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之夜心得

馬鈴薯
·
·
IPFS
夜晚的大安森林公園、人好多好多、泥濘的草地、弄髒的鞋、瘋狂迷路、和夜行動物說嗨

這周剛經歷完颱風,雖然人行道上的樹東倒西歪,但看到照常舉辦的白晝之夜就決定要去 ! 因為朋友看過去年的白晝之夜,很喜歡在國父紀念館前的小冰人那個作品,透過每個人親手放上小冰人,探討個人和環境問題的關係,我也有看到相關的訊息,所以我們都很期待今年的展,今年的主題是「夜行動物派對」,我們在當天早上先查了想要看的作品。

晚上八點半到達大安森林公園,(題外話 : 不過我居然在茫茫人海中看到學伴,一開始路過想說外國人真多,沒想到是認識的XD),發現人潮眾多,大家只能以緩慢的速度移動,一不小心就會走到泥濘的草地,腳還會被像流沙一般的泥土吸住,總之每次要找到一個作品就必須對照展覽地圖、Google Maps、憑感覺,最後發現沒看幾個作品,也過了快兩小時。

我最喜歡的是「洄・尋」,在晚上時更加光變得異常明顯,動態也非常酷,盯著看久了後會有一些錯覺。最有印象的是法國動物大遊行,許多穿著特殊裝扮的人在公園內溜直排輪,整點出發時溜冰場擠滿了人,所以在他們到公園四處移動時才近距離看到,可以與他們互動。

這次展覽影響體驗的很大原因是颱風過後造成草地泥濘、樹枝亂倒。此外,動線及指示牌也不太清楚,會在公園裡迷路。而我看到唯一的互動裝置作品,有許多人在前面卻不知從何開始,但我也不知道在開放空間互動裝置作品怎樣會更好,可能必須更符合人的直覺,畢竟指示牌很小沒辦法保證每個人能擠到前方,且

在燈光不好時閱讀。

就我而言,雖然體驗感不是很好因為上述原因,但我還是覺得這個展的理念很棒,而2002年在巴黎舉辦第一屆白晝之夜,因為許多展覽都在付費場館,且開放時間有限,所以決定辦一個夜間藝術節讓城市變成畫廊。早在巴黎開始舉辦白晝之夜前,就有許多歐洲國家會固定特定日子讓博物館、畫廊等各個場館開到午夜。將展覽辦在城市中可以讓更多人參與,並且跳脫傳統作品大多都在室內展場的範圍,可能更能與實地做結合,也能針對每年辦在不同地理位置做主題規劃、特別的設計或作品的選擇。確實在現場也看到相比室內的展覽更廣的年齡層、更多元的族群。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