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 彼得・杜拉克也提出反本能計畫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都知道''(不是指那種知易行難的大道理)
而是知道卻沒做到的內心衝突,
我知道我有立馬行動的執行力,卻沒有持續力,
三分鐘熱度是一直以來想甩卻甩不掉的陋習,
隱約有個聲音「就因為妳懶惰啊!」
真是因為惰性嗎?
內心卻莫名有股不甘心,
卻又沒有頭緒,不清楚這份不甘心從何而來;
自從開始閱讀後,我學著看事情的「本質」。
細想人生一路走來,
舉凡我有興趣的項目:縫紉、烹飪、閱讀、寫作、澳洲RN、
潛水、舞綢、泳渡日月潭、單攻玉山、跑過合歡山超級馬拉松、單車一日雙塔520km、226鐵人三項⋯⋯
這裏不是要炫耀我有多厲害,
而是有太多過去的"事蹟"讓現在的我感到佩服,
那段時期似乎就是我的人生巔峰,
我相信那些事情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注力和毅力才做得到;
那麼,既然我經歷過「廢寢忘食」的階段,
這就證明了——我不是懶,而可能是沒找到自己該努力的方向。
「拖延」是無法持續的警訊
關於計畫,我們都知道要設立短中長程目標,
但常常在中期,甚至前期還來不及看到成功就被扼殺掉了。
WHY?
我們先從了解設定時程這件事說起:
訂定時程的本質並不在於限制時間,而是「提醒」人要把這件事『放心上』。
以我自身來說,培養運動、閱讀、寫作習慣,
也許有一陣子真的沒時間執行,
但是忙碌時也一直叮囑自己「利用碎片化時間」,
運動:不搭電梯、改走樓梯;
閱讀:睡前把書打開,即使沒翻兩頁就睡著也沒關係啊,至少與書有連結嘛;
寫作:無論何時有靈感就馬上紀錄在手機記事本裡,
這就是「掛心」。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拖延」的本質:
拖延是一種追求安逸的本能。
努力本身就是一件「反本能」的事情,
而人們做選擇時,
會習慣性選擇簡單的事情來做,拖延也就隨之產生。
拖延時我們看似得到一時享受,事實是拖延的過程也很煎熬。
但拖延也是有好處的~
比如網購時一鍵輕鬆將物品加入購物車後,
拖延結帳可以降低衝動消費(電商為因應這種消費心理學,積極發展許多削弱「拖延」的程序,比如:一頁式網站、免加入會員也可結帳⋯)
利用SMART養成微習慣
不要急著一開始就制定完美計畫,「彈性習慣」、「原子習慣」二書都在闡述雷同的理念。
我們常聽到要成功者得先自律、自律需要極大毅力,
於是成功的設定長這樣:習慣➝自律➝成功
但要養成一項好習慣談何容易,
所以這裡插入了前一個步驟變成:微習慣➝習慣➝自律➝成功
這非常適用像我這種毅力、耐心稀缺的人,
因為執行微習慣付出的代價極低,
低到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這就連結上一段說的➝掛在心上。
SMART是指:Specific(目標明確)、Measurable(可以衡量)、Attainable(能夠實現)、Relevent(與目標相關)、Time-Based(實現明確)。
簡地來說就像一份地圖,目標越明確,你越清楚該往哪走,即使繞路也能走在正確的方向。
持續的撇步—找出適合自己的回饋指標並建立機制
即使是讚賞,久了也會習慣、會麻痺,
我認為成就感的來源不在於收到多少讚賞,
而是是否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激情,
就是這股情緒波動帶來的刺激感,
讓人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
👉🏻那麼,如何找到自己的回饋機制?
即時:有些大目標需要長時間才看得到成效,此時可以效仿「微習慣」的概念,建立「微獎勵」,以維持興奮感,但重複執行一樣的事容易疲乏,所以要記得: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
合理:簡單來說就是賞罰分明,既不要輕易放過自己,也不要逼死自己。
確實:要知道世上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持續:這裡的「正面回饋機制」本身就是為了持續而生,藉由「操作條件反射」反覆強化制約自我。
*卓越不是一種行為、也不是結果,是一種習慣。
先找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評估:一開始不用急著規劃或改變,先觀察自己(設定3天或一週都可以),並記錄每個拖延的問題:
(1)到該睡覺的時間還在滑手機,導致睡眠時間變短。
(2)早上鬧鐘響了還賴床。
(3)遇到複雜的事總想著「等我晚點有空再做」,然後常常就忘了做。
大致列出後可以總結出我的問題:
自制力不夠、精力不足、常沒把重要事情放心上
而後續的計畫都必須為這這三點做規劃才能治根。
時間管理怎樣做最有效?
時間是有限資源,開源節流的概念套用在這裡:
爭取時間的方法有妥善計畫、學會精簡⋯⋯;
減少浪費的方法有利用碎片化時間、締造環境⋯⋯
「你習慣本能地過一天,就會平淡過一生。」
換句話說,當習慣跳脫舒適圈,一生就能很精彩。
書中提供許多表格、工具來讓每天過得不平凡
「時間管理」之所以重要不是為了要做更多事,而是爭取休息時間。
就好比說,頂尖運動員達到一定程度後,誰恢復得好又快才是賽局關鍵。
其中有一份表格個人認為滿職得一試:時間碎片清單
有點像是待辦清單的一種,其概念是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事的時候給自己指引,少點迷茫。
營造環境幫大忙
普遍認爲學習一種語言,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置身該國家。
因為環境融合生活,將一切變得呼吸般簡單自然,
而養成習慣、睡眠、運動、飲食也是如此,
如果沒有環境,那就自己創造呀!
身邊其實充滿能利用的「小工具」,相信自己的智慧與決心,一定可以!
和負面情緒互利共處
陽光正向的人一定也會有負面情緒,
那是自己的一部分,
不仿把她看作一個人,
理解她、擁抱她、安慰她、釋懷同時也拯救了自己。
舉我的例子來說,
即使身邊所有人都覺得我陽光、優秀,但自己並不認為自己像大眾口中那樣優秀,甚至別人越誇讚我,那種內心沒自信的感覺就越嚴重,我好怕不符合大眾期望。這本書中提到我心中的女神Emma Watson居然也有這困擾,原來這叫「冒牌者症候群」。原來治療方式還是回到自身上:肯定、鼓勵自己。
其實我深知身邊不乏充滿正能量的太陽型大質量恆星人,
也知道自己如同銀河系中的星星,只要向他們靠近,
我就能保有亮度。
期許自己有天也能正為照亮他人的恆星,
這是我自小很就很慶幸、感激自己能有這種利他思維的天性。
如何做出適當抉擇?
人終其一身,工作佔大部分時間,作者提到好的判斷應具備
足夠的正能量和較大的格局👉🏻【Ep.6格局決定結局】
如果感到迷茫,可以再次從本質探究起。
真的了解問題嗎?這是問題的核心嗎?會不會是治標不治本呢?
逐漸溯及源頭就能發現有時候事情沒有想像中簡單,卻也可能沒那麼難。
失敗有三種
1.可預知行失敗,顧名思義,很多時候錯誤是能被避免的,卻眼睜睜讓他發生了。
2.不可避免型失敗,明知事情發生後也沒有能力去改變。
3.智慧型失敗,亦即讓失敗有價值。
其實三種的中心圍繞在自己如何看待失敗這件事,懂得變通、學習轉念。
結論
一直都知道
廣泛閱讀能增長智慧,於是我開始閱讀;
後來也發現
輸出才是最好的輸入,於是我開始寫作;
現在才體悟
實際交流才能善用所學,實踐利他思維。
小時候人人都說我傻膽,
那何不善用這份勇氣去闖闖看,
記住!無論如何你都會被罵,永遠都會有人對你不滿!
那妳何不放手一博try看看?
既然都會被罵,那麼被罵也要被罵得不委屈啊!
At least you’ve tried!
從現在起廣結善緣,創造下一個人生巔峰!
最近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江老師,
她說話的方式有點哲學卻不那麼拐彎抹角,
很像「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表達方式,
原來有智慧的人真的是這麼說話的啊!
嗯!我確定自己在正確的方向!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願你我都有滿滿福報!
感恩!
還有這裡看得到我的文章:
Potato Media是一個『區塊鏈 Web3.0 共享社群平台』,
小V在這裡將分享許多不同類型的文章~
歡迎點我加入看更多關於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