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野兽爱智慧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璀璨的暗夜之旅:钻石途径之父阿玛斯的开悟自传|《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
·

撰文:陈寿文

这是心灵自由写作群第八期的第七篇作业。


今天推荐的书籍是《璀璨的暗夜之旅:钻石途径之父阿玛斯的开悟自传》(Luminous Night’s Journey: an autobiographical fragment),作者是阿玛斯(A. H. Almaas),2012年12月心灵工坊出版发行了林群华翻译/胡因梦审修的繁体中文版(该书简体中文版由立品图书2015年7月出版,书名为《阿玛斯的开悟自传》)。


十四篇自在流动的日志,记录了难以言喻的、珍贵而真实的证悟旅程!

古今中外有关终极真理的论述,一些能够阅读到的、已出版的著作,不是以正向肯定的方式描绘出终极的合一境界的灵妙,就是从反向下手,以只破不立的方式层层剥除障碍和遮蔽。这两种途径都会造成一些错愕或曲解。前者可能使人误以为凭着头脑对合一性的理解,就能不再受制于因果,立即进入顿悟;后者则会在禅的「非此非彼」利刃下,落到结构尽失无下脚之处,又无法安于不作为,而导致枯竭、缺乏生趣。

但阿玛斯却采用了前所未见的方式,以精确细腻、诚实探究的心理学语言,完整地具体描述了逐步揭露内在绝对之境的历程。他在日常生活的小我活动中,循着每一个当下生起的疑虑、烦恼或感受,去探索这些狭窄的意识活动背后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因而在已有的内视眼通基础上,进一步地开展了更精微深奥的体悟。

在这个探索历程中,他并不受制于上述的肯定之道或否定之道,只是维持着敞开、不下结论的客观心态,也就是空性,而得以体尝藏密和伊斯兰教所指的「黑成就心」的终极况味。但这奥秘中的奥秘,他的体会里仍然是个无穷尽的创造的未知。

被归类为超个人心理学家,也被誉为巧妙地整合了心理学和灵修的近代大师,阿玛斯本人对这两个领域的差异和互补性,见解是相当清晰的。在一篇详尽的采访稿里,他举出了深层心理学和钻石途径的不同。

他赞同深层心理学在人格结构与发展上,的确有许多细腻深刻的洞见,但并没有说明人格为什么会形成,而佛法的五蕴论在这一点上却提供了更根本的观察。反过来看,佛法对现前的心理问题和童年历史的关系,也并没有任何描述,因此这两个传统的确弥补了彼此的不足。钻石途径就是这两种系统的组合,更添加了西方已经地下化的精神传承,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苏菲与卡巴拉神祕主义,以及基督信仰里的神修直悟体系,等等。

阿玛斯之所以没有采纳多少灵性心理学鼻祖荣格的理论,原因是两人的心灵经验和领会有所不同。荣格的本我概念是奠定在原型基础上的,《The point of existence》一书中指出,荣格派的研究和认知有许多是朝原型意像在发展,注重的是梦的解析、神话学等象征系统,钻石途径则主张小我的灵性面可以被直接具体地经验到,所以是一种存在性的探究,而非概念性的理解。

虽然荣格及其研究者也阐明过,象征系统的背后埋藏着最深的生命奥秘,但阿玛斯认为他们只有一小部分的论述涉及到这种深度,而且必须具备高度发展的觉知,才能直观地揭露象征背后的终极实相。因此他说,荣格的研究导向了间接认识全我的方向,与钻石途径的直悟之道有所迥异。基于其他更多的理由,阿玛斯反而采用了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以及自体心理学,然后将它们整合到他自己的证悟中。

在钻石途径的圆满学苑里,老师们不但要了解学生或个案的心识,还必须具备实修基础,真正成为本体的示现,将本体的各种品性活出来;只是拥有咨询的技巧和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这所学校的师资养成大概要花十几年的时间,采取的疗愈方式有一对一的咨询、小组讨论、运用团体动力来激发参与者的深层议题,以及直指实相、体验空无等途径。它整合了情绪治疗、认知治疗、直观式的揭露、呼吸技法,以及精微能量方面的观察和探讨。由于做法和传统心理治疗有所不同,因此阿玛斯将钻石途径定位为现代化的整合灵修系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阿玛斯认为超凡入圣、遗世修行的基调,在过往的历史里一直主导着东西方的灵性和智慧传统,这种内化极深的调子,使得人类不是向往死后去淨土或天堂,就是漠视了地球上的世间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生态的关系等等。因此他主张,完整的灵修既要探索和披露当下的心理真相,朝着绝对之境的体现去发展,更要以这种实证出的精神和慈爱,来影响整个社会和地球,而不该强调弃世厌离的价值。

佛陀说过:「去弄清楚自我的终极实相是什么。」阿玛斯提出的重点则是:「去弄清楚我们当下的心理真相是什么?」两者都没有强调刻意打坐或形式化的修练,而这和克里希那穆提的认知是一样的。他们共同指出的这条探索途径,既是客观意识的培养,也是般若智慧的养成,更是通往空有不二境界的实修之道。

该书循着自我证悟过程中特定的脉络而进行,每一章都完整地描绘出这个过程的某些片段,因此整本书虽然都在讲同一个主题,其实每章都可独立成篇。阿玛斯以一系列亲身经验的历程作为贯串所有章节的主轴,阐述了一段众多灵性文献都鲜少提到的历程。

当年阿玛斯兴致勃勃地想认识内在的灵性时,只是个念物理学的硕士生。他研究物理是想发掘客观的真理,一种不带个人偏见的真理,但那时他已确信感兴趣的并不是物理所探讨的事物,研究身而为人的本性反倒和他更有关联。

到了上世纪六零年代,阿玛斯开始上一些以内在成长、开展内心为主的体验式工作坊,他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麦可·柯南特(Michael Conant)一同展开数年的生物能分析。与此同时,她开始研读苏菲(Sufi)和禅宗思想,主要读的是伊德里斯·夏(Idries Shah)和铃木大拙的作品。

一九七一年,他在伯克利加入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由智利籍的精神病学家克劳迪欧·纳兰荷(Claudio Naranjo)带领,他传授以静心为主的灵修,并结合心理的探索,也就是把他在完形治疗、卡伦·荷妮(Karen Horney)自我分析上的经验,与九型人格(the enneagram)的体系相结合,指导学员展开深度的心理工作。

纳兰荷博士介绍了好几个来自不同古老传统的卓越导师给阿玛斯,使他有机会跟随塔东法王(Tarthung Tulku)精修数年。法王教导了阿玛斯佛学哲理,特别是空性、佛性,还有藏传佛教心理学,以及它们和灵修、开悟的关系。另外阿玛斯也从帝拉伐沙(Dhiravamsa)那儿学会修持内观,他曾经是泰国的小乘僧侣。

他学到心理学的工作和灵性修持可以携手并进,因此在自我蜕变的过程中,踏上了一条心理学和灵修密不可分的路,它们就像同一种法门的不同元素。对心理的了解能够让灵魂迎接更深层的体验,也能够把小我的某些元素(自我形象、客体关系、小我的结构、身分认同、人格模式、情绪议题等)与本体的某些面向及次元连结,这种对个人亲身经验的探索,成了他最主要的方法。这份探索着重于体察自身内在与外在的经验,分辨自己了解了什么或不了解什么,同时要认清探索的好奇心就是对真理的热爱。这种探索的关键之处,就是用心体察自己的感受与思绪,但不向外诉说或表现,这么做能促使我们了解它们,以及它们潜藏的动力。


树静,

山止,

人已空。

傍晚我从办公室回家,一整天都在进行重要的教学。我躺在床上,感到有些疲惫。我发觉从学生那儿接收来的精神能量,正一层层地褪去。每褪掉一层,裡面的内容也跟着暴露出来:情绪、念头、意像、身体的紧张。这个过程让我感到越来越澄明、轻松。这轻松持续地舒展,带来无边的开阔感,意识开始显现出空寂、明透、轻盈和澄澈的状态。

在这开阔的空间里,我的念头和感受出现了。一连串的念头与微妙感受,全都和我的身分认同以及「我是谁」的意像及印象有关。这团精神的纷絮犹如内心浩瀚空间中的一朵云,带给心智一种熟悉的认同感,而这份认同完全仰赖我经历过的记忆。当我不抱持任何态度、只是默观这整团纷絮时,我发现这只是一种心智现象罢了。一看到这点,我马上意识到它是「我」以外的东西,「它不是我」。

我注意力的焦点自动转移了。这团精神的纷絮逐渐消散,细微得简直感觉不到,犹如一朵云缓缓消失。待它褪去后,剩下的是一种单纯的状态,一种清澈而单纯的临在。其中没有对自我的罣碍、对这次经验的思索,也没有任何对它的感觉,只有一种单纯的临在罢了。澄明、空旷、寂静、通透,给我的感觉是一座白雪覆顶的山峰,周围尽是万里无云的晴空。

太阳快要西沉了,由于窗户的方向是朝东的,所以卧室的光有些暗沉。夕阳照亮了远处的几方山丘,其他的部分则出现了柔和的投影,屋外盆栽里的花显得特别鲜艳,翠绿的叶子闪闪发光。这透亮的光蔓延到所有东西上面:花盆、树木、远方的云朵、深蓝色的天空。一切都清新纯朴,风或念头都干扰不了它。


叶儿碧绿,

柠檬挂在树上,

蓝天辽阔。

我待在这份澄明中,轻松而愉快,一个问题出现了:「那,什么是我呢?」,记忆辨识不出任何东西来。我经验着自己但又没有自我之感,只有纯然的临在,赤裸裸的观照。心中没有刀絮的对话,对感知到的一切亦无评论。没有觉知者而觉知正在发生,没有观察者而观察正在进行。单纯的临在只是一种单纯的观照,里面没有反思的成分。我是视野中一切事物的见证,没有内在感的见证。唯一还熟悉的感觉就是这见证发生的地方,而这似乎是在身体的特定部位上。身体既放松又通透。感觉上它是一种光,而且也被当成周遭环境的一部分来观照着。

时间彷彿不再流逝,它已经完全停止。令我以熟悉的感觉来认同自己的心识活动一旦停止,时间正在经过的感觉也就消失了。在单纯的临在中时间并没有过去,时间流逝的感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熟悉的身分认同还持续着。

当单纯的临在圆满了,就不再有时间了。没有时间的状态,就是完全成为单纯的临在。这种状态不是头脑想出来的,而是全面性地体验到了存在的示现;它纯粹而洁淨,在念想或反思出现之前便已健在。

2017年7月8日,周六,21:40完毕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延伸阅读

土星:从新观点看老恶魔|《野兽爱智慧》

不逃避的智慧:慈心之路|《野兽爱智慧》

在自我和无我之间,洞见身心的智慧 | 杰克·康菲尔德·国庆“睿心”七日静修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