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有感:賣豬仔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華人移居世界各地不是新鮮事物。
早於清末年代已經有華人被「賣豬仔」(註一)到海外做苦工。當然許多年以後,這一段歷史被史學家形容為華人血淚史,因為華工生活淒慘,客死他鄉的個案更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
誠然人們在回顧這一段「賣豬仔」的歷史大多聚焦在華工苦不堪言的生活,當中不乏叫人心酸,悲痛不已的感人故事,可是對於那些販賣人口的惡行卻不加討論,又或將責任全部推在洋人身上,是故意躲避討論因果關係,還是不想評論晚清政權的功與過?叮噹也不想多加批評,因為答案清楚不過了,只是每每想到這裡,她都會輕嘆生命何價?
為什麼華人要選擇離鄉別井,漂洋過海,甘願被賣到遠方做苦工呢?倘不是因為國家剝削百姓的利益,人民又怎會為了生計,冒死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諷刺的是,清朝腐敗導致民不聊生,地方官員非但沒有為民生事務努力工作,反之與不法商人和黑幫頭目勾結一起,建設門庭如市的「豬仔館」(註二)來販賣人口,一批又一批國民賣往海外做苦工便成了他們賺大錢的生意。當然「豬仔館」對華工的種種剝削手段更是非常非常卑劣的行為。
踏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再沒有華人被「賣豬仔」到外地做苦工了。昔日華工因政權腐敗與剝削,置自身安危不顧,漂洋過海做工都是為了讓家人可存活下去。想不到,一個世紀以後,政權依然腐敗不堪,迫得小島上的人為了未來,再次收拾行裝,忍痛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遠赴海外尋找幸福的生活。
無論如何,叮噹期盼這一次遷往海外生活的華人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在海外發光發亮,活得精彩美麗。適應新生活可能荊棘滿途,但請別害怕,只要心存感恩,持開放、寛容和接納的態度迎接新生活,相信什麼地方都會是安居的樂土。且容叮噹在這兒祝福每一位勇於放棄一切,遠赴海外追尋幸福生活的快活人!
註一:「賣豬仔」是華人自嘲前往海外做苦工的俗稱。
註二: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每名往海外輸出勞工均需簽約,故又稱為合約華工,那些販運和交易華工的地方名為招工館,俗稱為「豬仔館」。19世紀的澳門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鄰近地區更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
「賣豬仔」小資料:
晚清時期,前去海外赴約工作的華人,泛指為「華工」。西方人則稱這些華工為「苦力(Coolie Labor)」,香港又別稱這些從事勞動工作的人為「咕喱」。「華工」大多被販賣到海外從事苦力工作。
這些「華工」一般來自廣東五邑地區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他們常被招工館的中介公司欺騙、誘騙或詐騙到海外謀生。每一名「華工」簽約後,會收到預付薪酬,可惜扣除一大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之後,所餘無幾。因此廣東人自嘲「華工」為「豬仔」,招工館則稱為「豬仔館」,剋扣工資的欺詐手段更被嘲諷為「賣豬仔」。
「豬仔」是合約勞工(contract labor)。合約上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工作期限一般分三年、五年和十年三種,待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十年期的「豬仔」可預付安家費為二十銀元,五年為十五銀元,三年為十三銀元。海外僱主會為「豬仔」提供三餐和住宿。
據資料顯示,最早的「豬仔」是賣去南洋一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地)工作。不過更多的「豬仔」遠赴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甚或遠至秘魯等地進行刻苦的勞動工作。當中不少「豬仔」因為無法返回原居地,又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利,在無法獲得移民資格下而客死異鄉,境況非常淒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