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aryn阿润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七日书 | Day 7(6月9日)家乡的公厕,藏着人们生活的秘密

Aaryn阿润
·
·
明日出游,今天提前把明天的七日书发了。注意!!这是一篇带着臭味的文章,请谨慎点开。

第七天( 6 月 9 日)

請寫出一個代表家鄉,讓你感慨萬千的地方或場景。

真是惭愧,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家乡的公厕,那个臭气熏天,看起来一点都不体面的地方。

我家住在乡镇的学校,从我出生到去市里读高中,学校公共厕所的卫生条件一直都非常差。说是公厕,其实就是茅坑,一个坑挨着一个坑,两坑间的距离不过五六十公分,两个人一起蹲下时,甚至能搂住旁边人的肩膀。对面也有这样的一排茅坑,如厕时对面器官的形态一目了然,让人不敢抬头。在这样的环境中排泄,需要莫大的勇气。如果人多排队等在自己身侧,再强烈的便意也会被硬生生地憋回肚子里去。

坑里的东西一览无遗,越摞越高的奇形怪状的粪便,密密麻麻蠕动着的白蛆、红蛆和拖着尾巴的黄蛆,乱七八糟浸泡在粪水里的卫生用品垃圾……混合着发酵已久的臭气,刺得人眼睛生疼,呆久了连衣服都会染上这种令人作呕的气味。

厕所一周才能打扫一次,一周最后两天坑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的,气味也最盛。如厕变得更加困难,要小心地避免衣服鞋子沾到溢出坑外的排泄物,还要调整好角度以免如厕时尿液会迸溅到自己脸上。

更可怖的是夏季的雨天,原本安于坑里的蛆虫此时会爬到坑沿上透气,人如厕时无法下脚,只能小心翼翼踮起脚尖,快速解决生理需求后离开。如果要大便,蛆虫很有可能会爬到鞋面上。

我比较讲究又爱干净,如此糟糕的如厕环境曾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少去厕所只能减少喝水量,小便尽量在家里解决。但家里没有抽水马桶这样的东西,只有一个下水道口,大便还是得去公厕解决。生理期更是令人头疼,根本不敢在这样布满细菌的环境中去如厕。

乡镇卫生条件差可以理解,但县城里的公厕也好不到哪里去,管理厕所的人很久才打扫一次卫生,但每次去都要交五角钱,后来涨到了一块钱。我原以为当时经济不发达,各地的厕所都一样的落后,直到读初中时我跟着学校组织的旅游团去外市旅游,才发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公厕条件比家乡好太多了,大多是隔间式的,隐私得以被保护。

我读高中时,学校的公厕比乡镇学校好了一点,但也是单条坑道式的,只是在尽头加了一个自动冲水装置,人在如厕时,会突然听到哗啦一声巨响,紧接着身下迅疾的水流带着一阵风流过去。直到去了广州读大学,我才用到隔间式的洗手间,不用再忍受臭气熏天,也不用再为脏乱差的卫生条件担忧。

我长大后总会梦到屎尿横流、蛆虫遍地的场景,尿意正盛但厕所实在无法下脚,让人无比焦躁,可能源于从小就见惯了的场景。即使长大之后远离家乡,见识过大城市高级芬芳如景点般的洗手间,我的记忆深处依旧有一处肮脏龌龊之地,人在其中没有一点尊严和体面。

前不久跟一个从小在深圳长大的朋友聊天,她说自己记忆中的公共厕所就是干净整洁的。毕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可同日而语。来到澳洲之后,就更不用为如厕的问题担心了,公厕每天会有专人多次打扫,卫生纸也总是充足的,免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由此可见,如厕这件事是生活中的小事,也是关系国民幸福感的大事。厕所是文明的尺度,也是国家发展的注脚。“厕所革命”所承载的意义,不仅是为居民提供一个洁净健康的如厕环境,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更是转变居民旧有的观念,让有尊严的生活成为普遍能及的状态。

阿弥陀佛,但愿下次再回家时,可以用上隔间式的干净厕所。


PS:之前我还写过一篇讲如厕的软文:睡觉可以凑合,但厕所必须精致

看来我真的对厕所这个话题很在意,感兴趣的文友们可以看一下哈哈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