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调休凑出黄金周好还是带薪休假好 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
悲催的打工人连决定自己放假的权力都没有

最近为了过个节,简直闹的鸡飞狗跳。先是清明节调休,虽然说广大打工人休息了3天,但是马上上了6天班,给人的感觉就是“累、累、累”,虽然休了3天,但是看到后面长长的工作日,瞬间没有了放假的欲望。

而且调休了以后,压根就没有给大家放假,这次清明假期是456调休一天,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改为567放假3天,但是告诉大家,下周六要补班一天,那不就是把下周的休息日提前到这周来拼了一个小长假嘛。

痛苦并没有结束,五一假期马上来了,为了凑足5天假,愣是从4月又抽了一天周末走,再从5月抽一天周末走,再加上本来就有的双休,这样算下来,整个五一假期,其实就放1天假。

所以有网友调侃——放不起假就不要放。

从曾经的黄金周到现在被普遍吐槽的调休制度,为何现在的长假反而让大家集体吐槽,大家呼吁的修改调休方案到底能不能落实?我在看文章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段有趣的话:

站在全国来看,假日经济的正向效应,也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前些年有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的七年中,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与实行黄金周前的11年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前后20年间(1986至2006年)的复合增长率均为22.59%。

思路打开了,我们这次就从学术角度入手,看看学术圈是怎么看待黄金周、旅游经济、调休方案修改等等这些话题的。

说回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的那个报告,其实时间比较早了,2007的文章了,当时认为黄金周制度至少有四大弊端,分别是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了破坏和不利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正常运转。

提出了问题,也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时课题组的建议是变“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

课题组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休息日,同时再增加除夕这一天为法定休息日,这是出于继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和谐的考虑。

另外就是“节假”分离,形成长周末制度。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的为期3天的短假期。

但是课题组并没有说,3天短假期就要调休哦,课题组说的是固定节日为法定假日,但放假的具体时间却不安排到当日,而是与周末放在一起连休,从而形成“长周末”。

官方应该是听取了课题组的建议,但是没有全部采纳,毕竟在2008年,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长周末也安排上了,但是保留了调休制度。

说到调休制度,那就要说回到1999年的国庆节了,黄金周制度始于那一年。

1999年9月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发布,增加了法定假日,之后又对即将来临的“十一”假期做出调休安排,客观上形成了第一个黄金周假期。

其实当时还没有黄金周概念,只是这一政策的实施表现远超预期,2000年“五一”旅游人次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81亿元;2001年“五一”旅游人次达到7376万人次,是2000年“五一” 黄金周旅游人次的将近3.7倍。一直到现在,就拿2023年“五一”假期的数据说话,据商务部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我国电影五一档票房达15.19亿元,电影市场复苏向好;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假期前3天长线出行住宿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40%……

从这些宏观经济数据上来看,长假就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一个抓手,但是从微观上看为什么普通人感觉越来越疲劳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大家的诉求变了。1999年、2000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哪有996,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去厂里上班,都是准时下午5点就走了,先去菜市场买菜,回来一家人做饭吃饭,那个时候还没有外卖的概念,当时还叫下馆子,属于是考试考的好了,奖励一次去餐馆吃饭,当时父母也有加班和出差,但是印象中,这种情况真的很少。

反正5天8小时工作制,到点了就甩手走人,不加班平时休息也比较充足,对于调休就没有那么敏感,只是双休有点短,大家需要长假出去旅游。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自从996被创造出来,如果再调休,就变成了997了,今年五一调休我看了下,最长的可以连续上10天班,这个时候打工人需要的不是出去“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而是有个安静的环境能好好睡个觉,好好休息几天。重点是,现在的大环境大家也有目共睹,就算是996甚至007的加班,也不一定能赚到钱,所以这种连续上班就会导致人的“怒气值”蹭蹭上涨。

面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学术圈也提了,指出黄金周的另一面,不是调休,而是带薪休假!

关于到底是执行黄金周还是带薪休假,很早就有人分析了这个问题,我能找到的是2002年7月发表在《旅游学刊》的一篇题为《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的文章,作者是王兴斌。

《旅游学刊》是北大核心和CSSCI,复合影响因子5.65,算是顶刊了。

这篇文章就说的很到位:旅游不是“赶集”。人们在节假日出游是为了在闲暇时间内得到欢乐享受和美好的体验,“黄金周”的闸涌式旅游不利于达到旅游的根本目的。在“黄金周”内出游,景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既导致旅游质量下降,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

而且这种黄金周小长假,属于特例,基建也不好弄呀,该文章指出,如果按照“黄金周”的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等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的过剩;如果不能满足“黄金周”的集中需求,则势必形成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前者形成企业的经营性亏损,后者引起企业的破坏性运营,两者同样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这种两难境地使旅游企业长期陷入低利甚至亏损运行的窘境,损害了旅游企业可持续的经营基础。

作者建议带薪休假利民利国,如果实行全员带薪休假,出游时间自然错开,旅游人潮相对分散,旅游接待地、特别是世界遗产地和全国著名旅游景区的人潮压力大为减缓,更便于实行门票预订、总量调控,从而有利于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早在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60元(约合826美元),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9%,那个时候居民的休闲度假经济条件就已经基本具备了。实行全面带薪休假制度可以进一步释放城镇居民特别是中上等收入的富裕阶层的休闲度假消费潜能,能够持续地拉动内需。实行全面带薪休假制度还可以在休闲服务业领域中扩大就业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

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既然学术圈已经讨论过带薪休假,错峰出行的可行性,再加上现在对修改调休方案的民间呼声也很高,为何调休还在执行?

这就要说到路径依赖了。

还是《旅游学刊》,2008年3月的一篇题为《路径依赖中的黄金周制度研究》,作者是李俊鹏、徐红罡。

这篇文章就指出,所谓路径依赖指的是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尤其是目前小长假产生的相关经济数据还不错,那么如果想要重新选择更优政策可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往往超过继续实施现行政策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就是,明明现在的调休制度运行的多好呀,为什么要换呢,换了以后万一出了问题谁担责?谁都不想担责,自然就还是按照之前的那一套继续。

毕竟现在政府在推行“黄金周”制度过程中已经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包括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全国假日办,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系统等的建立,而且随着“黄金周”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投入成本也在逐渐增多。除了有形成本,还有无形成本,比如要面对潜在的反对声音等等。

在我看来,如果用带薪休假代替调休,代替“黄金周”小长假这些安排,不仅仅只是政府具有路径依赖,旅游企业和居民也存在路径依赖,旅游企业可能会突然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时候游客会来;对于居民来说,如果没有了小长假,以后要如何安排自己的假期,可能也会有一段适应期。

只不过从改变的难度上排序的话,我个人认为是政府路径依赖(最难)>旅游企业路径依赖>居民路径依赖(最简单)。

所以从目前来看,虽然说修改调休方案的呼声很高,有的文章评论就超过了6000条,但是要改还是很难的,除非当局发现,实施“黄金周”小长假带来的负面效应远大于正面效应,才可能把相关议案提上议事日程。从今天的热搜第一——12306回应车票“秒没”来看,可能上层并没有太多动力去修改调休方案。

参考资料:

打工人又一次集体破防,调休方案不改不行了——冰川思想库

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黄金周制度存四大弊端——人民日报

积蕴暖意 释放活力——从“五一”假期看中国经济复苏向好——新华社

热搜第一!12306回应车票“秒没”——光明网

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旅游学刊

路径依赖中的黄金周制度研究——旅游学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