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剪影】我不能沒有電影
周末去看了《沙丘》,全程精神高度緊張,理解劇情,欣賞服化,感受視效,體會表演,註意力被多方拉扯,持續到最後一秒。期間根本無暇顧及手機的提示音,擔心看了時間會提前猜到故事的落點。
走出電影院,只有一個感覺「暢快」,我果然是不能沒有電影。
我需要電影,需要在被工作糟心事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在被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磨得生無可戀的時候,給自己放個假,90-150分鐘,放任自己沈迷在一個陌生的世界,過另一種生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借此來釋放自己的情緒。
我們對電影是不設防的,知道沒有人會被電影傷害。觀影過程是私人的,是我和電影的兩方的約會,滿懷期待的希望它會給我一個驚喜,全身心的配合,聽它將故事娓娓道來,將異世界的畫卷徐徐展開,心隨意動,沈浸其中。
電影結束黑屏出字幕的那一瞬,就仿佛催眠喚醒的一記響指,恍恍惚惚,似夢似醒,找不到影院的出口,心怦怦直跳,終於像個活人,腦子裏堆滿了各種想法,晃一晃都會溢出來,迫不及待的想找人分享,贊美也罷,吐槽也罷,想要表達,想要傾訴。
如果沒有電影,我一生之中說過的話,也至少減掉三分之一。聊電影,卻不僅僅是聊電影,更多是聊感受,落點還是聊自己。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我們要把自己拋出去,撞上一些別的什麽,反彈回來,才會了解什麽是「自己」。
電影是承載思想的,同時具有審美的價值,透過角色,透過臺詞,透過服化,透過攝影剪輯的藝術,或直觀,或潛移默化的傳達到觀眾那裏。人撞上電影,反彈回來,會更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影評人,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累積的邏輯經驗和心態感受去比對電影,重合的地方好評,偏離的部分差評。將所有的好評拼接在一起,那就是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和想象。
看一部電影,就好像在心理埋下了一粒種子,和朋友討論它,理解它,消化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久違的激情,感受思想的碰撞,這時種子被催化開花,最是耀眼奪目。
但這並非終點,電影對人最深層的影響是無法言說的,它被封存在記憶深處,成為獨家記憶,可以隨時調取,低落時從電影中獲得力量,恐懼時從電影中汲取勇氣,一句臺詞,一個鏡頭,就能拉你走出泥潭。像落花生一樣,花落之後,果針會深入地下,表面看不出,地下卻會悄悄地結出果。
我不能沒有電影,我太枯燥,幹癟,無趣,孤僻,卑怯,懦弱,封閉,寡聞,笨拙,恭順,而電影的世界又是那麽的遼闊,張揚,絢麗,深刻,嚴密,奔放,智慧,開放,叛逆,熱情。
如何能不被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