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灰藍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讀空氣 |《魚翅與花椒》讀後感

灰藍
·
·
在此強烈建議,不要在深夜閱讀此書,否則後果自負。
書名: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作者:扶霞 · 鄧洛普(Fuchsia Dunlop)
內頁插畫:威爾金森(Sebastian Wilkinson)
譯者:鍾沛君
版本:二版二刷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
日期:2017/3(初版 2012/6)
ISBN 978–986–262–319–0
定價:新台幣360元

這是本非常有意思的書。是一個來自暗黑料理界(?)的年輕女性在中國的食物歷險記。恰如書名,故事大致上可以分為芬芳迷人的「花椒」,以及獵奇詭異的「魚翅」。

作者扶霞小姐,在 1990 年代到成都留學,因而迷上川菜,現在也是國際知名的川菜專家,她曾到四川烹飪高等學校修業,甚至出版了川菜、湖南菜的食譜。而這一切都記錄於這本書裡。

接觸異世界料理,不,我是說接觸異國料理,總是會有令人愉快的部分,以及令人驚嚇的部分。作者鉅細靡遺地說了這之中的流變,並且用優美的文字描述細節。從最開始覺得皮蛋很恐怖,到在川菜的紅湯裡流連忘返,然而,到最後,看似融入中國的她,依然不能免俗,以西方觀點看待中國一些不同於西方的飲食文化。

這本書其實來到身邊已經有幾年,我也斷斷續續看了一部分,但也是直到最近才真的把整本書都讀完。

她描述食物外觀與氣味的文字非常生動,我幾乎可以聞到空氣中花椒的香氣瀰漫,剛開始總覺得她有些誇大,細品後又覺得,沒錯,就是這樣,只是從未想過可以用那樣的文字來形容。即便她後來開始提到一些華人平常其實幾乎不吃的料理--蟲、蛇或某些野生動物,也是寫得讓人心癢難耐,足以克服對特殊食材的恐懼。

另外她也提到了中國菜與西方的最大差異部分:口感。書裡提到:

台灣人會把這種口感稱為「Q」,非常有彈性的食物甚至會被形容是「QQ」的。這是直接借用羅馬字母的罕見例子。

在 2022 年有個新聞,提到德國益智問答節目上問台灣講QQ是形容食物的什麼,當時新聞還在那邊紅到國外台灣之光之類的沾沾自喜,但我想我找到題目的出處了。

如果說花椒象徵美味的部分,那麼,魚翅就是指那些有爭議的部分:比方說瀕臨絕種的食材(?)、屠宰過程的殘暴、野生動物傳播疾病的風險、食品安全問題等。

書中的後記,她提到她在英國自家摘菜來吃,結果發現菜裡有蟲,她覺得既然她能在中國吃蟲,為何在英國不能吃呢?所以就把菜蟲吃掉了……

讀到這邊,我有點傻眼,呃,你洗的菜裡有蟲,只是代表你沒洗乾淨,關中國吃蟲啥事啊?

隱隱約約地,我看到了那個當年不敢吃皮蛋的英國年輕女性。更隱隱約約地,我看到了大航海時代,西方對於其他文化的獵奇興趣。

不過,說起對文化的偏見,我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畢竟講到英國,我只想到炸魚薯條、下午茶,以及仰望星空派。(什麼報復性發言?!)

英文原作出版於 2008 年,臺灣的中文版於 2012 年發行,我讀的這本是 2017 年的再版,2023 年再出了新版,加上了中英文對照索引,改了副標題。簡體中文版則是 2018 年發行,與台版不同出版社,也不同譯者。據說,英文原版裡還有一章提到新疆的事情,但兩種中文版都沒有。我稍微爬文,對岸的譯者表示,她是拿到扶霞給的英文版本直翻,簡中版本沒有再作刪減。顯然,作者自己已經幫忙作了審查。就這方面來看,她的確是中國專家。然而,這不能解釋,臺版為何沒有這部分,但因為我一直沒有找到英文版的目錄,也無從比對是不是真的有這一章。

最後,在此強烈建議,不要在深夜閱讀此書,否則後果自負。


後記:

書裡有一段,我還是想為畜產界小小平反一下。

作者說:

那些軟嫩的五花肉燉紅棗……難道沒人覺得裡面有生長激素嗎?

生長激素是非常昂貴的東西,除非這些肉用動物被當成梅西,或是會有梅西的價值,使用這個太傷成本了。肉用動物的生長快速,來自於最簡單的方法:遺傳。數十年來,藉由育種(比方說挑出長得最快的來培養下一代)的累積,產生我們現在肉用的品種。

當然,我不否認,或許會被添加某種奇怪的化學物質,但應該不是加這麼昂貴的東西。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