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接受與承諾療法(ACT) 看《海上鋼琴師》
人生中的種種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無論是隨心所欲活在當下享樂,遵循當下內心的衝動與慾望,得到立即性的滿足,又或者是期希能達成自己的某個目標,而克制地約束自己,都是一種選擇。
海上鋼琴師,主角沉靜、內斂,縱使外在的某些行為看似放蕩不羈,例如演出時總是會隨意地即興演出,仍可見他的心思細膩,對任何人事物都觀察入微。
近期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英文縮寫 ACT,即「行動」,是強調行動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ACT希望將人內心的價值觀付諸行動實現,以六個歷程:「與此時此刻連結」、「自我為景(self-as-context)」、「脫離糾結」、「接受」、「價值觀」及「承諾的行動」來增加心理彈性,活出生活價值。
***** 以下劇透警告 *****
從小到大生長於郵輪的主角,當外在世界有任何風吹草動時,他總是立刻躲進龐大複雜的郵輪船身,沒有任何人可以找到他,一部分隱喻著當外在環境影響心境發生變化時,主角習慣性地隱身在郵輪中,對於自小無家的鋼琴師來說,郵輪不僅是他從兒時成長到成年的場所、上班工作的地方,更是在物質與精神上帶給他安全感、為他抵擋外在危險的家。
「躲進郵輪」本身衍伸的譬喻為-主角沉浸/陷入大腦產生的想法中,受僵化思考限制,以ACT的觀點來說,即為從自己的想法來看外在世界而產生的認知糾結(cognive fusion)。
▲ 劇中的重要轉折:
主角與女主角邂逅,渴望能「離開郵輪到陸地上尋找女主角並展開新生活」。
然而現實殘酷的地方是,當時時逢世界大戰,社會環境嚴重動盪下,主角缺少穩定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來協助他返回國家社會,主角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在決定走下郵輪的幾步之遙中,退縮了。
▲ 從這時候主角開始壓抑內心的渴望,任由大腦(想法)主導,掌控一切行為。
若離開從出生至今長大的船,到陸地過生活是他真正的渴望,那又是什麼阻礙他過上理想生活?
以下從男主角好友與男主角對話中,以男主角自我揭露的想法,套用上ACT重要概念加以解析:
- 經驗逃避策略:因為負面感受太強烈產生的經驗迴避(Avoidance of your experience),想到自己「真正到了陸地之後」產生的負面情緒,逼使自己返回郵輪上。經驗逃避時常與壓抑息息相關。
- 接受此時此刻的負面情緒:接受自己面對離開郵輪的害怕、惶恐、不安、焦慮,離開熟悉的環境後,你仍然是你。
- 認知糾結脫離(Defusion):「我已經這樣生活了一輩子,就讓我留下來吧因為除了這裡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生活方式」這是以自己的想法看待事件「陸地上的生活/ 其他種生活樣貌的可能性」;試著與這樣的想法保持距離,只是看著自己的想法、感受來來去去,而意識到想法只是想法,想法帶來的各種評價並不能定義自己的能耐。
- 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導引人生道路的方向:與所愛的人在一起,過上快樂的生活。
- 做出承諾並付諸行動(Committed action):希望建立親密家庭的意願,面對離開郵輪帶來不適感,展開蒐集移民政策、打聽職缺消息,請友人協助尋覓落腳處等實際行動。
▲ 未知帶來的不確定感
主角長期獨自生活加上天生聰穎,在內活動強烈,自我不斷對話,極少與人交流心中的想法,也難以鬆動自己的想法,對他來說,郵輪是他最終的歸屬,看著他獨自一人,猜想獨留郵輪上的主角,心情究竟如何?因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而感到內心平靜,又或還存有一絲遺憾與不捨?
探索世界為何可怕?如果去除想法帶來的限制,在無限的可能性,可怕的是連「我是誰」都沒有答案,也許真正令人害怕的是尋找自己,以及找尋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