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性與墮落自性在心理學與宗教學的意義(瞎說系列猜測版)
對了,關於墮落自性到底是什麼意思,目前推測烏賊大概有參考兩種心理學分類:
自性(榮格心理學)
五大心理特質(又稱大五性格模型或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簡稱FFM)
關於這個我之前遊戲王文裡頭就有提過這個概念,特別是在寫ARC-V四遊相關文的時候
而佛教中也有自性這個概念,但根據詭秘的世界觀來說參考的可能只有前兩個(不過佛教的會在最後稍微提一下
好了以下開始,不會寫太詳細不然真的看不下去:
自性(榮格心理學)
自性(Self),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四大原型之一。也就是心、性、或本性,人心靈的中心。有神的形象。
在夢中常以老智者或是助人動物的形象出現。以曼荼羅(mandala)為象徵。其他代表象徵有太陽,黃金,石頭,樹等等。
榮格認為道教內丹術中所說的元神即是自性、式神即是自我。
日裔的榮格學者認為禪宗《十牛圖》中的牛是自性、牧童是自我。在這裡「牛」又稱「心牛」。
這個最可能是烏賊所採用的自性設定,講白了就是本我,與自我不同,自性不是意識、更多的是本心與心的內視部份。
說實話這個除了無法解釋墮落自性是什麼外幾乎全都解釋了,詳細搜尋應該中文圈本身有不少解釋。
這本身就是一個心理學研討範疇所以論文不會少。
五大心理特質
五大性格特質(英語: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又稱大五性格模型或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簡稱FFM),是現代心理學中描述最高級組織層次的五個方面的人格特質。這五大人格特質構成了人的主要性格。
在眾多的人格評量中,因為使用的因素分析方法不同等原因,所以不同研究者得到的人格特質數目不相同,但總體上可以分為五大性格特質,即: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 「外向性(Extraversion)」
- 「親和性(Agreeableness)」
- 「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
從個人性格發展角度上來說,「五大性格」在進入職場後大約四年趨於穩定。同時研究數據還發現,即使經歷重大人生事件,成人的性格特質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穩定性是特質的突出特點。相較於狀態(states)和情緒(moods),特質不隨環境變化而改變。
這個的話就找到了。
那個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非常可能就是墮落自性的部份,其實看英文就看得出來,情緒不穩定性就是一般通稱的神經質(。)
情緒不穩定性測驗得分高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情緒化、情緒波動大、且更常有以下這些情緒:焦慮、擔憂、害怕、憤怒、挫折、羨慕、忌妒、罪惡感/內疚感、抑鬱、和孤獨感。他們的抗壓性較差,且有可能將正常情況解釋為威脅,將小挫折看成絕望的困難。 他們通常自我為中心/自以為萬眾注目和害羞,並有可能難以控制衝動和延後讓自己的慾望/需求被滿足的時間。
仔細對照一下情緒範例,差不多就是失控時可能會有的行為了。
墮落自性很可能是參考這部份。
自性(佛教)
在印度諸宗教中,自性(梵語:स्वभाव,svabhāva,巴利語:sabhāva,藏語:རང་བཞིན,威利:rang-bzhin),又稱自體、法體、體、實性,是個哲學術語,指所有事物(法)自身擁有、自體形成、自身決定存在形態的性質,是常住的、不變的、獨立,不依緣起而變化的;其外在特徵,則為自相。這個概念在不二論、毘濕奴派中是個重要的課題。佛教也接受了這個概念,在部派佛教時期發展出自己的論述。在大乘佛教和大圓滿等中,也是很重要的理論之一。
其實佛教的話更好理解些,基本上就是佛教基礎「本我」的延伸,說是不變自我也行,換在現代人更好理解的概念大概是意識,有意識存在才決定自身存在,而意識是常住、不變和獨立的。
換在詭秘中大概是對應到意識、靈性與以太體的部份。(話說以太體這名詞本身也是很龐大的東西,要把整個人體脈輪學說都拉進來講才說的清楚,先不開這坑
噢對我上次接觸這些都是大學通識課的事了,不用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