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V55555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台陸生」看台灣(四)

V55555
·
·

下雨啦,台北真的是RainCity。

坦白講,我真的沒有多少信心答好@Vi 的最後兩個問題。一是我本身對於此方面議題的敏感度很低,二來也真的不曾去「在地化」的思考過這些問題,對於一些既有立場、爭論的了解甚至談不上皮毛。但不管怎麼樣,確實磨蹭了太久,希望能畫下一個節點。


4.假想你是臺灣人,對於 (1) 同性婚姻 (2) 核能發電 (3) 反滲透/代理人等防禦對岸/外國干涉臺灣政治的法律,你會有什麼立場?

關於這些問題,其實不論我是哪裡人都應該可以給出一個「立場」。當然,和前幾篇中提到的類似,這些「立場」一定是被過往所置身的媒介環境所形塑的。因此,「假想你是台灣人」好似給這個問題限制了一個角度,但其實正是因為需要「想象」,我原本的「立場」開始出現動搖。從現有層面來講,這些議題已經被參雜了太多資訊、預設甚至是誤導,在這樣的前提下,我的「立場」代表了誰的「立場」?而又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假想」的條件出現,導致資訊和預設的雜糅產生強烈的混淆作用。

所以我能做的,只是簡單的闡述我的「立場」,分享一些「經驗」罷了。

首先是同性婚姻的問題。說實話,先前我是一個恐同的人,當然不會到要去「燒死同性戀」那麼極端。其實到大學之前,我對於「同性戀」的概念處於一片空白。只是會覺得一些男生很「軟」很「柔」或者很「娘」罷了,畢竟從小開始,就被教育一個「男子漢」應該是「頂天立地」的、是「有淚不輕彈」的。而大學時的舍友正是一個「柔弱」的男生。那時候我才開始了解到,原來有一個群體叫做「同性戀」。同時近幾年,社會審美趨向伴隨著各種當紅小生流量藝人的崛起而變化著,「少年娘則中國娘」的呼聲不絕於耳。

直覺上的抗拒。在此也對前文中出現的所有貶義詞一併道歉,但我真的是本能的在排斥這件事。

然後我到了台灣。其實2012初來乍到時就有感,「台灣好多女生抽菸喔」。有害健康是另一碼事,但她們並沒有在刻意的隱藏這件事。就像那些身為同性戀的人們一樣。生而為人這件事已經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了,什麼樣的家庭、社會、環境也是上天「決定」的結果。那為什麼個體的喜好、性向甚至信仰還要被「決定」呢?當然在有的地方同性戀是犯罪、是異徒,但歸根結度,那是我們僅有的「選擇」。因此,與我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現象、資訊和思考的衝擊,我愈發覺得,如果還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和權利,那該多麼可悲。

或許,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到「綜藝節目禁止出現紋身」,一切對於「自由」的追求,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罷了。

圖片來源:報道者(攝影/余志偉)

其次,核能發電這類「悖論」應該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就像我在《「在台陸生」看台灣(一)》裡提到的,花東究竟要自然還是要經濟?台灣究竟要環保還是要發展?同樣的,2007年廈門的PX項目亦是如此:

厦门PX项目事件,是指2007年福建省厦门市对海沧半岛计划兴建的对二甲苯(PX)项目所进行的抗议事件。该项目由台资企业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投资,将在海沧区兴建的计划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PX)的化工厂。
由于担心化工厂建成后危及民众健康,该项目遭到百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市民集体抵制,直到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工程,PX事件的进展牵动着公众眼球。厦门PX项目事件从博弈到妥协,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众互动的经典范例。厦门PX项目迁址漳州古雷后,两年内连续发生两起特大爆炸事件。

關於這點,我是相信要發展的,Nietzsche說「人是要不斷向上攀登的」。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也相信要發展一定得要有所割捨的結果。但這一切該如何發生,被捨棄的部分是不是真的「永世不得翻身」?Benjamin的「背向未來、擁抱過去」並不表示他止步不前。而是在這二者之間,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一定程度上,我認為「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即使如此。總不可能真的「用愛發電」吧(又來了,這成了前兩天大陸寶○『京○超級會員日』的Slogan,無力吐槽)。

當然這還是一個過程。

最後,關於第三個小議題,是真的不了解,故不做任何回應,見諒。


索性就寫完了吧。

5.你對臺灣人/現況/文化有什麼困惑之處嗎?

簡直是有太多疑惑了~為什麼電視有那麼多台,為什麼沒有「餓○麼」或「支○寶」這種龍頭資本,為什麼陸生不能打工,為什麼公車前後門都可以上下,為什麼垃圾不落地但是煙頭可以,為什麼Youtube那麼好玩··· ···

當然,不僅僅是對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甚至對這個世界和整個文化都有太多太多值得好奇的地方了。在媒介化(medialization)的視域下,整個社會都可以在媒介上展露,我得益於互聯網絡,也困惑於社交媒體。因此,在我看來,我更願意把台灣(和台灣人)當做一個媒介,它可以是一個棱鏡、萬花筒或者照妖鏡,是一個讓我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的媒介。但不一樣的是,作為陸生的我不僅能「看」,還可以置身於其中的去「感受」。在感恩這一切的同時,我更好奇的是在這些過程中,那些媒介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總之,有太多需要了解的現象存在於這個星球上了。但就像前文寫到的關於「立場」的立場,我相信還是有很大部分的困惑是無法被直接解答的。這需要一個過程,只能就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和經歷裡,能夠盡最大的可能去感受吧~


最後的最後,《「在台陸生」看台灣》的回答也算是告一個段落了。半個月的時間,七零八落寫了這些文字。不僅沒正面給出回答,還引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誤會。但是希望這個系列不會停,因為我還在這片土地上,我還往返於海峽兩岸,我還有「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計劃但是沒錢

更重要的是,生而為人,我還有我的所見所感。我在經歷、在觀察、在感受。就容我自己期待一下,這個過程將會帶來更多新的故事、新的感悟和新的思考吧。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