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 |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作者:連怡涵 (原文發佈於2021年9月19日)
過去幾十年來,政局動盪、武裝衝突與普遍的極端貧窮使阿富汗一直是全球主要難民輸出國之一,多數難民安置於伊朗與巴基斯坦等鄰國。而當塔利班於八月重掌政權,更引發新一波逃難潮,目前人數與後續影響仍難以估計。
至目前為止,英國、加拿大等國皆宣布將接收阿富汗難民,特別是女性與塔利班治下可能面臨高度風險的族群。美國亦聯絡非洲與中南美洲國家,請求協助暫時安置。其中,烏干達是最早宣布將協助接收的國家之一,於塔利班掌握首都喀布爾的二日後便發布消息。
在烏干達之後,其鄰國盧安達亦證實將接收阿富汗一所女子寄宿學校250名師生與其家人。此消息最早出自學校創辦人的推特,然而她也表明需要隱私,不願多談學校與盧安達的交涉過程與落地後的規劃,但求國際社群持續關注阿富汗女性的處境。
從學校創辦人的公開消息,以及盧安達除接收女子學校外,並未表態將收容更多阿富汗難民的反應來看,其實極有可能是由校方主動選擇前往盧安達,並獲該國政府同意。
值得一探的問題是:為什麼是盧安達?
「我們知道在自己國家作為難民是什麼感受」
無論是否校方主動選擇,收容阿富汗女學生的決定,已經喚起了盧安達人的共鳴與記憶。一名盧安達大屠殺的倖存者針對此消息回應:「歡迎他們。我們盧安達人知道,在自己國家作為難民是什麼感受。」事實上,也正正是大屠殺所留下的慘痛印記,使日後盧安達成為積極提倡女性權益的國家。
1994年發生於盧安達的大屠殺震驚世界,真實受害數字至今無從得知,一般認為,在約100天的時間內,大約有50至80萬人遭殺害,且有更多逃往烏干達、剛果等鄰國,或是成為國內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受害者中男女老少皆有,然而在大屠殺的起始階段,圖西族男性一直都是主要殺害目標,最主要因為大屠殺發生在盧安達內戰的背景脈絡,胡圖政權亟欲清除圖西族敵對勢力,而除掉敵方族裔男性,就能直接削弱敵方戰鬥力。
相對男性,多數女性所受的折磨更像是「延緩執行的死刑」。作為種族清洗的手段,婦女們遭受強暴,甚至被加害者惡意感染愛滋,從此與病痛為伍。失去伴侶與家人的她們更得獨自面對社會汙名,不受原生社群見待;若是懷上加害者的孩子,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的強暴受害者污名化也發生在同時期的北烏干達內戰。據北烏干達國會女議員與其他受訪者所述,受暴女性往往原生社群指責為「叛軍的妻子(rebel’s wife)」,遭侵害所生下的孩子則是「棄子(unwanted children)」。又因為女性在北烏干達與盧安達無權繼承土地,這群受暴婦女與其父不詳的孩子更加難以維生。
但另一方面,大屠殺造成大量男性身亡或入獄,「使得許多重要工作不得不由女性接手。」
由於受害規模過於龐大,倖存下來的盧安達婦女需要投身工作、又無法回到過去的社會歸屬,在這種情況下,她們開始因為集體的戰爭記憶而彼此照顧、團結療傷,形成新的身份認同,並以此取代她們失去的傳統社會身份。
這樣一群戰爭倖存的婦女,遭傳統社會文化加害,卻又不得不扛起社群與國家重建的重責大任,這一切都將盧安達的女性主義推向新一波高峰。在經歷過大屠殺的盧安達,無論是政府或民間多年來皆大力推動性別平等。
在政治參與上,女性開始獲提拔擔任高階職位,如部會首長、大法官、國會議員等,政策與立法亦逐步融入性別分析架構;在民間,婦女團體領導社會重建,填補後屠殺初期的社會真空,協助照顧受害者的基本需求並重新建構社會支持網絡。
政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使盧安達在1999年通過繼承法(Inheritance Law)修正,賦予女性財產繼承權。此外,過去盧安達女性被禁止簽訂合同、尋找支薪工作,也不能在未獲丈夫或父親同意下開戶與單獨登記財產,都在這次修法中獲得保障。修正案通過不只是對倖存婦女的補償、使其在法律保障下能爭取更好的生活,更是認同了女性於盧安達社會重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003年,盧安達於大屠殺後第一次舉行大選,下議院80席次有39位女性,接近過半的比例使盧安達在性別平等相關評比的表現,一舉超越世上多數國家。在最近一次大選,下議院女議員比例更達到61.3%,80席次中有49位女性。
然而在耀眼的女性參政數字下,性別平等對居住在偏遠地區、教育程度較低、更為弱勢的婦女而言仍然是天方夜譚,政策與立法的改善仍難以惠及這些婦女。對於因大屠殺傷害而團結的女性來說,過去的夢魘仍時不時會上門;面對因強暴而產下的子女時,也往往帶著複雜的情感,有些母親能全心全意愛這樣的孩子,有些則在看著孩子時感受到痛苦多於喜悅,因孩子的存在觸動母親遭強暴的記憶、也總讓人想起他們的殺人犯生父。
即使仍未能完全擺脫過去的傷痕與不平等,她們的經歷依舊呼應了鄰國剛果受暴婦女庇護組織歡樂城(City of Joy)的銘言,倖存的婦女要脫去受害者的身份,「將痛苦化為力量(turn pain into power)」。那不是一次性的過程,而是反覆回到傷痛中,一遍遍地更加茁壯。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另一個動盪國家的女孩。兩國所面臨的狀況其實無從直接比較,然而對於曾受壓迫、曾被噤聲與剝奪權的女性而言,這都是同樣一場從倖存到茁壯的奮鬥。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