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曬書到書災
Matters網站剛開始給公眾申請時,就請朋友給我介紹,在這裏開了戶,試貼了兩三篇文章。但那時因為正在忙別的事情,文章也很快被湮沒,沒什麼勁兒,就丟空了。
早陣子趁Matters改版,重新登入,發現這裏的用戶組成,好像有點不一樣了,不單遇到一些喜歡閱讀的馬特市民,甚至連動漫愛好者也有一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好不熱鬧;於是就想,如果抽到時間,不如也在這裏多寫一點吧。
拜社區活動所賜,除了看到大家介紹的書,也看到大家的書櫃。
關於曬書櫃這回事,前幾日跟馬特網友談起,都覺得是有點太過赤裸,令人有點靦覥。
在政治環境比較包容的地方,曬書櫃所體現的,是一份自由;而在敏感地帶,曬書櫃前,難免會思前想後。為什麼呢?因為書本這玩兒,有點像我們思想與興趣的延伸,是內在精神的外顯,反映我們的個性、取向,從蛛絲馬跡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大概是怎樣,包括敏感的政治傾向;在個別神學上比較保守的教會,我書櫃上某些神學家的名字,也會惹來「另眼相看」。
生活在香港,人均空間極度有限,書櫃總是被我塞得滿滿的。除了正式的書櫃,家中有些本來用來放衣服的地方,也被我清空了,改為擺放書籍。
本來我的書櫃,大體上都能按主題歸類。但後來因為空間已被填滿,加上工作忙碌,書愈擺愈亂,到後來就放棄了,然後常常出現找不到某本書、或多買了某本書這種苦惱。
二月初去台北,大概因為很久沒去,買書的防線忽然鬆懈了,一下子買了太多書,不單行李超重要補運費,回到香港更因為書架已滿,新書遲遲未能上架,加上近幾個月所買的新書,加起來大概有140本書放了在工作枱上,要經常移開書本,才能夠空出一角來寫字吃飯。
最後要說的是,書災之為書災,除了因為沒空間放書,要經歷大大小小的內心掙扎之外,當然還有隨時受災的風險。
例如,仿如雪崩似的書崩⋯⋯
希望今年內能把問題解決吧。
謝謝收看。
Pak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