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金匠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台大學生為何自殺?-你所不知道的學校(18)

金匠
·
·


網路上假新聞四處流竄,以致近兩年看到標題較聳動、誇張之報導,筆者總要先擺上懷疑,思考是否又是索騙點擊率的把戲。

三浦春馬輕生?假的吧!他可是日本當紅一線男演員,而且還在拍攝這檔TBS電視台的日劇呀!竹內結子自殺?這更扯,不久前才看見她和丈夫、小孩一家和樂的新聞不是嗎?

但這些全都不是假新聞,三浦和竹內都因為心理上過不了的難關而選擇離開,不僅是這兩位一線演員,光是今年,日本演藝圈至少還有超過五位頗具知名度的藝人輕生離世,過往多發生在韓國娛樂圈的狀況,現在也感染到了日本,其實,這並非娛樂圈獨有的現象,而是存在世界上每個角落的問題。

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國內最高學府的台灣大學近日頻傳學生自殺消息,擁有人人稱羨的學歷、身處花樣年華的大學生為什麼會選擇自殺?

不是每個人的大學生活都那樣美好

台灣的自殺人數逐年攀升,卻沒有太多人意識到其嚴重性,尤其是負責每位國民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教育單位,包含教育部及學校,在這方面的施力少得超乎你我想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而有些國家的自殺率將近萬分之四,這看似渺小數字背後之意義,代表著自殺比戰爭帶來更多的死亡!2016年的資料顯示,全球平均每十萬人有10.5人死於自殺,台灣則是高於平均值的12.3人,2018年更上升到12.5人,換言之,每年有近3000人自殺身亡,注意!這是死亡人數,還不包含自殺失敗者喔!

在台灣,心理健康從來都不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絕對不會在課表上看見名為「心理輔導」、「心理健康」之類的課程,從古早時代呼喊的口號: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到108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教育,任憑你如何翻找,都很難有任何一項跟心理健康沾上邊,有人會說,心理健康是108課綱核心素養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的一環,過去的「健康教育」課程及新課綱的「健康與護理」也都有提及相關內容呀!

停止自欺欺人吧,「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顯然是個偏義詞,重點在「自我精進」,尤其針對學業上的「自我精進」,而健康與護理的課程就更別提了,以普通型高中課綱為例,整個三年必須完成的180學分中,健康與護理只佔2學分,換言之,很可能就是一年級每周一小時的課程,夠不夠完成過去的生理健康教育都令人懷疑,心理健康的部分就別做夢了吧!

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心理健康跟三角函數哪個重要?心理健康跟能不能讀懂文言文哪個重要?心理健康跟背不背得出「心理」和「健康」兩個英文單字哪個重要?

心理健康出狀況,是會要人命的!


過度偏重學科教育,亦即升學才會用到的考科,一直是台灣教育難以改變的弊病,教育部並非無所作為,包括改革升學制度、課綱之導正、多元教材內容等措施,都是朝均衡教育的方向努力,但顯然成效相當有限,多數家長、學生、甚至教育人員本身,仍執著於分數的比較、科系排名的優劣,讓適性發展始終還是那遙不可及的烏托邦,非學科領域不受重視的窘境也難有所改善。

考試不該是學生生活的一切

比重過大的學科課程,無疑會排擠其他非學科課程的時間,心理健康教育當然也是受排擠者之一,在沒有安排正式課程的情況下,學生的心理輔導通常是由班導師或教官來負責,班導師是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第一線教育者,或多或少也都受過相關訓練,一般情況下的心理輔導工作應該沒有太大困難,但問題在於,班導師往往要同時應付整個班級的三、四十名學生,能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才是最大的考驗!

至於教官,筆者就要打上一個問號了,軍人的養成和軍中的生態,與社會、乃至學校的運作機制截然不同,換言之,許多在軍中行得通的方式或想法,套用到社會或學校中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更何況心理輔導、諮商這種需要專業訓練的項目?毋庸置疑,許多能進入校園的教官本身能力都相當優秀,但要讓他們用那顆軍人腦袋輔導正值身心發展關鍵期的學生,強烈建議還是再考慮考慮吧!

學生的心理輔導當然還是由專職輔導老師負責最為合適,理想的狀況是安排正式心理輔導課程,將心理輔導課程固定在課表上,除了能進行一般性之心理衛教外,也能給予輔導老師發現問題的機會,要知道,多數人遭遇心理上的問題或困難時,都不會主動向同學、班導師傾訴,更遑論根本沒有任教的輔導老師,在無從發現學生心理狀態有異的情況下,再認真、再專業的輔導老師也無能為力。

要讓喬登(Michael Jordan)為球隊帶來勝利,至少得先讓他上場打球呀!

心理健康不是光靠貼在樓梯間、廁所內的幾句提醒或標語就能維持的,在無法立即改變學校教育結構的現況下,各校應善加利用課餘時間,如週會、早自習等,安排心理健康輔導相關課程、講座或討論,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之關注度,跟所有病症一樣,心理健康問題愈早發現,良好復原的機率就愈高。

大人有大人的憂慮,孩子也有孩子的煩惱,或許從大人的角度俯瞰,會覺得孩子的煩惱是那般微不足道,但對孩子來說,那微不足道的問題,可能正讓他茶不思、飯不想,連呼吸都覺得難受,試著用孩子的立場去傾聽和理解,取代輕忽或嘲笑,幫助他們用更寬廣的角度去面對問題,進而解決困難,朝自己的未來邁出下一步。

和棒球比賽一樣,最後一個出局數出現前,勝負永遠難料;人生就是選擇的加總,永遠應該給自己做出下一個選擇的機會,只要還能選擇,就有翻轉人生的無限可能。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