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HP10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Aaron Swartz

HP10
·
·

近期迷上了看《We are the nerds》這本關於reddit發跡故事的書,書內提到Aaron Swartz這個電腦鬼才的故事。

在2005年夏天,Steve Huffman及Alexis Ohanian在參加Y combinator初創計劃時建立了reddit這個網上平台,期間他們亦透過該計劃認識了Aaron Swartz。Swartz當時雖然只有19歲,但5年前(14歲!)他已參與RSS 1.0的設計,所以他在IT界已經略有名氣。在Y combinator負責人Paul Graham的撮合下,Swartz加入了reddit團隊,並成為reddit第三名創辦人。剛加入reddit時,Swartz和Huffman合作無間,他們携手將原本由Lisp寫成的reddit改用python重新編寫,同時也加強網站的功能,為reddit日後的快速增長奠下穩固基礎。滿以為加入了Swartz這位鬼才後,reddit的發展應該可以如虎添翼,但是本身性格有點另類、不善待人接物的Swartz漸漸對手上的工作失去了興趣,甚至停止了開發reddit的工作,他的怠工令Huffman只能獨力撐起網站的所有技術工作。初時Huffman和Ohanian以為他年紀尚小所以會鬧小脾氣(別忘記那時他只是19歲),所以嘗試鼓勵他重投工作,但他們的苦心最後都是付之流水,結果團隊間就呈現一種冷戰狀態。無計可施下Huffman和Ohanian只好選擇將這間極有增長力的reddit賣給媒體巨頭Condé Nast──因為他們害怕再遲的話公司可能會被搞砸、連賣盤的機會也沒有。

被收購後Swartz、Huffman和Ohanian三人仍然留在reddit工作──收購規定他們最少要留在公司3年,但Swartz的狀況仍然沒有改善,他在工作期間不時失蹤,又曾在個人網誌上發表疑似自殺訊息,這些怪異行為令Condé Nast也看不過眼,結果在2007年1月解僱了他,Swartz從參與reddit到被炒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無職一身輕的Swartz自此便專注於社會議題。一直對這些議題有關注的Swartz特別著重捍衛資訊與言論自由,甚至他對言論自由的看法多少也影響了reddit社區初期那種「言論無界限」的開放文化(當然是好是壞則是見仁見智)。他甚至不惜以身犯險,利用自己編寫的程式先後從PACER(一個儲存美國法庭紀錄的網站)及JSTOR(收藏學術論文的資料庫)內下載大量檔案,然後在互聯網上免費發佈。他深信任何人都應該可以免費獲取相關資訊,所以認為自己的「駭客」行為完全符合公眾利益。不過明顯地美國政府不作如是想︰美國警方其後拘捕了Swartz,並針對他入侵JSTOR一事而作出控告。雖然一些媒體和學者曾替Swartz求情,但是控方卻仍然堅持增加控罪,令Swartz可能面對更重刑責。本身已情緒不穩的 Swartz在面對刑事檢控與財政困難等壓力下最後自縊身亡,離世時他才26歲。

這位不世出的電腦奇才在短促的人生中為互聯網帶來不少重大貢獻︰網上發佈訊息的RSS制式、促進資訊供享的Creative Commons協定、Python模組web.py、以及reddit早期的編程等,而Swartz對言論和資訊自由的堅持更是影響深遠︰他曾參與及推動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美國一條針對打擊網上侵權行為的法案,但條文被網絡界普遍認為會阻礙言論自由);他去世後,學術界及美國政府在日後開始質疑甚至檢討學術成果被鎖於收費牆後這一做法是否恰當。

Swartz那份毫不妥協的精神和不善與人相處的性格自是讓他吃盡苦頭,而他對自由那近乎歇斯底里的追求更間接寫下了他的悲傷結局。無疑他的一些倡議備受爭議,在開發reddit及推動有關議題期間也犯了不少過錯,但是沒有人能否認他的很多舉動都出於對普世價值的追求。如果他做一個「正常人」,專心寫程式辦startup搞上市,就算當不了Mark Zuckerberg第二、但要和Jimmy Wales看齊怕且也不是天方夜譚的事。但「不幸地」他沒有踏上這條「平凡之路」,反而走上了挑戰體制的逆權之路,並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唐吉訶德,大眾要麼不是漠視他的舉動,要麼便是嘲笑他的螳臂擋車,而體制對異議者的鎮壓更是冷酷無情的,儘管Swartz再才華橫溢,在「公義」之下他最終也只能成為犧牲品,那怕所謂的「公義」其實建基於更大的資訊不開放、知識不對等這些不公義之上。

後人為紀念Swartz的付出,便將每一年的11月9日定為Aaron Swartz Day,不同網站與駭客繼續推動資訊自由化,務求延續Swartz的信念,這小小的紀念日也算是一份對他遲來的肯定。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