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金錢是如何影響愛與教養
書的內容
本書由兩位經濟學教授合著,對各國中西方的教育進行研究,研究假設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模式上是會隨著整體經濟發展而有改變,從經濟誘因和財務限制條件可以解釋父母的行為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威信型、專斷型、放任型。威性型的教育讓小孩較有挑戰的自信可以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專斷型的教育反而讓子女做事綁手綁腳遇到逆境容易自暴自棄;放任型的就更吃整體社會的發展方向。而此書並不是給出一個教育指南,而是透過經濟學指出社會的整體脈絡。『經濟學探討的是人們如何做出選擇;社會學則是探討人們如何別無選擇』一句貫穿全書。
貧富不均的擴大來自於資訊革命,資訊革命完全顛覆了勞動市場條件,教育程度低的工作者需求減少,教育程度高的工作者需求增加,但對於教養方式的主要決定因素,取決於父母的社經地位與經濟發展程度,並非國家整體的所得不均程度。
統計上,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較有可能成為專斷型父母;而公共政策上,福利政策優渥的國家,父母會比較放鬆,也比較不在意小孩的成就與否,稅率累進程度越高的國家父母就越是放任、越不會是威信或專斷。專斷教養方式在進步有限的社會比較受歡迎,人力資本是從家庭培養,由父母將自己的專業傳授給子女。這在工業化前的社會是很有成效,但技術進步改變了教養規則,在教育過程裡傳統的知識不斷被淘汰但教育者卻沒跟上腳步時,會讓專斷教養方式跟不上社會的進步。
在養育上,若政府政策和地方社會規範的發展,如瑞典推出的『爸爸月』或讓幼兒托嬰中心更能普及,能讓父親與母親更能兼顧家庭和事業,比單純補貼家庭所得更能改善生育率低迷的問題。
在社會階級的階級複製教育上,勞工與社會的上流階層並沒有灌輸子女耐心、放眼未來的誘因,只有以工匠和商人為主的中產階級才會灌輸這樣的教育意識,這跟之前看過的『父酬者』裡的研究結果一致─我們往往會稱羨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或窮困潦倒在路邊苦讀考上一流學府者,但這幾乎都是個案,真正帶動社會革新的階級是中產階級。
最後在教養的未來上,作者認為只要文化的觀點出現調整,就會加速經濟變遷,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期許男孩女孩有一模一樣的職場機會,政治就會支持職場反歧視法令的通過,實現男女平等的願景並強化這樣的教養趨勢。在未來兩性育兒工作幾乎是平等,我們這輩當上爸爸的通常可以跟下一代建立親密的關係,也未嘗不是好事。
感想
對應此書的分類我是出身於前段中產階級、配合模式約是70%專斷式教養30%的威信型模式,我父母的產業背景是比較保守僵固,教育思維上也多數時是如此,我從小就是個自我意見很多的小孩,從求學到職場,我一路地碰釘撞頭累積,回頭看看自己受的教養部分,對應此書的定義是個比上中產還省更多的教養模式,除了省錢外更沒有發自內心的互動相處時間。如果真的有孕育下一代機會,我會好好投入金錢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