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数字游民的代价
Nothing behind me, everything ahead of me, as is ever so on the road.
每个年轻一代都有自己的浪漫和寄予厚望的地方。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旅行之路。
近些年,数字游民的话题因为疫情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火热,前两天我在我自己的社群发起了关于「你是否想过做数字游民?」的群投票,收到的结果很有趣:
「想过」占到46.2%,「想过且在践行中」占到了38.5%,「没想过」仅占据了15.4%,虽然我只是在我自己的小社群做了这个调查,但其实也能反应出现今人们对于「数字游民」这一称不上是职业的职业的一种态度。
显然「数字游民」已经成了年轻人眼里憧憬且向往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听到这个词就忍不住让人将它与「酷」连接在一起,正因为数字游民群体在国内是极其小众、少数的人群,因此才使得大众对此趋之若鹜。
可是今天我想借着这个微弱的数据样本,围绕「数字游民」来谈谈它的魅力,同时也会撕下它的光环和面纱。
数字游民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收入完全来自于互联网,且拥有完全的地域自主权。
(1)
信念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一本书火遍了美国,而后风靡到中国,迄今为止这本书还在被各大出版社不断重印出版可见其影响力,这本书名叫做《On the road》(在路上)并被制成电影。
事实上,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篇章是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外班上,我至今都感激那位语文老师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推开了无数影视文学作品的大门。
从《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最后的武士》……再到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他虽然年过三十,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很强的自由精神,且将这股精神力量带去了课堂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初中时代,我看这些作品时,印象只停留在这些被誉为“垮掉的一代”们身上的自由与荣耀、冒险与疯狂、肮脏与男女关系的混乱,它们让原本受着「正统价值观」的我,在面对这些人性复杂性时,一时陷入混沌与错乱,当时我疯狂排斥着这本书所传递的思想,我不喜欢它,因为它不符合当时我脑海里的三观标准。
不过,年少时的许多不成熟的极端想法,在成年后的奔波辗转与形形色色人的交往中,逐渐开始松动和剥落。记得我大四那年,重新拿起《在路上》又看了一遍,有一段话特别点燃我:
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
唯一对我来说是疯狂的人,那些疯狂地活着,疯狂地交谈,疯狂地被拯救,同时渴望着一切,那些从不打哈欠或说一句俗话的人,却燃烧着,燃烧着,燃烧着,像神话中的黄色罗马蜡烛,像蜘蛛一样在星星上爆炸。
那场公路旅行的经历瞬间就在电光火石的刹那间,重新点燃了我体内沉睡的灵魂,仿佛是《人生切割术》里的Mark,无意中在工作时读到了他姐夫的畅销书《The you you are》。
文学作品对我在成长经历中的思维塑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对于“文艺青年”这种如今已被一些人冠上贬义酸臭色彩感到惋惜,甚至人们为了防止自己与这个词产生联系,而下意识的会急于摆脱这层关系。
事实上,多亏了我当年的“文艺”,才让我走到今天的人生。文学作品里承载了大量人类智慧的光芒,更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追逐自己的理想,若没有这种作品的启迪和激励,我想我同样不会至今都On the Road.
《在路上》同样点燃了我,甚至掌控了我的思想。老读者很清楚当年我为了能够离开杭州,承受了多少打击痛苦和冷嘲热讽,当时我一心就想着北漂,前途到底在哪里,对于一个20出头的年轻女孩而言根本没有答案,可是我内心唯一的答案就是:
我一定要走出去,我一定要在路上,我一定要去冒险,我一定要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无论我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股信念在我胸口几近喷薄而出,以至于我可以忤逆一切亲朋好友的劝说和辱骂,以至于我可以放弃唾手可得的机会,走上了一条看不到任何明确未来和方向的冒险之路。
那么,这和我今天想提及的数字游民有什么联系呢?为什么我要分享这段经历呢?
我知道很多人在当下羡慕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渴望自己也能成为数字游民,我聊过许多想要成为数字游民的朋友们,为什么你们会希望当数字游民?
答案无一不是和当下的大环境相关——
想要摆脱朝九晚五甚至996、007的生活,想要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想要去不同地方居住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想要边旅游边工作……
这些理由都很合理,可是合理的背后同样有许多潜在的坑,因为我看不到对于“代价”的思考,更看不到人们能为了成为数字游民做多大程度的“牺牲”和“放弃”。
当年,我只是为了让自己达成“在路上”这一状态便可以做出这样的牺牲和放弃,而不是受困于经济衰退、大环境每况愈下等理由去谋求其他出路。
我有一份可以衣食无忧且光鲜体面的工作,我有本地的社交关系圈,我还有可以依靠的避风港湾,我可以下班回家吃着母亲给我做得热气腾腾的饭菜,我可以上班划水做着自己舒适圈的工作,我也可以结识不错的本地人脉圈…可是,如果我选择那条路,我这辈子也就无法「在路上」了,你们更不会读到这篇文章。
为了能让自己的人生燃烧,完成我心理的那股莫名其妙仿佛被洗脑般的理想人生,我选择了疯狂,选择了冒险,这股信念强大到谁都拦不住,再大的诱惑都阻止不了,而代价则是断臂。
因此,如果你此刻并不是数字游民,还有这一份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甚至有着自己的家庭,而你内心还是渴望能够尝试成为数字游民,保持「在路上」的状态,那么不妨问问自己——
你是否敢拥抱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你是否对此的信念强大到你愿意交出现有的一切?
如果你在信念层开始动摇了,这条路或许不适合你,因为你一定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后悔,甚至你会责备自己为什么当时会随大流盲从,过着让自己无比波折与不确定的人生。
信念,是我做任何重大决策的首要依据。
无论是选择城市,选择投资标的,还是选择某种人生,如果我没有对其足够坚定和强大的信心,那么我一定不会轻易做出决策,而往往我没有信心做出的决策事后想来多半都让我后悔,相反,我充满信念做出的决策都有不错的回报。
(2)
能力
在我看来,无论是想要成为数字游民或是想要拥有怎样的职业、人生,能力反而是排在信念之后。
因为一个有信念的人,ta可以为这股信念付出任何ta愿意付出的代价,而这股力量足以打败任何该赛道的竞争者、玩家们。
那么,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可成为数字游民?不妨先看看数字游民是一群怎样的人。
说说我接触过以“数字游民”自称,且我认为他们的确符合我脑海里的“数字游民”定义而非单纯意义上的“自由职业”的朋友们的特质。
1、学习意识极强
我接触过的游民,个个拿出来可以都是超级个体,一个人能处理几个人才能搞定的问题。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远超过普通人。
记得我在拉美时还分享过我认识的一个游民小哥,他是crypto相关知识培训的教练,我们俩在学习西语的课堂上相识,我真的快被他“卷”死。
各位要清楚,相当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游民,那么语言能力一定是最基础且最重要的能力,语言堪称是数字游民的武器,因为真正的数字游民,他们的战场是全世界。
我自认我是一个学习意愿极强的人,毕竟我也暴力破除过日语,但是遇到他,我甘拜下风。
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外面社交吃饭,都会毫不犹豫地用西语去进行对话。我还在磕磕巴巴的时候,他已经能流利对话,而我有时候状态好,他会夸奖我的语言进步很快,夸完后自己回去会再猛学几个小时要追赶我。
他当时在秘鲁停留时间就一两个月,而他的上一站是巴西、墨西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寻找当地语言学校一周抽出固定时间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如果不能线下,他会在线上要求老师继续一对一教授他。
在他离开利马的那天,他对我说:“Misso,你可不能放弃学习西语,我们要一起努力加油,未来希望还能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和你相遇。”
他的自驱力和学习的意愿远高于我,而他这样人在游民的世界里不是少数,是大多数。
2、情报搜索能力极强
如果你想要成为数字游民,那么你必须拥有强大的信息搜寻、分析和整合能力。
我不清楚各位在去某地旅游时,是否会做攻略?如果你善于做旅游攻略,且能把攻略用你自己的策略安排地井井有条,显然你在这方面的能力只需稍加培训即可。
数字游民们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们首要做的一定是对当地的信息采集,比如当地气候、温度、语言、宗教、文化、饮食习惯、消费水平、生活成本、安全性、安全范围、货币、汇率、出入境政策、签证停留时长、结识当地人获取情报的活动场、当地网络速度和环境、当地医院及医疗水平、当地对外国人的态度、当地短租/长租平台及价格……
考虑完当地因素,你还需要考虑你自己出行必备的清单及相关准备工作。比如不同国家的电话卡、国际信用卡、保险、海外社交联系方式(Line/what's up)、社交账号(ins/twitter等)、地图、翻译软件、境外相关保险意外险、相关药品准备等……
上述都是我能想到的维度,可能还有缺漏我现在想不到,但如果你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游民,你不妨把我上述列下来的纬度,自己去找个国家城市套用一下,做个简单的情报分析工作试试看,感受一下其背后的难度和复杂性。
如果看到这里就让你头皮发麻,甚至想要放弃思考,那么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因为这是当数字游民所需要的最最最基础的能力。
3、强大的社交能力
大多时候,数字游民们都是一群独来独往的个体,因为他们的四处辗转漂泊也会决定他们的社交圈的不稳定性,因此他们抵达陌生的国度时,往往都需要重新再打开社交圈,去结识当地的人或者停留在当地的游民。
否则,如果你带着走马观花旅游的心去当数字游民,那么不过是游了个寂寞,和旅行团在某城市打卡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需要将游民和旅客稍作区分。
当你希望成为游民的时候,意味着你需要保持相对开放的头脑,你需要深入到你锁定的目的地,尽一切可能去学习和融入当地的文化、习俗及本土社交圈。
而社交圈同样意味着大量的情报、信息,它们能够因为你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再带给你视野、思想、认知、商机等多个纬度的启示。
因此,游民绝对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走马观花的一群人。无论你多么内向,只要你想当游民,那么一定需要点亮自己的社交技能,甚至还要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在当地组局,找到当地的游民群体,与他们交流和共享当地的情报。
4、心细胆大享受孤独
道路交织成生命的织锦,道路交织成迷宫,没有尽头,人无法到达终点,人只能停下来,或者被停下来。
数字游民们看似很酷,他们有着狂野的自由精神,是头脑和精神的流浪汉,可他们一样是一群被放逐且随时都要面对孤独议题的灵魂。
环境的变动催生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同样催生了许多危险和机遇,要成为数字游民就不得不去面对这层心理的议题。
没有社会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没有专属的社会圈层,甚至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群体,不妨问问自己,从心理层面上而言,你是否真的能接受这样的身份认同?这就是你想要的「酷」的代价。
我在走上这条“边缘群体”之路后,我真的对于曾经趋之若鹜渴望的名与利看淡了许多,对社会的头衔也看淡了,你完全可以说“我是得不到才说自己看淡罢了”,可在我心里,我认为追求自己要的工作和人生,其意义远高于社会给我的一层身份认同,因为当我拥有后者时,我同样需要承受和背负相应的枷锁与责任。
相反,这层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会是我想要的吗?其实我都想不到,反而当下的状态给了我一种安定感。
我已经接受了我就是一个漂泊游荡且没有专属社交圈层的灵魂,我不感到羞赧,相反还无比自洽,甚至愿意大方承认,这就是我。
孤独,是常态。
可是这种“孤独”却带给了我无尽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的可能,是一种健康稳定的孤独。我需要它,我享受它,甚至没有孤独的存在,我的人生就不会走到现在。
可同样,我也拥有高质量的陪伴,无论我在哪里,总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把酒言欢,听着新朋友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而结束陪伴,我必须要一个人呆着,消化他们的信息,记录并思考对我有启发的内容。
那么你呢?你能够忍受走上这条路时,会面临的大量独处时刻吗?你能接受你的社会身份和稳定社交圈会失去这一后果吗?
5、主动+被动收益
这一点我想是劝退无数人当游民的重点,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依靠自己在互联网获得收益,那么他/她即便是有上述所有能力,都会因“力不足”而放弃当数字游民。
毕竟没有人敢在自己没能搭建成熟的一套商业赚钱体系时,冒然放弃本职工作和稳定收入,冲出去看世界。
不过,很多人同样高估了看世界的成本,而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毕竟数字游民不是财大气粗的旅行达人们,你要尽可能去计算和对比不同目的地的租金成本和消费水平,当你懂得什么是“地理套利”时,那么你就能节约出大量的金钱,同时也能让你享受当游民的快乐。
试想,如果你能依靠互联网完成远程工作或者你在网络上能够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意,那么你当然可以大胆地去世界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因为你只需要网络和电脑即可获得收入,而此刻的你,是一名远程工作者或是一名网络创业家。
不过,这里同样存在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挤占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即便你在马尔代夫,也不代表你在开启一种数字游民们的生活模式。因为你还是没能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甚至你都会因为工作而无法更好的享受和探索当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等。
因此,最多只能算得上是个自由职业者,毕竟数字游民们的生活可不是只有“工作”和“职业”,他们非常懂得如何去享受和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资源。
我遇到的游民们,有企业主、投资人、教练、设计师、语言老师、自媒体博主,也有躬身于web 3的朋友们…无一例外,他们都有自己的远程收入来源,有自己的商业赚钱模型。
当然,我接触的一些外国游民们,都有很强大的投资能力,他们除了手里运作的收益以外,还擅长不同市场的投资分析。比如我遇到过房地产投资和二级市场投资的游民们,而跟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很懂得用“资本”的逻辑赚钱。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许多依靠着场外现金流的中国游民们似乎还是会在投资上欠缺一些相关能力,对于“资本”的一些认知和学习会相对弱一些。
当然,可能我接触的样本有限,也许中国也有大部分散落在其他国家的游民朋友们兼具了“投资人+创业者”的双重属性。
因此,想要当数字游民,在我看来你是需要去提高自己对个体生意的了解及对投资的认知的,这种模式一旦建立,那么作为游民的你,可以以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去尽情探索世界的某处。否则,你会因生计问题,无论身处何地都难以做到真正享受当下,探索和体验当地的资源。
这也是我认为当游民的一个极大的难点,你需要拥有的学习能力可不只是语言,还要理解更高阶层的赚钱方法,商业、投资缺一不可。
(3)
尾声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对数字游民的思考,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一些想要成为数字游民的朋友们。
虽然,这是一篇看起来在劝退大家当游民的文章,但我本意并非如此。相反,我希望扯掉这些被加了层层滤镜看起来很酷的“数字游民”,把许多的真相摊开来给各位看。
如果你真的想当数字游民,那么如我第一条所说,你的信念就在那里,无论在中途你看到我写得许多令人害怕的要求时,始终没有动摇你那颗坚定的心,那么我恭喜你,在意愿上我想你已经做好了准备,接下来不过就是能力层的学习和训练罢了。
同样,如果你在看本文时,已经开始动摇,打消了成为数字游民的念头,那么也没关系,总有人会选择一条冒险的路,也总有人会选择更稳定的道路,选择无关对错,只要自己能幸福就好。
不过,我个人再分享最后一个观点:
我认为,每个人的人生应当有一段自己的英雄之旅,应当有一段可以让你在漫长几十年里都引以为傲的冒险故事。
很多人会认为当数字游民最大的问题是钱,其实并不是,这些涉及到了大量的策略,可以让你的游戏以更低成本的方式启动,而人们却忽略了。这一点,我会在本周六(10月1日)晚上的视频号直播详细展开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末预约。
成为数字游民并不意味着它需要贯穿你整个人生,人类如今的生命周期已经可以长达八九十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里,拿出几个月到一年的周期Gap,尝试着去做一些大胆而又疯狂的事,并不会摧毁你接下来的人生。
而这样的“冲动”越年轻时去做越有益,不只是因为它的容错率高,成本代价低,更可能它会彻底扭转和改变你的人生轨迹。因为当你拥有家庭后,想要再去当数字游民,那么你需要兼顾和考虑的维度会变得异常复杂,对你的核心能力要求也会更高。
没有Gap Year,只有一刻不停歇地贯连求学、工作的人生,多少会很可惜。你当然可以说等我赚够钱退休了再去看世界、当游民,可是人的勇气、精力、体力往往是在年轻时达到顶峰,我深知这一点,也深知如果我不上路就会进入到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所以在我认为还年轻且热情高涨的时刻,选择了On the Road。
我的故事还没结束,因为我还是很年轻,游荡了好几年,我都还没进入而立之年。我写过《20到30岁的黄金年龄》,已经很清楚表达了我对人生的态度。或许我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突然想通,结束了游牧状态开启了创业呢?谁能料到呢?
我的人生充满着不确定性,而我也敢于去拥抱这种不确定性,恰恰也是因为不确定性,让我长出了必须多拥有确定性人生的人们更强大的反脆弱能力和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因此,这条路有利有弊,但因为我喜欢,在我眼里,利远大于弊。
等我年迈之际,我能回忆的精彩人生故事一定比许多人要多得多,指不定几十年之后,一对年轻人围着我一个老太太,双眼放光充满崇拜地听我讲着年轻时的冒险故事呢?
这样一想,我的人生意义就变得充沛丰盈了起来。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幸福)。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公众号@范米索
播客@空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