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編輯/排版的基礎功:認識異體字!

Sunline
·
·
IPFS
·
像這種文字編輯的細節,其實是編輯與設計都要互相留意的狀況,發現「怪怪的」或是「缺漏了」第一件事不是跟對方說「你哪裡錯了」而是要「先確認」是不是有該留意而未留意的部分,在溝通上也會比較不要製造衝突:「都是你的錯!」這樣工作也才會比較愉快一點。

這大概某種程度是會使編輯和設計(美編、排版)吵架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大量文字的時候,設計和排版的人很難幫編輯留意到一些細節,像異體字的部分,就得回推回去編輯對文字的敏銳度,有沒有發現「異體字」這件事。

「異體字」通常比較常是拼音打字出來沒有選對字(泛指任何用「音」去打字的輸入法,我是以「倉頡」輸入,必須以「字形」去拆碼,所以很少會打出異體字。)

最常出現的異體字是「為」(◯)→「爲」(×)、「眾」(◯)→「衆」(×)、「麼」(◯)→「麽」(×),只要進入設計軟體,就經常因為「字形空成一塊在那裡」的問題(以下圖為例,左側少一行字的就是該字體無法顯示。)編輯就經常會在改稿的時候把它們都圈起來說:這裡掉字了、缺一塊字、你少了一個字,或者有時候語意不對時就會變成「都是你沒弄好」的責怪;遇到這種狀況,沒有經驗的設計可能會歪頭想:「我都複製貼上了,怎麼會缺呢?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設計做久了會知道把它們複製到「純文字」的格式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事實上,其實不是每種字體都支援「異體字」,但就設計來說,這些都是「文字在編輯的過程中,字沒有被校對出最正確的文字」,而此時就考驗著編輯識字的程度。

以圖為例,「麼」的下方是「幺」不是「么」,「青」的下方是「月」不是「円」(同理:倩、情也是)「內」是「入」不是「人」,「眾」的上方是「罒」不是「血」,「戶」的上面是「一撇」不是「一點」⋯⋯

*而「手」加「末」是「抹」(ㄇㄛˇ),「手」加「未」是「抺」(ㄇㄟˋ),這是我少數遇到的字,就比較不像拼音選字的問題,就比較像倉頡這種拆字形的輸入法犯的錯誤。(也有可能是手寫)

但麻煩的是,不同字體,像源樣明體都不會空缺一塊,而且字體的呈現還幾乎一模一樣,就很難發現其實打的是異體字,那就考驗編輯本身是不是能在「文字校對上」就把這些字給找出來,也當然字數少時設計也會發現「咦,這段字裡少了一塊」而直接修正回來。(我的習慣會改完再跟編輯或發稿的人說:你這裡的字錯了。#你下次記得文字檔就改回來。)

*假設原先的字體是「出得來的」思源字體,若改成「出不來的」文鼎字體,那「出不來的字體」還是會維持原來的思源字體,也不要跟設計說「你這裡字體錯了」事實上是「文字檔的文字不對」。

而有一個例外:礻字邊的「祢」,文鼎字型出不來,文鼎明體會變成「㢠」,這時在indesign的複合字體中,就會直接新增指定給「祢」替換字型(文鼎明體會用「思源宋體」替換掉)

像這種文字編輯的細節,其實是編輯與設計都要互相留意的狀況,發現「怪怪的」或是「缺漏了」第一件事不是跟對方說「你哪裡錯了」而是要「先確認」是不是有該留意而未留意的部分,在溝通上也會比較不要製造衝突:「都是你的錯!」這樣工作也才會比較愉快一點。

最重要的是「平時選字的時候不要偷懶」,就算平時要偷懶,在工作的時候,也要能切換成「工作模式」,仔細一點!

上述挑出來說的異體字,都是比較常發生或近來遇到的字,多數都是比較新手的編輯會發生的問題,老編輯很少會出現這樣用到異體字的問題。

圖:
20190505浮光書店,Canon EOSM50。
電腦截圖。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

沒有人陪我看台劇的時候/《影后》01

血緣的無間輪迴!《小雁與吳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