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从到底是华人教育里的骄傲还是绊脚石?
上星期吃饭的时候,和爸妈聊起了马来西亚是不是应该废除华校、用统一学校的方式延续中文教育的言论。当时我爸表达了一个我非常认同的看法,他说“能说出这样言论的人,一定不是真正的华人,因为学习中文和传递中文文化肯本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确实仔细想一想,虽然有部分认识的人有这样言论,但我好像还没有遇见过任何出身于华校的朋友们,发表过这样的看法的一般都是非华裔或者是来自非华校的华人。
我对于我爸有这样的斩钉截铁的说法,其实还蛮惊讶的,毕竟他其实除了小学以外,都没有机会接受中文教育。他所有的中文几乎都是靠看小说自学而成的。在他们的年代里,那些借来的金庸、三国、水浒传等,都是唯一能够负担得起的中文老师。也许是祖母的影响,他和所有的兄弟体内华裔的血液这些年以来依然那么的热血沸腾,很多的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他们至今依然执着地保留着。在他们眼里中文不是单单用于沟通而已,很多事情的抉择的考虑因素都也会源自因为我们是华人的这个根基。
不过对于一直都在英校成长的爸爸而言,华教是个即熟悉又陌生的领域。尤其一件事情,让我爸对于华校非常的反感。以前无论是小学或是中学,学校经常都会发文告,向学生的父母要求募捐用于扩建、或是增加师资等用途。我每次都会收到这样的文告纸张,都会很烦恼,因为这肯定会免不了一阵的唠叨碎碎念。虽然学校没有规定一定要缴钱,但是身为小朋友的我偶尔还是因为爸爸不愿出钱而感觉很没有面子。但是后来慢慢长大了,才渐渐明白这里面其中各类种族政治引起的矛盾。
我爸从小来自一个很贫穷的家庭,小的时候虽然成绩很好,但是也因为自己是华人身份遭遇到了不少歧视还有不公的待遇。明明是在班上最优秀的,却只能看着那些平常向自己请教功课的异族同学们得到奖学金。读大学的时候,还经历过老师故意在祈祷室里面给非华裔同胞泄题,讽刺的是同学们拿到了题目,但却不会解开,只好来找爸爸帮忙。所以在各样艰苦中磨练的爸爸心中堆积着的苦涩与抱怨,使他一直认为自己工作后每年缴付的税,已经足以让政府的教育开支,学校是不应该向家长征收其他的费用这样的想法。
但他不理解的是就如这短片里面提到的,在马来西亚里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得到相等的政府资源,想像我上的华文国民型(公立)学校里,是属于半津贴学校,就连一些基本开支如部分水电费、洗厕所工人,校工等是需要校方自己承担的。如果像是这位演说家就读的独立中学,就是属于私立学校里的,政府是不会津贴任何的款项,甚至这么多年以来也未成承认独中的高中文凭。毕业后的独中生是完全没有机会进入本地的国立大学,一般如果家里负担得起的话,就会到国外去。
身为一个华校毕业生,我能够完完全全理解着短短几分钟的演讲后面的心酸还有现实。但是这也促使我更深一层的思考,到底我们正真想要承传的精华是什么?我们名族背后的骄傲的理念是什么?如果我们不想要放弃这些年,祖先长辈们的一切艰辛,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深刻的检讨。
以其一概愚昧地把这些铁定的伦理传授给下一代,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新调整我们的教育方针。比如说,在我们接受的教导里面,很少教会学生问为什么,反而“顺从”就是一个不被挑战的领域。孩子就是要顺从孝敬父母,学生就是要尊崇老师,妻子要对丈夫说一不二,国民就应该准守法律。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老师最长的一句话就是“不用问为什么?跟着我说的做就是了”课堂上,举手发问也不是常态,潜意识里面,同学们都自认为提出怀疑就是怪胎。从某个角度来说,要时刻“顺从”看似很难,但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在也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因为只要时间一长,人们已经失去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了挑战的勇气。比起反复疑惑的思考、或是战战兢兢地挑战、破釜沉舟地超越,安于现状并接纳顺从相对的就舒服了好多。可是,我们是否愿意我们的下一代,就此恭恭维维的按着古时候的思维来生活呢?
无可否认到今天我依然为着我的母校,我身为华人而骄傲。毕竟这个历史悠久的名族文化里,还有许多的美德如:勤奋、刻苦、坚持、诚信等,值得我们保留。但是在此同时身为教育者、父母也要保持思考,不应该忽略了更上时代的变迁,不断地优化我们对于下一代的教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