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如画般的禁忌爱情
我认为2019年欧洲有两部重要的LGBT电影,一部是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另一部是《燃烧女子的肖像》。
《痛苦与荣耀》叙事以及表现风格都有着非常强烈的阿莫多瓦色彩,就电影本身而言,除了这是关于他本人的半自传电影外,实际并没太多的突破和惊喜。
《燃烧女子的肖像》,是法国女性导演Céline Sciamma的作品,此前并没有了解太多关于她的作品,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平静如画般的电影风格,加上温婉克制的镜头语言,是我所喜欢的。同时,这部电影也拿到了2019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编剧,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都有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电影主题设定在18世纪,故事讲述一个女性画师与富家小姐的爱情故事。电影不存在男主角,甚至雄性角色也只有零星几个镜头。电影的叙事节奏缓慢,讲究的画面构图及光照处理,以及自带高级灰的和谐配色,都有着迷人的古典油画质感。电影的主题表达并不强烈,但整部剧下来,展现出的风格意境,更像是一个打磨精致的艺术品。
女承父业的画师玛丽安,接到了一个为大户人家待嫁小姐画肖像的单。母亲为了不让小姐埃洛伊斯察觉而产生敏感的抵触,玛丽安需要通过秘密观察完成画作。就在玛丽安和埃洛伊斯一来一往的观察与被观察之间,让两人产生暧昧且亲昵的爱恋情感。
电影置入了一个核心的典故隐喻——希腊神话俄尔普斯的故事。痴情的俄尔普斯为了拯救死去的爱人欧律狄刻,不惜下地狱请求冥王哈迪斯的拯救。冥王答应并告诫俄尔普斯,带离妻子途中万不可回头张望,否则一切前功尽弃,但希腊神话强烈的悲剧性必定要使俄尔普斯回头张望爱人。打破了冥王之言后,欧律狄刻只能重回深渊。
俄尔普斯冥界救妻的故事,是早期西方画家常创作的画作题材之一。电影借用了这则希腊神话,以象征两个女孩之间的爱情。
所谓深渊其实代表着现实的父权世界,两位女子都需要在现实世界中遵循着世俗对她们的要求。小姐必须满足母亲包办她的的个人婚姻,为了维持家族发展,不得不下嫁所不愿嫁入的米兰富商。女画师的事业生涯无法因为画技精湛而受肯定,只能靠父亲留下的名声在行业谋求发展。
传统爱情故事套路往往喜欢追求“you jump, I jump”式的为爱牺牲。但《燃烧女子的肖像》并没有展示任何轰轰烈烈,以突破世俗桎梏的情节,她们都选择接受公序良俗对她们身份的规整,更没有妄想去突破社会对同性爱的许可。这让故事的发展不仅更贴近现实,也更淳朴洁净。
剧中一段朗读俄尔普斯的故事段落中,玛丽安与女仆之间的对话已经点破了彼此最终的结局:他可以忍住不回头,但回头一定另有原因。也许是他做出了选择,选择了与欧律狄刻之间的回忆。
而深刻的回忆大于真实的拥抱。当肖像画完成,被钉进冰冷的木箱后,所有这幅画作背后的爱情故事,通通被封闭、束缚、流放。
玛丽安领到她应得的报酬,埃洛伊斯也穿上待嫁的白纱。离别之时,玛丽安不回一头冲向大门,直到埃洛伊斯一句“turn around”,属于两人之间的所有美好片段,再看最后一眼,从此定格。
至真至爱到此为止,没有痛哭流涕,更没有煽情的BGM,各自接受现实的安排。关于爱的记忆,凝结在最后的一句“turn around”就足矣。全片在这一段的处理上,可以说是克制而动人,对爱的塑造,凝练得如诗般优美,优雅得如画作留白般充满无限遐想。
故事结尾,电影以玛丽安的视角置入了两段“再观察”的场景。一段是已为人妻的埃洛伊斯被再现画作中。
另一段是在音乐厅里,玛丽安遥望另一头孤独的埃洛伊斯,背景音乐是当年玛丽安抚琴时的曲子。当所有回忆的心跳,伴随急促的音律再次涌上心头,仿佛尘封回忆得以再次重映。饰演埃洛伊斯的Adèle Haenel,也在结尾处给出了全片最触动的一段表演。
《燃烧女子的肖像》可以说是一部全女班创作的电影,饰演洛伊斯的Adèle Haenel,与导演Céline Sciamma甚至是前度爱人。整部电影除了突出油画质感般的精雕细琢,电影在情感刻画与叙事风格上都有着非常独特的女性标签。
电影对于女性之间爱的刻画,既不像朴赞郁的《小姐》,以直男视角展示女性情爱的意淫。也不像海因斯的《卡罗尔》,从男gay的角度去理解女生之间的爱情。可以说,《燃烧女子的肖像》它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女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