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16: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居溫哥華的Tommy Tong ,在我談淪陷區生活的文後留言:「真實見證。於廿多年前曾做印刷工作!某天早上有一老者拿了一本手寫小册來打價,他說成品後免費派閱。我在午飯時揭閱之。內容是老者感恩汪精衛在偽满區,生活設施充足,飲食充裕,治安完善!能令他們得以安逸生活。印此小册感謝汪精衛並為他平反。」
我不懷疑侵華時期的日軍殘暴,但汪政權力圖在淪陷區為老百姓建立緩衝,則不能輕易否定。戰後承受漢奸罵名,不止是汪政權的頭面人物,更包括許多當時與汪政權有關連的人。他們或有利己目的,但也不排除有「曲線救國」之心。
淪陷時期的文學、電影,已有不少人書寫。唯獨淪陷時期的舞台戲劇活動,寫的人較少。但實際上很重要。在淪陷區,由於日本對英美宣戰,電影院沒有了西方的片源,加上拍電影投資大,國產片蕭條,電影院紛紛改為劇場,話劇就有了空前發展的空間。中國劇運在抗戰期間,無論淪陷區或國統區,對社會都有重要影響。終戰前一年,上海的重要劇團多達20家,更有不少跑碼頭的劇團,在各地輪番演出。
2015年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邱坤良發表長篇論文《附逆與抗敵:汪精衛政權的戲劇界》,是至今讀到較全面和不帶成見地對這時期話劇活動的論述。
這篇論文的最後段落提到:「與日軍或汪政權有關的戲劇工作者,李萍倩、張善琨、屠光啟戰後並未成為『漢奸』,至於戴策、周雨人、李六爻諸人下落不明,連他們的生平資料也隱晦不清, 他們在終戰已經離開人世?隱姓埋名,平安過日子?皆值得做後續研究。」
這裡所講「生平資料隱晦不清」的一些人,在我童年記憶中,有兩人是我家的常客,與父親關係非比平常。一是戲劇家和劇評家李六爻,另一是在汪政權任高官的戴策。在邱坤良這篇長文中,我還看到我父親那時的名字——李炎林。
邱文說,「1942年成立的南京劇藝社(南劇),同仁不乏左翼的上海戲劇協社成員(如戴策、李炎林),算是較專業的戲劇團體,可視為汪政權的代表性劇團。」南劇社長戴策,1940年汪政權成立時,在外交部長褚民誼底下擔任僑務局長,被外界視為褚的四大金剛之一。1942年4月,南劇演出由李炎林導演的莫里哀《偽君子》。南劇每月接受汪政權補助。南劇曾演出由重慶國民政府文化高官張道藩寫的劇本,顯示「南京與重慶意識形態的差異,並不太反映在戲劇舞台上」。
1943年初,南劇推出《怒吼吧,中國!》是明顯配合日軍和汪政權反英美的「大東亞共榮圈」國策的話劇,但夾帶民族意識。劇終在群眾高呼「打倒美英帝國主義,東亞民族聯合起來,中華民國萬歲,東亞民族解放萬歲!」台後齊唱〈參戰歌〉的歌聲中,結束全劇。
劇本根據俄國劇作家特列季亞科夫的原著,由周雨人、李六爻、李炎林等人改編,李炎林導演。李六爻任主角。
戰後,汪政權被指為漢奸集團,由外交部高官戴策當社長並接受汪政權補助的南劇,特別是參與演出《怒吼吧,中國!》的主要成員,為避「反漢奸」風潮,隱姓埋名是很自然的事。我記得父親帶我看過演出,但後來父親都不再提起那時的事。顯然是當時認為「光彩」而戰後被社會普遍認為「不光彩」之故。戰後他棄用李炎林之名。李六爻改名李書唐,跟從父親到北平,後來又一起來香港。我與李伯伯交往很多,他1967年在香港懸樑自盡。戴策1949年後來過香港我家暫住,後來去哪裡,就不知道了。
(文章發佈於2021年5月28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