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水獭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东南亚篇]——行走柬埔寨暹粒高棉王国(Khmer Empire)的人文遗迹

水獭
·
·
「树荫下的小吴哥」回程前,站在远处侧边的黄泥小道上,摄下吴哥窟的景致。

早有耳闻,柬埔寨有一座蕴含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遗迹,又以高超的石雕技艺、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闻名于世。吴哥时期建筑群的建筑形式多元,融合了印度教与本土佛教的元素,独创出属于高棉的古典艺术。

早在吴哥王朝时期,高棉人民先后经历两个伟人的统治,分别是:苏利耶跋摩二世,与后来继位的阇耶跋摩七世。前者信奉印度教,而后者改信大乘佛教。

随着君王的更迭,高棉人亦曾历经两种国教的变换,以至于后人在吴哥遗迹中,除了能见部分建筑群的建筑形式、雕刻在回廊的神话浮雕、以印度信仰或佛教信仰为基础。唯独巴戎寺(Bayon)的建筑设计则融合两个宗教的信仰文化,两者并存在同一座寺庙,丝毫不见违和感,成就一种特殊风格。

我抱着憧憬与向往,于9月份去了一趟暹粒,走一遍谜一样的国度。这个集蕴厚的宗教信仰、历史人文、原始古朴的自然景观垒砌而成的古城;亦成就一趟赋予心灵、视觉、思想上收获颇丰的旅程。

吴哥窟 (Angkor Wat)

吴哥窟(又称:小吴哥;原译为:毗湿奴的神殿),是一座获誉「世界最大寺庙」的高棉式古城建筑群。吴哥窟象征着高棉民族与柬埔寨的重要标志,也于1863年起,吴哥建筑群的造型成了柬埔寨的国徽。由于,其建筑群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精致的浮雕与壁画刻画出吴哥王朝的历史,于199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

据闻,吴哥窟的想法概念始于12世纪的吴哥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苏利耶跋摩二世信奉婆罗门教的毗湿奴派,为之修建几座寺庙,而吴哥窟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同时,也是为了给自己建造的陵墓。当时,人民深信国王是神灵的附身,认为自己是在侍奉神王,为他建造陵墓来世会有好回报,如若不然,下一世将投胎做奴。后来,耗时大约35年,动用全国人民的劳力付出,以巨石堆砌,终得以兴建。

遗址坐落于柬埔寨暹粒市(Siem Reap)的一处辽阔平原,引道(从外部通往寺庙内部)的距离总长472公尺,冗长的步道走起来一点也不吃力。

城边周围环绕着一道呈长方形的护城河,古时的高棉人民学会挖掘人工运河,从暹粒河引进自然河水环绕整座吴哥窟。旧时的吴哥王朝,用以抵御外敌,起了护城的作用;而如今倒是锦上添花,壮观宏伟的历史古城,搭配着流淌的河水,构成动静相宜的美景。

两侧河面上尽是朵朵绽放的莲花,红中带紫。沿路伴着葱郁的林木,行走的过程不自觉会放慢脚步,一步又一步地,看着高耸矗立的小吴哥愈发靠近;习习的凉风,拨动两鬓的细软发丝,相当惬意舒爽。

(吴哥窟内部) 近距来看,宝塔的设计确实如正盛放的莲花。

活络吴哥国王陵墓氛围的仙女浮雕——「Apsara」与「Devata」

栩栩如生的仙女们是吴哥窟必看的浮雕作品。

在众吴哥古城中,要数小吴哥里的仙女数量最多(一共有多达两千多尊女神的浮雕),浮雕的保存度最高。有指法国学者将吴哥窟内的女神划为两种:一般站姿端庄的仙女称为——蒂娃妲女神(Devata),还有一种舞姿曼妙的仙女则为——阿帕莎拉女神(Apsara)。

阿帕莎拉女神源自于印度教的神话「搅动乳海」(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诞生于浪花之中,是以歌舞取悦众神(包括国王)的取悦者。雕工出色的工匠们把女神雕刻得十分传神,无论形貌上、头饰、举手投足、抿唇微笑的神韵中带着几分清雅庄严。

漫步于小吴哥古迹,处处能见翩翩起舞飞天仙女的雕刻。每走过廊道、石柱、窗间、墙角、台阶都伴着她们的身影;有时能见一尊、时而两尊相伴、三尊并排,甚至是整个石板回廊上雕有仙女们歌舞、拈花微笑、挽手亲昵的模样。步行于吴哥古城的步调并不枯燥单一,倒是多了份律动感,停走间皆为欣赏仙女浮雕的千姿百态。

由于,吴哥时代的天气长期酷暑难耐(如今同样炎热),旧时的仙女上半身裸露、下半身则穿上薄透的长裙、手持着莲花、赤脚的脚腕带着脚镯,由此可想象她们跳起舞来,叮当作响的样子。仙女浮雕元素的入驻使陵墓的整体氛围不觉阴森,反倒变得喜悦起来。

日出——犹如“太阳王的复活仪式”

(日出)吴哥窟的古城倒影在左侧方形的“镜子”(莲花池)里。

隔日,清晨4点钟就起床梳洗。我们一行人摸黑跟着前方的领头羊步行到吴哥窟的正前方,为的是能赶在日出之前,找到一个最绝美的位子欣赏独属于吴哥窟的日出景色。一开始只有两至三队的导览团,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站在草坪上静心等候传闻中慑心的画面。直到看见一颗橙黄的太阳缓缓地从宝塔后方“蹿出”、上升,才发觉人类对于大自然的魅力根本无从抵御。一霎那的美,让在场的人无一不屏住呼吸,凡见过这一幕的人都叫人永生难忘。

小吴哥是吴哥寺庙里唯一坐东朝向西的古城,换言之:日出是从它后方缓缓升起,倒影会落在前方两侧的水池中。如此别出心裁的建筑必定经过一番设计,才能让日出之后的吴哥窟的倒影映照在方形的“镜子”里。

据说,「苏利耶」在梵语中意为太阳,因为他的上位,为当时的吴哥王朝带来和平与繁荣,高棉人民且尊称他为「太阳王」。苏利耶跋摩二世灵寝的建筑设计环绕着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同时,亦象征着一个日出和日落的复活,比喻太阳王仍在守卫着他的高棉王国,如今的柬埔寨。

圣剑寺(Preah Khan)

圣剑寺(Preah Khan)又称父庙。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是一位由印度教转信大乘佛教的国王,素来拥有「微笑国王」的称号。相传在12世纪,阇耶跋摩七世率军顽抗占军(The Champs)并成功将占军逐出真腊(Chenla)地域。凯旋归来后,为纪念这份荣耀而建造圣剑寺。尔后,用以供奉已逝的父亲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 )而另作修建。此等孝心让世人赞颂,亦称为「父庙」或「父塔」。据学者观察,认为当年的圣剑寺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同时结合寺庙、佛学院为一体的综合型建筑。

19道廊门的“秘密”

圣剑寺的前门有两尊持着宝剑的护卫雕像,肃穆庄严的寺庙仍然无法阻挡盗贼的贪婪之心,现今只得一尊无头部的雕像,而手上的宝剑早已不翼而飞,留下残缺的石制断臂。

进入圣剑寺内部,一眼望去是无尽的长廊。

据导游称,圣剑寺共有19个廊门,长廊的设计结构从外部直通内部会变得越来越狭小,廊门的高度越低、宽度越宽。其中,暗藏着阇耶跋摩七世的用心,为的是让朝拜者对父王显得恭敬有礼。匠人巧妙地运用建筑上的构造设计,迫使前来朝拜的人再越接近寺内的中心时,需放低身段才能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廊门。朝拜者借由不停弯腰低头的肢体动作,不论身心都能更显谦卑的姿态,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中央佛塔(中心)

顺应天气与角度,佛塔犹如不熄的灯烛。
早年洞孔的设计原是用来镶嵌各类宝石,经挖掘一空。

待我们抵达中央佛塔的位置,导游向我们解释说:早年阇耶跋摩七世为供奉父王,打造了一尊以父王为形象的佛雕像。之后,不幸遭遇阇耶跋摩八世发起的「毁佛行动」而被破坏。突然,导游让我们变换角度去观望塔尖顶端的石洞,外头的光源恰好从洞口倾泻而入。

乍看之下,佛塔犹如不熄的灯烛。不免猜想,佛祖兴许是被阇耶跋摩七世的孝心有所撼动,原先用以供奉父王的中央佛塔,无需任何一株香火,亦能在白昼间被“点亮”。

接着,导游让我们留意四周墙面上的洞孔,洞孔排列有序,像是被刻意计算过彼此间的距离而设计的。疑惑洞孔的用途之际,导游告诉我们圣剑寺也以数以万计的宝藏闻名,当中包括:“金、银、宝石、珍珠,乃至有一头镀金牛角的牛只”。尤其,珍珠的数量之多达112,300颗,镶嵌入寺庙的墙面用以祭祀、祈福。璀璨瑰宝于冰冷的石缝间散发出光芒,可以想见装饰精致极为奢丽。

然而,随着阇耶跋摩七世往生净土,吴哥王国亦日趋衰败。寺庙里遗留下数量如此庞大的宝藏,势必引来盗贼的关注。如今,徒留凹陷的洞孔,昏暗残壁,已不复往年的辉煌。

塔普伦寺(Ta Prohm)——古墓奇兵(Tomb Raider)的拍摄地

塔普伦寺与木棉树相互缠绕,合而为一,无从分割。

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时期,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来修复、搭建几座寺庙。其中,塔普伦寺是为纪念母后而建造,因此也称为「母庙」。相传当年神殿里供奉的是「智慧女神」,里边大小不一的女神像皆以阇耶跋摩七世母后的形貌为其雕像原型。据说,这里曾经聚集一众高僧、祭司、舞女,塔普伦寺不只是一所寺庙,同时还兼具佛教大学与城市的功用,在鼎盛时期高僧多达12,000名,人口密度之高,可想见当年的热闹景况。

游客走访塔普伦寺的主因是为了一见当年《古墓奇兵》的取景地——树木与寺庙相缠绕、互依存的画面。塔普伦寺先是历经阇耶跋摩七世继任者发起的「毁佛行动」早已有大规模的崩坏,之后旷世无人照料,久经风雨摧残之际,碰上热带雨林肆意生长,寺庙与木棉树已是无法切割的共生关系。维修团队曾想把缠绕塔普伦寺的木棉树根全面清除,但顾虑寺庙结构会因此坍塌,因而决定维持现状,仅用钢条支撑部分欲坠的门楣与围墙。

寺内主要树种分为:木棉树与绞杀榕。木棉树相对绞杀榕,树干比较粗大,死亡后的树干会渐趋中空,成了游客打卡的地标之一。部分已中空的树干,后被绞杀榕寄生其中,攀绕整棵木棉树干,取而代之,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景况,造就塔普伦寺的独特之处。

导游笑说:“树木有灵性,不愿遮挡佛像的面容。”

途经一道回廊时,导游建议我们止步五分钟,说是要和我们玩寻物游戏,还示意正前方有惊喜。周围都是干出裂纹的树干、落叶调零、残垣断壁,五分钟的停留寻物,简直是在考验眼力的极限。他给我们一道提示:“是一张佛脸。可以拿出你们的摄录设备,尽可能zoom in,透过屏幕或许能更快发现。”当下,我拿起挂在脖子上的相机,调整焦距,不稍片刻,就拍到了一尊佛像隐藏在树干正中间(如上图),似乎微笑示意:“被你看见了”。

有者称:“树木有灵性,不愿遮挡佛像的面容;又说佛像显灵,使树木巧妙地绕过她的面容。”
你们怎么看?

巴戎寺(Bayon)——“高棉的微笑”

从侧面摄入巴戎寺的全貌。

巴戎寺位于吴哥窟大城的中心位置,建于12世纪末,乃所有吴哥遗迹建筑群中最晚建成的寺庙。前面提及父与母庙,这回轮到阇耶跋摩七世为自己修建的国庙。

阇耶跋摩七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所建造的巴戎寺著有「回廊的壁画」「高棉的微笑」是以佛像为雕刻原型。据说,微笑佛像的面容是以阇耶跋摩七世的形貌来雕刻。

虽说,巴戎寺是唯一信奉大乘佛教的国寺,刻有54座四面佛塔,寺内回廊还存有着印度教中的林伽(Linga)石雕刻。可谓,阇耶跋摩七世心胸宽广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让两种宗教信仰的元素注入巴戎寺,佛印融合。

据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真腊境内有一座金塔规模庞大,更雕刻多面四面佛像。后人推测周达观所描述的金塔,正是巴戎寺,更猜测当年寺庙外观可能有涂抹一层金箔,但经日晒雨淋,徒留斑驳的外墙,不见当年金黄的痕迹。

回廊壁画尽显人文情怀

巴戎寺外层的壁画雕刻

在众吴哥寺庙中,巴戎寺是唯一释出人文情怀的寺庙。其余的寺庙,皆以敬奉神明为主,浮雕作品更是传颂宗教信仰与其神话故事。

唯独巴戎寺独具一格,有一处壁画浮雕是以平民百姓生活为基调。

壁画分为两层:(内层)回廊壁画上,雕刻的是印度教神话与宗教故事;(外层)则有大量攸关当年吴哥王朝时期,百姓生活风情的壁画雕刻。浮雕如此真实的反映出当年百姓们的生活场景,彰显出阇耶跋摩七世对人民的关怀。

如此爱戴百姓的君王倍受当地人的推崇,如今柬埔寨的部分医院与学府皆以阇耶跋摩七世的名字来命名,拥有「最伟大的君王」的美誉。

巴戎寺内其中一处的佛塔,利用角度拍出“鼻碰鼻”的画面。

走入历史遗留下的人文遗迹,借由与当地历史、文明、风土人情来一场真诚的对话,重新认识自我,我想这就是旅游的意义所在。

“积累贯通今古的智慧,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阎步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