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計較文,像極了愛情

蔡凱西
·
(修改过)
·
IPFS
·
水要退了,褲子快穿好
Photo by Ibrahim Rifath on Unsplash

民視有一部播出長達數年的連續劇,叫做「親戚不計較」。

以前難得有叔公嬤級的長輩來家裡作客,一定是打開電視轉到民視,好好招呼他們的眼睛,偶爾我也會很應付性質的陪著收看片刻,粗皮雄跟那些我根本弄不清楚彼此關係的親友們,總有吵不完的架,既然劇名是「親戚不計較」,看樣子是劇情裡的人物總是在計較某些事情,所以才一直吵架。總之,劇情的中心思想就是在呈現,人間關係愛計較的壞處。

但是,「不計較」跟「愛計較」,對人類社會來說,真的可以用善與惡的標籤,來截然區分嗎?那得要看,是誰在計較?計較甚麼事?還有,那些總說人家「愛計較」,希望人家「別計較」的人群,都是哪些人?


一個理性的人,其實應該可以分清楚,甚麼是「理性的計較」跟「非理性的計較」。

例如你想讓人際關係,有點基本的界線,讓自己過奇檬子更好的生活,而不是醬缸式的,甚麼都不分你我,最後你的都變成他的,所以跟對方提出問題,重新畫個有相處又有尊重的界線,這是「理性的計較」。

至於老是愛強調「不要分你我」,藉由不分清楚、沒有或刻意不釐清的灰色地帶,有意識(甚至貪婪)或無意識自身是既得利益的位置,享受便宜行事的好處,這是「非理性的計較」。

台灣人大部分理盲又濫情,喜歡沒原則的善良,當有人提出問題,對應的方法就是趕快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不要讓太多人知道、發現某件事情其實問題很多。

例如當你提出想保障自己的某些權益,或至少得到某些基本的尊重,如同道歉要露出甜美的微笑(裸露身體的某個部位表示歉意這太低級我不行),那些原本受惠於沒界線又不尊重人的對方,就會被覺得打到痛處。然後,對方會使用各種「姿態」(ㄑㄧㄥˊㄌㄜˋ),跟你來個「非理性的計較」,像是氣急敗壞的辱罵,或是滿腹委屈表情反擊,指責你「愛計較」。


歷史課本不求甚解的背完了,考試考完了,就通通還給老師了。也不想想人類的生活可以發展到現在,或是個人在歷史的變局中得到幸福(不見得是大眾的幸福),都是千百年來,有人不停的,在事事計較。

馬丁路德開了宗教改革的第一槍,計較贖罪券是斂財、計較經典的閱讀與解釋被壟斷、計較神職人員腐敗。其實當年馬丁路德也可以選擇不要計較,他好好當個威登堡大學教授,不要寫甚麼《九十五條論綱》去跟教廷對著幹,也可以過得很舒服阿。路德的改革呼聲,致使教會再次分裂,各教派打打殺殺,人類從流血中逐漸學習到宗教寬容,至今教派百花齊放數不清,當然,不信的自由也成為現今普世價值。

19世紀末,也是有個人決定跟清廷計較,到處去募款搞革命,沒錢就去找金主要錢,因為搞革命東奔西走,認識了很多年輕的紅粉知己,後來還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我就問,要是他不愛計較,好好當個清國的順民,別說是大總統,更別說他作為羅莉控令人稱羨的幾段愛情,會成為現在的美談嗎?

遠的不說,講點近事。

我因為拉肚子,沒出門參加這屆的同志遊行。台灣能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也是因為挺婚平的進步人士不斷在努力計較,婚姻家庭不應該只有一種形態,讓大眾了解同婚不會讓爸爸變不見;讓相愛的伴侶能夠有法律保障,不會因為其中一方過世,無法繼承財產,或是有一方躺在醫院,不能探病也不能簽署手術同意書。所以從同婚入民法的付委、愛(礙)家公投訴求婚姻家庭全民同意,然後748釋憲案通過,因為計較,台灣的民主與人權才會走在其他亞洲國家前面。

老人都愛話當年,以前每當我老娘講起他力爭上游讀到台大的勵志故事,都會提到一位女性長輩(實際有沒有這個人我不清楚),勸他「女人不用讀太多書,會寫信就好」,但是他覺得很不認同,也不願意複製貼上家族那些女長輩們,因為沒讀書沒知識,嫁娶跟職業沒有太多選擇的後塵。當年很多戰後嬰兒潮的台灣人,努力往更高的教育程度上走,計較著以後過能更好的生活。


計較其實不是壞事,壞就壞在,在特定人群眼中,那些「理性的計較」,是他們背上的芒刺,最好你就不要跟他們計較,乖乖聽話不要提出問題,不然,你的「理性的計較」就會被惡意包裝成,被社會上以負面眼光看待的「愛計較」字眼。

當年財大勢大的教廷,最希望大家別計較贖罪券的收益、聖經的權釋,還有內部腐敗的問題:

幹嘛計較那麼多呢?我們都是信同一個上帝讀同樣的經典啊,既然看不懂拉丁文聖經,那我讀經典給你聽,那就跟你自己讀經典是一樣的,我又不會害你,聽PAPA的話就對了。

當初立法院在付委討論同婚入民法之際,有某黨的立委還表示,修法不用急於一時,因為同志們也都這樣幾十年了,意思就是同志團體好愛計較喔,已經沒那麼多歧視與汙名了,居然還想要享有合法婚姻。

愛把「非理性計較」當武器的人們,往往是權力或道德位階上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所謂「討厭的大人」。他們那張嘴,老是勸人「不要計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好愛計較喔!

他們完全忘了自己也年輕過(也可能是選擇性失憶),當年自己的那份計較,也曾經是理性的,拿自己的人生願景,跟上一代計較:

你們那種沒知識又貧窮還雞狗隨便嫁,我才不要。我就是要升學,看更大的世界有更好的婚姻家庭,我不要跟你們一樣沒水準。

他們當然是不可能目張膽的批評上一代層次很低,但是默默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那本來就是在計較阿!不過呢,卻在擁有了權力與道德的優勢地位之後,把自己包裝成擁有「不計較」美德的大人,接著更能以不言明的,不費吹灰之力的方式,計較到很多好處。

面對比自己下位的人們,那些試圖獲得應有的權益與尊重的「理性的計較」,他們總是急忙撇清:

我都沒計較你幹嘛計較,幹嘛分那麼清楚,我又不會害你!

其實他們沒說的是:

我可以跟你計較但是你不能跟我計較!

例如搭火車根本沒買座位,但是大辣辣坐在別人位置上的長者,推說自己腰不好,借坐幾站就下車(以下省略五萬字)。他要的就是座位的主人,別跟他計較,因為我老你小,我可以計較你的座位,你來爭取座位的權益,就是欺負我老,你就是愛計較!


人善良,更要計較,自己的生活才會變成你喜歡的樣子。那些把「不要計較」放在嘴邊的既得利益者,總是把「不計較」無限放大、膨脹,包裝成一種義務而不是美德,對於「合理的計較」則被他們汙名化為「愛計較」的惡德。

有發現都是哪些人沒穿褲子了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蔡凱西Cathy Tsai | 蔡凱西 台北人 / 不專業旅人 / 流浪中的學術人 / 研究旅行史與旅行文化的不良歷史學徒/《後綴》假掰文青誌編輯群 在出門旅行、閱讀,與作古的旅記文本中持續穿越 佛系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travelhistorystory 合作邀約:misiaa2001@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來共此一連憂夢吧:那些年我們看過的瓊瑤究竟有多恐怖

鴉片煙霧吞吐間的王道樂土:我看漫畫《滿州鴉片小隊》

京都宇治:平安時代王朝顯貴的比佛利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