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顧問之路 - 從操盤手到家庭財務醫生
作者:洪哲茗 理財規劃顧問 / 特許財務分析師(CFA)
在轉職成為顧問後,每當提起我過去在銀行的經歷,大家總會好奇地問我:為何要選擇成為顧問呢?收費制理財規劃的觀念,在台灣推動得起來嗎?
其實,在我人生的職涯當中,一共做過幾次的重大抉擇,每一次都讓我重新探索自己內心的想法。
而這一次,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會是人生最後一次。
第一次:捨棄醫學系,選填電機系
在那個還是大學聯考的時代,因為聯考成績不錯,所以有醫學系與理工科系可以選擇。可能因為有點怕血加上一點點叛逆的想法,所以最終選填了電機系。
這次的選擇,我知道我不喜歡什麼。但是,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第二次:從工學院到商學院
進到了大學,每周練球比上課時間還多的我,因為聽了導師的一句話:大學就是要像通識教育,開始了商學院的選修之路。這一修,漸漸修出了興趣,考上國企所財工組後,我會為了寫選擇權評價程式而熬夜,但我念電機系時卻不曾為了寫程式而熬夜。
這一次,我知道我對什麼有興趣,並且願意全心投入。
第三次:回歸故鄉
研究所畢業時,適逢2008年金融海嘯,我何其幸運地獲得IBM的青睞。工作了兩個月後,原本以為石沉大海、投給高雄銀行的履歷,突然來了通知要進行筆試。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應試,卻接到了外公過世的消息,身為家中長子的我,覺得不要離父母太遠比較妥當,油然而生了回到高雄工作的念頭。
在高銀面試過程還有個小插曲,其中一位面試官問了我女朋友是哪裡人,大概是想確認我是否認真的想回高雄工作吧!當時論及婚嫁的女友、也就是現在的老婆,在我決定想回高雄工作時,就已經答應我願意跟著我南下高雄(我太太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因此順利通過面試官的這個提問,拿到了高銀的offer。
這一次過程,我知道除了工作之外,對我而言,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
第四次:從操盤手到家庭財務醫生
在高雄銀行的期間,一路在外匯交易、國際聯貸、債券投資等職位磨練,大概真的是喜歡這項工作,我幾乎從來沒有Blue Monday的問題,反而是周末市場沒開盤時,會讓我稍稍覺得不耐。聯貸案、投資案要趕審核時程時,我也常常在家熬夜趕案子;聯準會主席凌晨三點的記者會,我會自己醒過來,就為了看市場第一時間的反應。
身體雖然累,心裏卻是相當滿足的。
隨著經驗的累積,很快地被賦予了主管的職位,管理的資金部位也越來越多。直到我離開銀行的前一年,我最高同時帶領七位交易員,為上百億的資金進行決策。然而,每天看到的數字雖然越來越多,但我的心卻越來越空虛。
是麻痺嗎?我也不知道,我嘗試著找回熱情。偶然間,有FB好友分享了安睿宏觀這家公司的活動,我還記得那天在上很無聊的課程,所以我也順手google了一下這家公司,才知道原來有公司在做「規劃」,而不是賣金融商品為導向。
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原來金融專業不是只能幫銀行操盤賺錢,而是真的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走在正確的理財路上。但是說真的,也還沒想過加入,只想說隨著我在銀行越來越被重用、可動用的資源越來越多,可以推動銀行開始做真正的財富管理。
我真的是這樣想的。因為高雄銀行是個區域性的小銀行,如果要長久在市場生存,就不能跟著大銀行做一樣的事,一定要走不一樣的路。只是,慢慢地發現,光是要坐上舉足輕重的位置,就要耕耘很久,還可能因為短期績效不好就冷凍,更要確保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不會放棄心中的理想。
2019年1月5日,安睿宏觀顧問公司在台北舉辦顧問招募說明會。前一晚,我因為感冒高燒、拉肚子,徹夜未眠。原訂早上六點的高鐵,一直在猶豫著到底要不要取消,但心裡突然有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真的想以理財規劃為職志,那麼現在動身去搭高鐵,只是老天給你的第一個考驗。
這一次,我選擇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輩子的志業。
我為何選擇成為顧問
一開始,我不太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或者說,我不太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如我轉職前所想像的。
現在,隨著客戶進行完規劃後,給我的回饋與分享,讓我越來越堅信:理財不只是數字,背後代表的其實是個人或家庭的價值觀與夢想,而每一個夢想,都值得好好被對待。
更多資訊,立即追蹤洪哲茗
延伸閱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