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失敗者回憶錄101:《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李怡
·
·
我不但沒有把這段「掃地出門」的經歷寫出來,而且還不時警惕自己,不要在論政時有個人的情緒因素。

為脫離天地另組公司出版《七十年代》發起眾籌,與近幾年的眾籌方式不同。當時我們的方式分兩種,一是不公開、只向因雜誌而同我門結識的朋友徵求入股,投資一千美元(當時合五千港元)即成為股東,但最多只接受投資二萬港元,以免公司被大股東控制;另一方式是在雜誌公開徵求「贊助讀者」,即預付一千港元,作訂閱及購書費用,扣滿一千港元為止。

兩個方案都得到非常理想的回應。股東有個人投資亦有數人湊一股投資。加上「贊助讀者」,很快就籌得足夠另起爐灶的資金了。

繼續有中共駐港大員直接間接地向我勸說,要我留在天地,另找人去經營新公司的《七十年代》。但那時我關心的兩岸三地都處於關鍵時刻:香港開始出現九七問題;台灣在美麗島大審後民主運動更趨積極;中國是鄧小平在1980年8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講話提出大範圍的政治改革,到1994年出版《鄧小平文選》這講話已大幅改動,我稍後會介紹根據講話而提出的「庚申改革」方案,其後雖無疾而終,但當時是給人帶來希望的。我極度關注這些大轉折的後續發展,覺得很難不直接參與報導、思考、分析。所以還是選擇離開天地,繼續《七十年代》編輯生涯。

我本意是挽救天地圖書、也保存《七十年代》,誰料竟被視為「背叛」、「不知好歹」,隨後與中共僑辦有關係的《鏡報》發表了兩篇先栽後誣的文章對《七十年代》大張撻伐,而中共內部的《參考消息》則予轉載。接下來麗儀在商務出版部呆不下去而離職,所提供的廉價住處也以拆卸為由要我們搬走。在北京任高幹的叔叔後來對我說,這叫「掃地出門」。

不過,我仍然保留天地的股份,而且也繼續留任董事直至2017年。但董事只是掛名,並沒有參與實務。因此,天地雖是我開創,但掌管理權只有五年,1981年後就交棒給陳松齡,其後天地的所有經營、發展、壯大,都是在陳松齡、劉文良等領導下取得的,與我無關。出版方面,除了亦舒是老相識由我引進之外,其他也都與我無關。但宗旨是開創時定下的,即以非左派、至少不是正統左派的面目出現,出版品也基本上不受左派政策規條限制。在陳松齡背後,有中共左派出版界退休的領導人藍真支持。一些對中共來說屬政治敏感的書之所以能夠出版,固然有陳松齡的膽色和擔當,也有藍真的背書。私底下。陳贊同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但公開,就是另一回事了。

2010年我在天地出版了《細味人生100篇》等談論人生話題的好幾本書,都很暢銷,陳在我面前展示銷售數字並付版稅。這是許多出版商做不到的,常有出版商向作者隱瞞銷售數字,以減少版稅支出,香港叫「走數」。陳是一個誠實、正派的出版人。《細味人生100篇》自出版以來,每年都至少加印2000本。2017年陳離職至今,卻沒有通知我被加印過,我的其他各本暢銷書也沒有再收到版稅。

2013年我要出版政論集《香港思潮》,陳表示天地不宜出版,但我可以自費出版,天地代做所有版面、封面設計工作,並介紹願意印刷和發行的出版商。這以後我繼續出版了好幾本政治敏感的書籍,他都讓天地幫忙。

2017年由於經營環境困難,天地連年虧損,我提出趁現在資產豐厚,不妨考慮賣盤,也許有資金雄厚又願意投資文化事業的人士願意買下來。當時包括最大股東三中商擁有的僑商也同意了。我找到了這樣的商人。在帶他去天地大致定出價錢後,僑商突然反口反對出售,而且增持股份至接近50%。於是買賣泡湯。這一年陳松齡退休,由中聯辦持有的三中商派來新董事長。天地的性質也就改變了。

我被「掃地出門」後,一直沒有把被迫離開天地的經過說出來,只在遷離天地的1981年8月號的「卷頭語」輕輕提到「曾經被迫考慮要停刊」。不公開披露的原因,是我覺得這是我的選擇,怪不得人。香港的中共工委沒有執行廖承志「徹底搞垮」的指令,但中共派駐香港有多條不同的線,霍英東應可直通廖承志辦公室,作為左派商人他作出的選擇理所當然。香港左派領導人直接間接勸我放棄《七十年代》可能出於好意。轉讓出版《七十年代》的權利也順暢。我不將經過公開的更實際原因是保護天地,我相信陳松齡、劉文良會秉持始創時的宗旨。後來天地的發展我也必須承認他們比我更會經營。

《七十年代》作為一本政論雜誌,應該獨立而公正地就事論事,論的是兩岸三地及世局,個人的際遇若摻雜其中,格局就小了。

我不但沒有把這段「掃地出門」的經歷寫出來,而且還不時警惕自己,不要在論政時有個人的情緒因素。

眾籌成立的臻善有限公司1982年舉行百多人參加的股東大會,中為董事會主席馮可強,右是秘書方蘇,李怡任執行董事。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