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記錄:臺中女中0304
在臺中女中的第二次上課,主要講兩件事:思辨是什麼,與如何提取關鍵資訊。
近年來,我花不少力氣在想,怎麼說明「為什麼我們需要思辨」,因為大部分人(包括我)會覺得思辨是個好東西,但說不太清楚好在哪裡。
在義務教育當中,通常把思辨和公民養成掛勾,認為民主社會下的公民,應該要有評價觀點、行動與政策的能力,才能投下聰明一票。這種思路會使得教學內容傾向概念、議題或理論,尤其道德、政治與價值觀方面。
我不否認這一點很重要,但我在教學現場看到的是,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這些東西無法在腦海裡停留太久。以前我傾向覺得,這是能力或興趣問題;但後來我發現,那些表現比較好的學生,是由於他們在其他地方思考過類似東西。
所以現在我更認為,這是環境、文化如何塑造習慣的問題。當你更有機會用到、用了更有正面回饋時,那些東西就會被你習慣,長久下來就會越來越熟悉。
在每週兩小時的條件下,不太可能幫學生建立積極討論或反思的習慣,但塑造知性氛圍是有可能的。至少讓學生有印象:思辨可以怎樣用,哪些時候又特別好用。
只要你了解思辨,思辨就會幫助你。要建立這種連結,常常得捨棄許多學術概念或理論,講一些更泛用、更涉及日常體驗的東西。或至少是,表述上採取認知負荷更低的方式。這次我就採取了新的表述方法:性格思維比較。簡而言之,我把「批判」和「思考」拆開,用四種邏輯關係來對應到四種性格思維:
一是殭屍,不批判也不思考,遵從直覺或命令,不太考慮失敗責任。
二是嘴砲王,思考是為了批判,喜歡挑起紛爭或衝突,失敗都是別人的錯。
三是複製人,為了適應而思考,想重現過往的成功,失敗就是不夠努力。
四是思想家,批判才能思考更深,建設意見或改革策略,失敗有其結構因素。
每個人都有這些性格思維,只是比例多寡不同。原則上除了殭屍應該盡力避免以外,其他三類多少是必要的,當然如果處於一個重大轉變或變動快速的環境,思想家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接著我講了何謂結構。任何定期出現或趨勢明顯的事物,背後都有循環或積累結 構,要打破惡性循環或積累,就必定要去除結構因素。
舉個例子:因為壓力超大而追劇到半夜,又因為半夜餓了常吃宵夜,長久下來體重超標、感到沮喪,於是你又替自己增加了 一項壓力源。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你或許能靠意志力少吃澱粉炸物之類的,但若不徹底打破結構,譬如找其他方式舒壓,就必須一直對抗這種趨勢。
思想家就是試著找出結構性因素,打破惡性結構、建立良性結構。再配合複製人,就能最省心力創造最大效益(雖然實務上總有一堆干擾因素要排除)。當然,思辨不只能夠這樣用,但這是最為重要與廣泛的用法之一。
在學習單的回饋當中,大部分人覺得四種思維性格很有趣。但也有一個學生說,她覺得這些都是自己能想到的東西,想聽一些比較具體的議題、理論或立場。
近年來,平均每班會遇到這樣一個學生,上課不太專心聽、寫的回應也不多,但如果你試著口頭挑戰他,他可以跟你攻防幾個回合。這種學生,可能是聰明反應快,可能是看過一些書,也可能是有特別期待(只想了解某些理論,或就是想聽哲學家怎麼吵架)。
由於我會刻意講些泛用概念、原則或思考方法,有人覺得簡單,並不讓我意外,尤其這些東西坊間不少書中都有。但大部分學生很買帳,原則上不太可能因此去改課程。
我能想到的應對方式是:一,每次花點時間講點比較硬的哲學知識,這樣多數學生不會覺得很無聊,而期待較高的人也能有些收穫。二,允許某些學生上課時讀哲普書,或看臺大開放式課程,課後交心得給我。
此外,為了讓學生練習,我出了一個提取關鍵資訊的問題。前兩年武陵農場的蘋果樹結果,被許多遊客亂採亂摘,農場方想出一個怪招,在蘋果樹旁貼了 「施用大量一氧化二氫」的告示,成功讓遊客不再亂動手。請問:一,為什麼遊客會因此停手?二,如果你是知識型網站的小編,要為這則事件下個標題,你會寫什麼?
學生們對問題一的說法相當一致:「一氧化二氫」看來很像有毒或有害物質,或說讓人有很強的負面聯想。
但問題二就不是這樣了。有人把「一氧化二氫」當關鍵字,強調它的影響或看似危害;有人把「蘋果」當關鍵字,譬如「危險的蘋果!真的嗎? 」;也有人強調嚇阻效果,譬如「牛頓蘋果人人愛,民眾奇招防止盜採」、「聰明利用語境,嚇退偷摘者」。
而看來最有論說意味的,是某同學說的「訴諸恐懼」與「知識盲區」,這兩個詞的資訊攜帶量顯然較高,一看就知道是說某些人在碰到某些事時,有了某些負面認知、情緒或感受。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概念可以拿來理解、分析、避免甚至創造類似情境,以解決更多問題。也就是說,它們更有策略指導的性質。其實「利用語境」也不差,但這兩個概念更具體就是了。
最後記一下,學生留言的幾個問題:
1.常常文不對題,怎麼辦?
2.讀文章該如何抓到關鍵字?
3.跳脫框架比較好,還是更深入的思索比較好?
台中女中,晴,2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