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看海的日子〉文評:看哪孩子那就是海啊
撰文:Solaris
如果將作家分成三種:一種很會運用文字,熟悉文字的質地與聲韻;另一種很會說故事,知道如何抓住觀眾的眼睛;還有一種作家,既懂得使用文字,又通曉說故事的訣竅,他們的作品,兼具審美與娛樂價值。如果我們這樣區分作家,黃春明絕對是第三種,他的名作〈看海的日子〉毫無疑問是最佳證明。
〈看海的日子〉講述白梅,如何在殘酷的現實世界,勇敢追求親情與愛。從小被生母賣走的白梅,最後流落到娼寮,一次她和另一位性工作者鶯鶯,在火車上久別重逢,此時的鶯鶯已然離開妓院,有了家庭也有了孩子,這喚起白梅想要擁有一個孩子的渴望,她打定主意要找個好男人,並且懷上他的孩子。這時正是捕魚季,南方澳的娼寮正處在瘋狂的狀態中,眾多嫖客裡,白梅發現清秀老實的阿榕,遂與他結合,並果斷離開娼寮,回到出生地。她和家人重新團聚,在老家以機智幫助村民賺錢,同時孕育自己的孩子。最終她成功生下兒子,並帶著他坐上開往南方澳的火車,去尋找孩子的生父。
―
〈看海的日子〉所關注的社會底層小人物,是黃春民小說的典型。黃春民忠實記錄70年代的台灣社會,為各種人物造像。他們看似再平常不過,卻能在黃春明筆下映照出台灣社會的縮影,而他們展現的情緒、性格、欲望、態度,也深刻代表「人」的共向。同時,黃春明所使用的語言,相較於其他作家,是更為生動鮮明的。在〈看海的日子〉裡,人物的言談夾雜台語、中文,是台灣人普遍的說話方式,讓小說的人物躍然紙上。對話書寫也是黃春明說故事的技巧,白梅與他人互動、或甚至與自己在心裡的對話,都是流暢、毫無矯柔造作之感,是日常中你我都有可能說出的語言,也正是如此才能打動人心。
而我最推崇的一點,是白梅所展現的強韌的生命力。儘管生活悲慘,她仍抱持著最真摯的態度去面對,而非自暴自棄。在現實裡打滾多年―並且是以性工作者的身分在過去保守的社會裡打滾―也許使她的身體殘破不堪,卻並沒有玷汙她的純真的心靈,而最後終於能完成自己的心願。不過作者在結局埋下伏筆:讀者不得而知最終她是否能找到孩子的生父。但讀者無須為此感到氣餒,因小說是以輕快的歌謠、溫暖的景緻作結,這不正是暗示著作者對白梅這樣一位女子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