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話政治——讀《Post-Truth: How Bullshit Conquered the World》

9樓C室
·
·
IPFS
·
Caption from kobo.com

書名︰Post-Truth: How Bullshit Conquered the World
作者︰James Ball
出版︰Biteback Publishing (London)
版次︰2017年5月
ISBN︰9781785902505


普立茲公眾服務獎得主、英國記者詹士博爾以優秀的偵查報導著稱,曾任《衛報》特別編輯負責維基解密(WikiLeaks)的系列報導。這本講後真相時代的小書,副題開宗明義就是針砭胡扯(或前特首曾蔭權所指的「鬥噏」)。對於作者而言,胡扯不同說謊,說謊的人至少明知真相但執意造假,但胡扯的人卻毫不在意真假,只在意其宣稱或論斷能否在政治宣傳(Political campaigning)中有利己方。最為簡單易明的胡扯案例,就是書中提到特朗普的競選工程和英國脫歐派的宣傳攻勢。

特朗普和脫歐派都非常懂得揀選其目標聽眾,他們的聽眾從來不是學者和專家,而是對政治似懂非懂、需要以某種視角或框架理解政治議題的一般人。脫歐派指英國每星期向歐盟繳納3.5億,直指這筆錢應該可以花在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而非歐洲成員國。雖然這3.5億中減去回扣和歐盟支援英國基建後實際約2.5億,而省掉向歐盟繳納的費用亦不等於這筆錢就會轉移到醫療服務,但3.5億這個數字就構成了一個簡單直接的概念——「英國每星期丟了一艘軍艦」。

3.5億可能是個未盡準確的數字,不過已經成功將焦點轉移,迫着留歐派、脫歐派和各路媒體糾纏在這個數字遊戲,其他更複雜的議題好像愛爾蘭應否設有「硬邊界」、如何重訂英國本土適用的檢疫和法例以至對英國經濟的影響,其關注度通通顯得次要。最終為脫歐一鎚定音的是一群佔全國人口12%、為數1,300萬、約95%支持脫歐和反移民的基層選民。吊詭的是,這班選民中有三分一在2015年大選未曾投票,卻在公投響應脫歐派的號召投票。

結果,就是現在這樣了。

提起誤導(Misrepresentation)、傳聞(Hearsay)或假資訊,不少人都總會將矛頭指向右翼和親政府陣營。然而根據作者的觀察,其實在朝在野皆對陰謀論(Conspiracy)樂此不疲,同樣熱衷散播推論而來的恐懼。作者分析傳遞資訊背後實有一套資訊生態系統(Information ecosystem)支持︰新晉政客以反建制、反精英的姿態任意批判傳媒,指責媒體報導偏頗失實,並得到其支持者的和應;壁壘分明的傳統媒體窘於平衡報導的編採方針,以及拘泥於傳統政治場合發掘新聞題材,偵查報導則過於長篇大論,變相任由政客的誤導資訊佔據珍貴的新聞時段;網上媒體為了追逐點擊率及廣告收入,吸引眼球可以先於報導事實,反正同一篇報導可以反覆修改無限次;至於假新聞則是廉價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借助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慷慨分享迅速散播,並且藉朋輩轉發看起來更為可信。

歸根究底,這套生態系統不能缺少了我們每個人的參與。不管是真心相信還是出於義憤的轉發,這的確關乎我們對政治的觀感(Perception),也關乎政權怎樣操作情感政治。畢竟人非草木,我們對現實世界的人和事有情無可厚非,但當社交媒體和收費傳媒成為我們尋找身份認同的出口,我們漸漸無法以客觀和批判態度區別真假資訊,或至少對異見持開放態度討論。即使現在有些媒體或平台努力不懈為大家尋找真相(Fact-check),對比假資訊的散播速度而言,雙拳始終難敵四手。再者許多有問題的內容往往不是黑白分明,到底是誇大其辭還是防患未然,或多或少都有報導者的主觀判斷。

有別於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建議其黨友蔣麗芸「少啲講無乜用的說話」,胡扯在政治上實有大用,所以古往今來不乏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的政客。作者引德國納粹黨和普京治下的俄羅斯為例子說明,當權政客往往藉胡扯混淆視聽,製造看似是反論述(Counter-narrative)的資訊迷霧(Info-smog),旨在令大部份人難以確定可靠的資訊,繼而墮入犬儒或虛無主義的圈套,認定現存體制各部份(例如政府、司法系統、傳媒、專業人士以至學者)都沒值得可信之處,然後任憑自己的直覺和取態判斷真假。在社會互相傾軋、分化撕裂的紛亂中,當權的政客自然坐收漁人之利,反正就算國王的新衣騙不了小孩,但能夠讓大人噤聲或互相指責就已經足夠了。

正因如此,最理想的烏托邦應該就是政客、媒體和大眾攜手合力「源頭減廢」。作者提及許多方法,不一而足,認清整個資訊生態系統至為重要。可能是作者忽略了人類有創造不受控的本事,他的取態可能比不少人都樂觀︰既然每個人都是問題的一部份,那麼我們每個人亦有能力解決。

但願我們都有坐言起行的勇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