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人間世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都已經2021年了,不要再吹捧「獅子山精神」,好嗎?

人間世
·
·
用「獅子山精神」去概括那個時代,絕無問題,但在2021年,還推崇這種精神的話,你其實無視這個社會正在面對的問題。

某穆某一個貼文已經令香港的奧運蒙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固然此人的政治仕途已經一鋪清袋(也應該一鋪清袋),但不知為何,一個正面的道歉,對於某些人而言原來是這麼困難的事,此文不討論穆某,但是在其回應貼文中有以下一句:

中國香港隊可以站在奧運舞台,實在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讓香港向世人展示我們的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所以我一時情切,在Facebook發表的評論語氣有點過重,在此表示歉意。


「獅子山精神」是高官建制很喜歡掛在口邊的一個符號,其實實際定義是甚麼?維基百科如此寫道:

香港精神(英語:Spirit of Hong Kong),又稱為獅子山下精神、獅子山精神(英語:Spirit of Lion Rock),泛指香港人努力、勤奮、自強不息、刻苦耐勞、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源於1970年代香港的香港電台電視劇《獅子山下》及其主題曲,亦成就香港從一個小漁港蛻變成國際大都市的傳奇。
香港電台在1970年代推出的《獅子山下》,都是草根的奮鬥故事。

如同這篇文章所言,這些精神之所以振奮人心,是因為特定的社會環境。從香港的人口數字,我們可以有以下分析:

香港人口:1945年,158萬人;1980年,513萬人;2015年,719萬人。(1945是二戰終結,中國旋即開始內戰,大量難民在接下來的三十年不斷湧入;1980年是香港政府取消抵壘政策,以即捕即解政策代替的一年,以2015年為下限,是因為想使1980年成為起終年份的中間。)

上面數據的重點是,1945到1980年的35年內,香港人口增長了224%,而1980到2015年的35年內,香港人口只增長了40%。

頭35年大量湧入香港的人,多數定義自己為難民的身份,社會結構極為扁平(均貧社會)。而且在戰後,整個社會階層需要重新建築,香港好像一個巨大的建築工地,資金不足,但是勞動力十足,所以願意勞動的,多數有成果。社會人口以倍數增加,那麼社會需要的職位、職業空缺,亦會以倍數增加,那麼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就慢慢成型。

社會中有能力,能夠攀上金字塔的中層甚至高層,甚至能夠取代香港本地的士紳。較為缺乏能力,或者際遇稍差的,仍然能夠掌握香港作為輕工業重鎮的特色,在社會中賺取餬口。

一個面積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城市(已經忽略香港多山的侷限),在七十年代,是全球最大的衣服、玩具、手錶出口地,塑膠花產量更佔全球80%。當然,教科書的敘述,當然就是「獅子山精神」的拼搏努力成果,但是如果一個城市竟然在不同產業獨步全球,那麼我們應該思想的是,這個城市是否「頂爛市」、「做爛市」。

香港,成為一個巨大的機器,百萬計的人在為了自己的生存,甘願成為社會的一個廉價齒輪(恰似查理卓別靈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只不過香港工廠的環境比電影中所展示的更差),為的是避免在其他地區受到更大迫害。

六七十年代,整個東亞的政局飄搖,《獅子山下》的劇集中,無不是社會底層,大家為了生存,聚集在香港。羅文膾炙人口的《獅子山下》,第一段值得細心咀嚼:

人生中有歡喜 / 難免亦常有淚 / 我地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在那個時代,如果不是在「獅子山下相遇上」,那麼會面對甚麼局面?越戰糾纏不清、柬埔寨赤柬肆虐、深圳河以北風起雲湧。四方八面的難民能夠來到香港,能夠活命,對這些人而言,已經是一個莫大的幸福。



2021年了,「獅子山精神」應該離我們遠去。用「獅子山精神」去概括那個時代,絕無問題,但在2021年,還推崇這種精神的話,你其實無視這個社會正在面對的問題。

用「獅子山精神」去概括那個時代,絕無問題,但在2021年,還推崇這種精神的話,你其實無視這個社會正在面對的問題。

經過數十年的建築,香港社會的金字塔已經成型,甚至變得非常堅固,乃至出現「士庶天隔」的局面。而這個陡斜的金字塔,對大部分人而言,能夠向上爬的明顯路徑,只有一條起碼長達16年的路(6年小學,6年中學,4年大學,已經不計算越趨普遍的碩士)。用近年最熱的語言形容,香港已經是一個內捲化了的社會。

社會永遠能出現向上流的機會,問題是可能性越來越低。傳媒長期會報導個別草根奮鬥成功的故事,但是其餘絕大部分草根越奮鬥越下游的實況卻無人認真探討。

香港的堅尼系數展示的問題已經不需要覆述。在一個堅實的金字塔架構中,每個人用同樣的努力的話,結果已經絕對不同:

上層人士,比如有1億身家,努力賺10%,身家已經漲到1.1億;中層人士,比如有1000萬身家,努力賺50%,身家已經漲到1500萬;下層人士,比如有100萬身家,努力賺100%,身家才只有200萬。

這樣的金字塔結構,必然出現「貧者越貧,富者越富」,上層者、中層者會用盡一切方法,確保不下流,金錢就是資源,上中層者有大量資源建立一個寬闊的護城河保護他們的地位,這是實在的人性。

見到梁啟智的《屋邨你住哪一座:走遍香港254條公共屋邨之後》講得好,住在何方會限制了價值觀、視野。

下層者可以怎樣?有留意今天掛著「獅子山精神」在口邊的,從來不是草根嗎?

在上位者仍然推崇「獅子山精神」,其實就是鼓勵「做爛市」、「人性機械化」、「無視工時超標,努力不懈,力求上游」,這個其實就是香港版的「996」工作模式,是欺騙大部分底下階層的謊言。

下層人民,已經很熟悉這些套路,已經發展出「hea做」、「扮工」、「佛系」甚至「躺平」去應付這些「正向思維」。

法國在1969 年立法,讓國民享有 4 週有薪假的半世紀後,香港才通過用十年時間將「勞工假期」和「法定假期」看齊,而且看齊之後,還是只有17日。當發達社會開始研究四天工作週,香港的打工仔仍然煩惱著無限超時工作。乃至某張某退休高官竟然講「每朝上班打呔我就興奮」,很高興地讚賞自己「從來不放假」。一個經濟如此發達的城市,仍然用著這麼過時的思維,這樣的奴性思維,幾時可以改變?

「休息不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休息」,但是有不少香港人竟然會說「放假放到悶,想返工」,究竟這個城市的人,精神生活是多麼貧乏!

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提高市民的文化藝術素養,甄陶化育,在已經固化的金字塔結構上,提供人生價值追求的多元途徑。或者減慢社會的迭代速度,讓市民被淘汰的速度減慢。否則,社會一是「繼續做爛市」,二是受不了的人選擇「躺平」,三是有能者紛紛孔雀歐美飛,去外國重拾做人的意義。

都已經2021年了,不要再吹捧「獅子山精神」,好嗎?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