好像跟个小学生说话。后来同学A发表了片文章,以个人的经历描述了一个相同的场景,但最后坚持了“艺术不纯粹”这个结论,还是代表确实没有明白或接受我的解释。群里仗义的几个赶紧跳出来指控我人身攻击,接着就给我扣上一堆帽子,粉xx,xx党。这学问深的就是词汇量大啊。同学A还没怎么反应,旁边这几群狗倒是越叫越猛。后来还有个刚进群屁股没坐稳就引导开始统独争论的troll。被带了节奏却是不应该,吸取教训。Don’t feed the trolls。

可能就是单纯喜欢来怼我这个“异乡人”。那大家就应该明白这种浓厚的部落意识在你们自己心里都是多么的强大。小小的引用别人一句多少合情合理的话,都能一下子招来辣么大的反应。那傅榆这说明了的台独言论,不难明白立场不同人的心情吧。当然傅榆导演可能认为她想说的是非常重要的,为自己的作品说话,“来回应他们的勇气”[1],但至少得说得让人明白吧?不然台下吵架的也不确定为什么在吵。有人还说这最终还要怪中共,大陆电影人是怕被谴责才走的。呵呵。原来这里有潜伏这内部人员啊,那么知情。还有我说电影节是大家来以艺术这共同语言来聚集的,被怼:“只有中共中央才有共同语言”。共同语言是共同观点?说你们小学生,是我错了,向小学生道歉,侮辱了他们的智商。

对我们个人来说,可能对电影节没兴趣,谁说啥也无所谓,这些呢都不matter,但我们的每次讨论实际上都matter。上学时我们交上答卷后会拿回分数,但生活中你的答案没有分数,但每次的讨论都可以为你下一次的抉择做准备。讨论可以是鸡飞狗跳,但鸡毛落下后,你能记得你想过了什么,还是就看见了这地鸡毛。也许聊天室不是思考讨论的最佳选地,但是在Matters提供了这么优秀的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细细品,慢慢想,然后。。猛猛地写啊。欢迎各位牛鬼蛇神,王者大仙,阿猫阿狗在我此文底下溜达。

p.s.

有人在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集了一些金马争议的评论,具有两方的看法。有的还挺戳中要害的。

來端必看評論區:「金馬」風波中我們在爭論什麼?

参考文章:

  1. 傅榆 . “傅榆:我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并不是‘一时激动.’” China Digital Times CDT, 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018/11/傅榆:我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并不是一时激动.
  2. 傅榆 . “傅榆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創作初衷.”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19 Nov. 2018, 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437.
  3. 鄭仲嵐 . “金馬獎:傅榆的獲獎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兩岸學生交融的光與影 - BBC News 中文.” BBC News, BBC, 21 Nov. 2018, 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285084.

还有的参考: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